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離
災難題材電影最吸引觀眾的往往是極具震撼的特效畫面,它會帶給我們日常生活所不具有的緊張感和刺激感,不少觀眾往往也會把特效是否精良當作檢驗一部災難片是否合格的標準。
但當特效畫面閃過,更讓我們震撼的是自然災害降臨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織,有人只顧自己的性命,有人顧及人間大義,能否打動人,也是衡量一部災難片是否合格的標準。
NO.1《唐山大地震》(馮小剛導演)
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除了對地震時畫面的還原外,影片以一個家庭為主體闡釋的命運交織和血濃於水的親情才是最讓人動容的。
影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拼盡全力去扒開石塊去救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在最後關頭仍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在徐帆的演繹下,我們很難不對自然災害來臨時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強震23秒,餘震32年」,唐山大地震帶給國人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這部電影用了0.5倍速播放親情。32年的漫長守候,細微動人的感情,也正是如今的快節奏社會所缺乏的。
NO.2《東京地震8.0》
日漫熱血番不乏主角一路冒險打怪的情節,但當將主角放在地震的場景,一路歷險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寶藏,而是想回到自己的家。
地震來臨之前,世界和家人對女主角來說更像是負擔。但當地震來臨,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帶弟弟回家。
片中對災難場面幾乎沒有正面描述,但我們卻能透過人物的經歷窺見災難的殘酷。女主角未來對弟弟說:「你要是死了的話,爸爸媽媽一定會很傷心。」弟弟卻回答姐姐說:「以後還要和姐姐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
這個對話讓我們想起《唐山大地震》中的方家姐弟,災難來臨時,付出生命也要去保護的正是親人。
NO.3《亞美尼亞大地震》
從《亞美尼亞大地震》到《絕殺慕尼黑》,蘇聯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到最後往往會讓我們忽略掉主旋律的光輝。
在《亞美尼亞大地震》中,對團結在一起的人民的情感刻畫入木三分,每個人都在經歷悲痛,但每個人決心不讓悲痛蔓延,對陌生人展開救助。
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但人性在災難面前卻總是能夠煥發出新的光輝,電影中的蘇聯人民在經歷災難,但又被溫暖環繞。
影片中搬屍人的角色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一部災難電影中總要有一個符號將生死連接,此時的搬屍人便是那個符號。
NO.4《末日崩塌》
開頭說到特效是否精良依舊是檢驗一部災難片是否合格的標準,在《末日崩塌》中主創團隊利用3D效果打造災難場景,男主角的直升機救援人員的設定也讓影迷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大地裂開,城市分崩離析,海浪席捲車流,每一個災難鏡頭總是能夠帶給人們震撼,佔比近70%的災難場景也能讓觀眾過足視覺效果癮。
略有不足的是,主角無論經歷什麼樣的危險狀況,都能夠快速恢復,這樣的情節設計會讓觀眾覺得有些無釐頭,不過總歸是瑕不掩瑜。
NO.5《大地震》
《大地震》的故事發生在挪威,作為一個地震高發且科技發達的國家,挪威的地震局總是依賴機器探測。
當地質學家克裡斯預測出地震時,地震局對他置之不理,於是克裡斯決定與時間賽跑,拯救自己的家人。
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控十分獨特,一小時的漫長等待,兩分鐘的地震畫面,當克裡斯妻子站在34層的高樓時,地震發生。即使是已經提前和地震賽跑的克裡斯最後也難以拯救自己的妻子,這也凸顯了天災面前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
NO.6《神戶日報的7天》
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的災難片並不多見,《神戶日報的7天》便是一部。
神戶日報是一家傳統日報社,在戰爭時期也從未停刊。在地震來臨時,神戶日報社依舊決定肩負起新聞工作者的責任,無論如何也要出版報紙。
這部災難片展現了自然災害下記者的責任,記錄人們的痛苦,傳達活下去的希望,這也正是災難片所要告訴觀眾的道理。
NO.7《紐約大地震》
作為一部災難片,《紐約大地震》或許有些平平無奇,但在多年之前,這部通過災難將陌生人串聯起來的電影也曾感動無數人。
影片中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軌跡,在美國的社會架構中,他們身處不同階級卻因為一場災難產生了命運的連接,冰冷的城市也因此有了溫度。
影片中不乏災難對人性的考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這樣的考驗,但也只有眾人摒棄成見同心協力才能夠通過自然的考驗。
NO.8《2012》
雖然《2012》名列評分最高的災難片,但影片所為我們展現的更像是一部家庭冒險片。
當全球危機來襲,海嘯、地震、火山爆發輪番上演,極致特效下的多重災難似乎將人們帶入科幻世界。
即使最後有人存活,影片卻忽略了這些人的存活是建立在更多人的生命上的。雖有劇情BUG,但影片對細節的刻畫依舊非常動人,黃石公園的瘋狂老人和西藏山頂寺廟中的喇嘛在面臨生死時的淡然,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地域相隔卻依舊能產生共鳴的智慧。
以上8部災難片皆是高分佳作,你更喜歡哪一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