騰訊娛樂專稿(文/紅袖添飯 策劃/蕭頎)
上周五,「巨石」強森領銜的《末日崩塌》亮相北美,首周末三天即吸金5459萬美元,以大幅超出業界預期的優異表現問鼎周末票房冠軍。這也充分證明,災難片——只要拍得給力——依然大有市場。緊隨北美的開門紅,影片也於昨日登陸內地銀幕。
作為一部災難巨製,《末日崩塌》在轟炸觀眾眼球的同時,其中也蘊含著不少似科學又非科學的橋段。為了更好地欣賞影片,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了在小夥伴面前能專業地指摘一番,以下姿勢你不可不漲。
▲恐怕我們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好萊塢」的標誌被摧毀了
▲現實中的聖安地列斯斷層
《末日崩塌》片名的真實含義:
加州腳下的一枚「定時炸彈」
對於大多數國內觀眾而言,乍一看到《末日崩塌》的英文片名「San Andreas」,想必都有點摸不著頭腦:這個「聖安地列斯」到底是啥?聽起來像是個名字,實際上,它既不是片中角色的名字,也不是某個時間或物件的代稱。
作為美國加州人民,特別是從小在該州接受教育的學生而言,聖安地列斯這個名字可謂如雷貫耳:作為一個地質名詞,它指的就是縱貫整個加州、綿延約1300公裡的地質斷層。簡言之,聖安地列斯斷層,是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之間相對運動而形成的地質構造。確切地說,當太平洋板塊緩慢向西北方向移動,而北美板塊向東南方向緩移,作為兩大板塊交界線中的一段,聖安地列斯斷層一直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最直觀的反應,就是成為了地震多發地帶。(關於「大陸漂移假說」與「板塊構造學說」等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去翻翻中學地理課本上地球地質構造的章節。)
伴隨地震多發的特性,又有了所謂「地震周期」的假設。該假設認為,像聖安地列斯這樣的斷層,每年相對滑動5釐米,200年便錯開大約十米。在該過程中,蓄積的壓力一旦爆發,就很可能出現芮氏7.5級以上的大地震。位於聖安地列斯斷層南端的南加州地區,已有兩三百年沒有發生過大地震,意味著斷層蓄積的壓力已足夠大,一旦釋放,所引發的地震將是毀滅性的。
根據一些地震研究數據,未來30年南加州發生芮氏6.7級(含以上)地震的概率,高達99%;發生芮氏7.0級(含以上)地震的概率為94%,芮氏7.5級(含以上)的概率為46%,即便是芮氏8.0級(含以上)的超級大地震,發生概率也有4%。真有點「不是不爆,時候未到」的意味;而《末日崩塌》的劇情,正是對聖安地列斯這枚「定時炸彈」的娛樂化呈現。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過後的廢墟
加州地震多發?阿拉斯加笑而不語
身處地震多髮帶,加州可以算得上小震不斷,大震更不缺。以破壞力而論,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芮氏規模7.8級,是該州有記載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由於地震發生在清晨,絕大部分居民都還在睡夢中,故而傷亡慘重。據保守估計,遇難者超過3000人,地震還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不過,單以震級論,1906年的那一次並非加州歷史最強——1857年1月9日發生在Fort Tejon的地震,芮氏規模達到了7.9。只不過因為震中遠離人口密集區,因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遠遠小於前者。
其實除了加州,整個美國西海岸,都屬於地震多發區域。最北面的阿拉斯加,就比加州更受地震的「眷戀」。美國歷史上震級最高的地震,多半發生在阿拉斯加。最廣為人知且強度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64年3月27日,芮氏規模達到了9.2。儘管阿拉斯加人煙稀少,那次地震仍造成130餘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億美元(根據匯率,相當於2013年的23億美元)。事實上,在全美地震十強榜上,阿拉斯加一州獨佔其九。
▲這個如同無底洞的恐怖裂縫,只不過是影片編導的臆想
說到地震威力,《末日崩塌》拍得靠譜嗎?
作為破壞力最強的自然災害之一,地震給人類造成了感官與內心的多重震撼,這種災難素材好萊塢當然不會放過。不過,重視視聽娛樂效果的爆米花大片,並非完全追求真實的科教紀錄片片,或多或少有些渲染再加工。那麼《末日崩塌》對於地震的描繪,哪些屬於科學範疇,哪些又是虛構誇張呢?
