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山大地震》到《流浪地球》,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2021-01-08 騰訊網

作者 / 無念

想必沒有人會否認,2020年簡直是個多災多難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了暫停鍵,無數人的生活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從現實世界望向平行的電影世界,整個電影產業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

在這樣的基礎上,《末日逃生》在國內的上映某種程度上讓銀幕內外達成了連結,甚至具備了一絲現實意義。

一方面,由於疫情的影響,本片已放棄了北美地區的院線發行,和眾多其他影片一樣,加入了「院轉網播」的大軍;另一方面,打著「2020年首部災難片」的旗號,儘管豆瓣5.7分的成績並不亮眼,但上映兩天仍然取得了超過千萬的票房成績。

銀幕上是無助的人們面對即將毀滅的地球踏上逃亡之旅,銀幕外是疫情仍有可能捲土重來的現實處境。不管是現實還是幻象,人類似乎都「無處可逃」,甚至可以開玩笑地說,生活簡直就是一部最棒的災難片。

為什麼觀眾如此熱愛災難片?災難片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災難片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以及,國產災難片的時代——來臨了嗎?

國內市場對災難片的類型需求很大

在聊災難片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災難片的定義。

《電影藝術詞典》裡對於災難片的解釋是:「以自然或人為的災難為題材的故事片。其特點是表現人處於異常狀態下的恐懼心理,以及災難所造成的悽慘景象,並通過特技攝影造成感觀刺激和驚懼效果」。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將災難片大致分為三類。第一是表現現實題材或自然災害的災難片,比如地震、海嘯、洪水、風暴、雪崩、火山噴發、泥石流,如《龍捲風》、《天崩地裂》、《活火熔城》、《完美風暴》等;以及一些人類或有意或無意的行為所導致的災難後果,包括火災、空難、海難、礦難、病毒傳播等,如《摩天樓》、《迫降航班》、《海神號》、《傳染病》等。

第二是基於想像空間的、定位於未來的某種超現實的人類遭遇,如隕石撞地球、世界毀滅、大陸沉沒、外來生物入侵等,這類災難片主要集中於控訴當今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過度開採和破壞,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大名鼎鼎的《後天》、《2012》、《天地大衝撞》,以及《哥斯拉》、《漢江怪物》等。

最後一類則圍繞災難發生前的一系列漫長鋪墊,或是災害發生後人們漫長的療愈過程展開,多聚焦於人們內心世界的準備及重建,真正的災難場景甚至不正面展現,直接退化為一個模糊的背景或最終結果。比如:《神秘代碼》講述了災難發生前的故事;《93航班》緊張還原了美國「911事件」被劫持的飛機上發生的場景;中國的《唐山大地震》則花大量篇幅展現一家人在地震之後歷經多年後終於重聚,彼此尋求諒解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劇照

根據上面這樣的分類,情報君總結了近幾年來,國內公映的災難片,統計了下面的表格。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災難片在國內市場表現一直都相當強勁,除了少部分由於質量較差,或是宣傳不夠,導致最終票房成績不理想,剩下的大多數都取得了千萬級以上的票房,甚至不乏10億級體量的商業大片。

從出品的國家來看,好萊塢當仁不讓是這類商業大片最大的產地,無論從類型的成熟度還是市場的號召力上來看,一直都具備很強的實力;即便是一些口碑並不出眾的中等體量影片,也仍然擁有千萬級的票房底盤。不過,這兩年中國也開始嘗試類型片的市場化拓展,將主旋律題材和災難元素相結合,同樣創作了一批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作品,且市場表現出色。

好的災難片無一例外都是在寫人

一部好的災難片,應該具備哪些元素呢?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觀眾們走進影院,在黑暗中度過這兩個小時,除了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逃離」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滿足內心對於另一重世界的期待。這其中,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審美層面的。

對於類型片而言,它不僅僅是作者根據一定的創作觀念和既有範式創作而成,同時也蘊含了觀眾們的某種審美預期,災難片則是其中最直觀地展現作者和觀眾雙向交流的類型之一。人們渴望從災難片中看到日常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奇觀」,天崩地陷、高樓倒塌、人類在難以抗衡的巨大災難面前,渺小無助,但同時又展現出驚人的生存毅力。