地震強度
按照美國地震調查局的記錄,史上震級最強的地震,是1960年發生在智利的芮氏9.5級強震。也許是為了有藉口製造更高的視聽震撼,《末日崩塌》裡將終極大地震的強度設定為了芮氏9.6級。不過,按照科學家們的演算,這種強度不太可能在聖安地列斯斷層附近出現。根據目前最詳盡的電腦模型推導,聖安地列斯斷層可能引發芮氏8.3級的大地震,但出現更高震級強震的概率,就很小了。
地表裂口
《末日崩塌》的預告與正片中,都有一個頗為震撼的鏡頭:強震造成地面出現了一道寬逾十米、深不見底的鴻溝,給英雄救女增添了不少麻煩。然而,當地震學家看到這樣的鏡頭,就會忍不住笑出聲,因為這只不過是臆想。雖然地震的確會造成地面裂紋,但最多只是能伸進一隻手臂的那種寬度,像片中描繪的「天塹」,現實中的地震不可能出現;而在聖安地列斯斷層地帶,更加不可能發生——與一般板塊上下交錯形成的斷層不同,聖安地列斯是水平滑行斷層。也就是說,如果斷層連邊真的斷開,那就消除了摩擦,而沒了摩擦,地震也就不會發生了。
▲片中金門大橋第N次遭殃,不過現實裡它可不會被海嘯虐喔
海嘯高度
好萊塢電影裡的海嘯,浪高動輒幾十上百米,都是排山倒海氣勢如虹。現實中,由地震引發的海嘯,的確不乏高度驚人的,比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引發最高約15米的海浪;而1964年的阿拉斯加大地震,激發的巨浪更是高達60多米。然而,這些與《末日崩塌》裡那場由9.6級強震引發,高度堪比摩天大樓的海嘯相比,都失色不少。但這可逃不過科學家的法眼,還是那句話,像聖安地列斯這種水平滑行斷層,根本沒法引起海嘯。看來為了多湊一個視覺效果,好萊塢寧可張冠李戴,也是蠻拼的。
崩塌效果
影片中最壯觀的視覺效果,當屬地震發生時,摩天大樓紛紛崩裂坍塌的奇觀。但是,加州的高樓們,真的那麼不堪一擊麼?無論是地震學家,還是建築工程師,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事實是,加州的高層建築,基本都做足了防震處理;即使保不準在9.6級的強震下倒塌,但也絕不會像片中描繪的那般「分崩離析」。
東西通感
在描繪預計中超級地震的強度時,片中的權威地震學家特別強調,美國東海岸的居民,都能感受到來自舊金山的震感。可事實上,就算西海岸地震強度能達到9.6級,紐約華爾街的精英們,也不會有任何感受。因為傳播如此遠距離的震感,只有極端靈敏的儀器才能監測到,普通人根本無法感知。比如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到鄰近的內華達西部以及俄勒岡南部,就幾乎感覺不到了。
▲胡佛大壩造成的連震有一定科學依據,但同樣存在藝術加工
連鎖地震
《末日崩塌》裡描繪聖安地列斯斷層的大動靜,都是內華達州胡佛大壩附近的地震引發的。理論上講,一個地區的地震,引發其他地區的連震,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上,1992年發生於加州東部地區芮氏7.3級的地震,很可能就引發了一天後發生在拉斯維加斯北部芮氏5.7級的連震。不過,像片中發生在內華達州的低震級地震,居然能引發聖安地列斷層更高震級的地震,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地震預測
根據《末日崩塌》的情節,加州理工大學的地震學家們,似乎攻克了地震學的第一難題:地震預測。然而在現實中,經過上百年的努力,全世界的科學家們,對未來地震在何時何地發生,還是一籌莫展。哪怕最先進強大的計算機模型,也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科學家們也檢驗了所有民間所謂的「地震徵兆」,比如動物遷徙、氣候變化等,但沒有找到一個能形成系統而穩定的解釋。目前地震學家所能做到的極限,就是當地震發生後,儘快拉響警報,為民眾爭取幾秒鐘的逃生時間。在這方面,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便是日本。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視頻:《末日崩塌》IMAX版預告 全城毀滅鏡頭曝光,時長約02分23秒,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末日崩塌》發布會 巨石強森秀唐裝唱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