隨著數字影像和電腦特技的發展,昔日那些不得而知或難得一見的災難場景在電影裡「復活」,無論是熊熊大火還是洶湧巨浪,災難場景給人帶來了最直觀的臨場感和刺激的視聽體驗,某種程度上既喚起了人們表面的恐懼心理,同時也滿足了內心深處的破壞欲望。

災難發生過後,主角們歷經浩劫,災後重生,這時往往也可以給觀眾們帶來某種滿足和撫慰。如果把災難片看作是一個關於「拯救」的故事的話,那大多數災難片除了描繪「自救」,還會展現有關「救人」的場景,甚至後者要比前者,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

《鐵達尼號》的經典故事為什麼可以代代傳頌,除了宏大的場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描繪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影片的最後,Jack把只能承受一個人重量的木板讓給了Rose,自己卻沉入冰冷的大海。很難說這究竟是愛的力量還是人性的偉大,但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這樣「捨己救人」的場景,無論何時都令人感動。

《鐵達尼號》劇照

朝夕相處的情侶、至親至愛的母子、萍水相逢的路人,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構成了我們所處的社會關係網。有人能把火海中逃生梯的最後一個位置讓給陌生的孩子,就有人會為了減輕負重將毫不相識的孕婦推下火海。儘管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但是在災難面前,總是檢驗人性最好的時機。

可以說,好的災難片都是在寫人。只有人,才是故事的核心;也只有人,能讓平凡的事件變得不平凡。

「英雄」之所以值得被歌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人不敢也不願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們的出現是在展現人性的美好,在災難當頭給予人們希望,鼓勵人們「成為這樣的人」。災難片中的「英雄」們,其實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他們展現出的人性光輝,讓他們的存在變得不普通。

地震中的志願者、火海中的消防員、預測危險的科學家、守護孩子的平凡母親……無知面前有科學的警示、混亂面前有冷靜的指導、危難面前有正義的堅守,而這些,或許才是我們喜愛災難片的最大原因。

災難片的差異化道路:

好萊塢重視效,日韓紮根現實

災難片這個類型概念,最早被提起還是在西方,尤其是好萊塢。早在電影誕生之初的那幾年,默片裡就出現了一些具有「災難想像」的短片,比如經典的《月球旅行記》,可能是最早的科幻題材+災難元素的融合作品。

直到20世紀70年代,「災難片」作為一個電影術語正式開始盛行,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新的類型樣式開始獲得一定的商業回報。到了90年代,隨著特效技術的發展及數碼影像的普及,災難片更是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題材也進一步擴大。

1970年的美國電影《國際機場》標誌著災難片的成型,緊接著,《波塞冬歷險》(1972)、《火燒摩天樓》(1974)不僅為災難片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商業成績顯著的同時,也獲得了奧斯卡的青睞。從90年代中後期至21世紀初,《獨立日》(1996)、《龍捲風》(1996)、《完美風暴》(2000)、《後天》(2004)、《世界之戰》(2005)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災難片開始對地球進行著輪番的「摧殘」。

《獨立日》中的震撼一幕

有學者總結了好萊塢災難電影史上發生的三次創作浪潮,分別是20世紀的30、70及90年代。共同點在於,這些時間大多由於社會動蕩,民眾內心的不安和恐慌情緒佔據了主要因素,因而投射在了災難片的類型創作上。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世界範圍內災害頻發,災難片在形式風格和視聽表達上不斷拓寬,而主題也從早期的呈現奇觀、激發恐懼到後來的喚醒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題材也變得愈發豐富。

2009年,一部帶有「啟示性」意義的超級大片《2012》誕生,這部災難片預測地球將在2012年迎來末日,引起了全球觀眾的熱烈討論。影片幾乎集合了所有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洪水、海嘯、地震、火山噴發,人類文明在頃刻之間毀於一旦。這部電影無論在視覺呈現還是商業回報上,都達到了災難片的一個高峰,在全球收穫了7.4億美元票房,2012年還以3D格式在大陸重映。

除了好萊塢以外,韓國的災難片在吸收了好萊塢的類型化發展,並融入了自己的本土化故事後,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無論在影片的質量還是國內的市場收益來看,都獲得了較高的肯定。

《漢江怪物》、《摩天樓》、《潘多拉》、《隧道》,這些影片不僅在豆瓣上都有很高的評價,國內觀眾都很熟悉,而在韓國本土的票房成績也十分喜人;2016年的《釜山行》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喪屍狂潮,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5;而今年的疫情又讓2013年的《流感》「火」了一把,電影和現實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一定的觀照。

《流感》劇照

相比好萊塢特效大片裡的「狂轟濫炸」和「天崩地裂」,災難場面往往並非韓國災難片裡最重要的一環。儘管目前韓國的工業特效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在這些災難片中,很多時候還是能夠看到創作者對於現實的關懷態度。無論是對於人性的深刻剖析,還是對於政府行為不遺餘力地抨擊,這都使得韓國災難片在借鑑了好萊塢類型片的大框架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本土化道路。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韓國災難片中看到創作者們的憂患意識,以及對於社會的責任感。

《漢江怪物》在類型化的敘事中融入了民族性的集體記憶創傷,也是本土敘事向西方類型化敘事的一次抗衡;《流感》除了對當下社會弊病的影射,以及對於統治階級的批判之外,還包裹了創作者的個人關懷:「如果未來有一天真的發生這樣的災難,我們應該怎樣預防?」《潘多拉》則是根據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誕生的靈感,導演認為這樣的危機並不遙遠,因而這部電影或也可看作是向更多人亮起的一盞警燈。

2019年,韓國本土電影票房的前十名裡,有兩部災難片,分別是排在第三的《極限逃生》和排在第四的《白頭山》。這兩部電影都獲得了超過800萬的觀影人次,且口碑出色,既有類型創新,同時也做到了商業開拓。可以說如今的很多韓國商業片,已經完全達到了和好萊塢大片相抗衡的地步。

除了好萊塢和韓國,日本也曾經是災難片大國。早在1973年,一部名叫《日本沉沒》的電影就激起了全體國民的恐懼。出於日本國民性中的憂患意識,整部片子都以一種嚴肅壓抑的氣氛來講述,情感樸實,且十分真實。這部片子也獲得了1974年的本土票房冠軍。

在那之後,災難片開始成為日本影院的主角。《新幹線爆炸案》(1975)、《東京灣炎上》(1975)、《復活之日》(1980)、《黑雨》(1989)等片均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人們在面臨災難時的恐懼、思考以及彼此的救贖。

到了21世紀,災難片的形式和題材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天咒》(2003)、翻拍版的《日本沉沒》(2006)、惡搞版《日本以外全部沉沒》(2006)、《252生存者》(2008)、《感染列島》(2009)、《希望之國》(2012)、《請叫我英雄》(2015)、《生存家族》(2017),還有著名的《哥斯拉》系列、《海猿》系列等等,其中也不乏本土票房大獲全勝的作品。

《日本沉沒》(2006)劇照

至於歐洲地區,也有不少國家都在積極開發災難片的創作,但幾乎都沿襲了好萊塢災難片的類型化模式,整體的情節發展也圍繞著基本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邏輯。比如挪威,這幾年也有不少取得了不錯票房成績的災難片,比如《海浪》(2015)、《大地震》(2018)、《奪命隧道》(2019)、《破浪而出》(2020)等,雖然大多比較套路,但整體質量也算是差強人意。

國產災難片正迎頭趕上

回顧中國本土的災難片創作,相比較西方或鄰國來說,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似乎都還有一定的距離。不過國內災難片從誕生之初,就展現出了和西方類型片完全不同的差異性表達。

國內的第一部災難片可追溯至1957年的《霧海夜航》,在那之後,《飛越天險》(1959)、《戰洪圖》(1973)、《大氣層消失》(1990)等一系列災難片都不乏強烈的意識形態的展現,多是以展現具體的事件和人物為主,災難場景大多相當簡陋,人物塑造也比較單調。直到世紀之交的《緊急迫降》(2000)成為了國產災難片發展的首次飛躍。

進入新世紀後,國產災難片發展仍然緩慢,且質量良莠不齊。《極地營救》、《驚濤駭浪》、《極度險情》、《大沙暴》等一系列災難片的嘗試,雖然也多是以現實題材搭配災難元素,但是在類型化以及整體的影像質感上,仍不免較濃的粗糲感。甚至,2008年的《超強颱風》直接被網友戲稱是「五毛特效」。

雖然一直以來,國產災難片就不是以視效取勝的一種類型,且國內發展災難片也存在著一定的限制,但可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災難片仍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從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屢次刷新國內票房紀錄,讓人們看到了災難片這一類型巨大的市場潛力;再到《逃出生天》、《救火英雄》等一系列港產災難片,聚焦現實災難場景的正面描寫,同時豐富人物的內心塑造,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近幾年,國產主旋律題材結合不同的類型風格,相互融合,誕生出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作品。如去年的《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攀登者》等,再比如以一己之力帶動國內科幻潮流的《流浪地球》等等。

這些電影從「小人物,大事件」的角度切入,同時敘事風格上儘量貼近本土化口味,既有場面的呈現,也有對於人性的歌頌和情感價值觀的傳遞,最大可能地喚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科技發展到現在,中國的電影工業已經相當成熟,而隨著國內類型化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和多元發展,同時也出於觀眾們普遍對於災難題材的喜愛,我們或許已經到了一個災難片創作最好的時期。

國產災難片若想要走出一條和西方敘事不同的道路,除了要在類型化的方向上不斷精進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集中對於人的刻畫,人性的描寫,以及情感的真實體現。我們從不缺緊張刺激的事件和素材,我們需要的,是創作者更多地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去儘可能喚醒人們的共情,發掘人類共通的樸實情感。

總而言之,國產災難片在經歷了起伏的發展之後,正在逐漸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本土化類型趨勢。至於接下來,《緊急救援》、《中國·醫生》、《驚天救援》、《絕地追擊》……未來仍有一系列災難題材的電影在等著我們,搞不好下一個票房爆款就在其中。

參考資料:

1.仝長青:《中國式災難片:災難類型的本土化發展》

2.馬迎:《人類反觀自身的明鏡——災難電影類型模式分析》

3.機核:《,從科幻災難的經典,到跌宕離奇的冒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不管是現實還是幻象,人類似乎都「無處可逃」,甚至可以開玩笑地說,生活簡直就是一部最棒的災難片。 為什麼觀眾如此熱愛災難片?災難片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的災難片又有什麼樣的差異?以及,國產災難片的時代——來臨了嗎? 國內市場對災難片的類型需求很大 在聊災難片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界定一下災難片的定義。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電影種類繁多,體裁多樣,而災難片很多人都喜歡看,觀看災難片它那緊張刺激感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還有在災難中人類情感的表現讓人動容。災難片它以恐怖、驚慌、悽慘的情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讓欣賞的人們震撼,深入心靈。對於災難,2020年伊始不僅在中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下,全球全球都發生了數件災難大事件,病毒爆發、禽流感、地震、火災等等。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 特效佳
    > 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這個對話讓我們想起《唐山大地震》中的方家姐弟,災難來臨時,付出生命也要去保護的正是親人。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佳片推薦:最好看的災難片
    《後天》《唐山大地震部分災難片表現小群體範圍內的災難、困境,如鐵達尼號、薩利機長部分災難片與科幻片、戰爭片、恐怖片、驚悚片等其它類型相雜糅,如剛才的異形或是《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辛德勒的名單》《星際穿越》《流浪地球》《釜山行》最後我來根據自己的喜愛程度排序一下第一梯隊
  • 中國人最喜歡的8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排第二,第一名全知道
    中國內地的觀眾,對這種有著災難大場面的電影一向很喜歡,好萊塢20世紀90年代幾部比較知名的災難電影,如《龍捲風》《活火熔城》《天地大衝撞》《天崩地裂》等,都曾進入當年的內地年度票房十強。我們這裡就以內地票房為標尺,單位是人民幣,來盤一下在內地最賣座的8部災難電影,這裡先刨除今年的《狂暴巨獸》。
  • 近20年最好看的8部災難電影,《唐山大地震》排在第二
    作為美國佬好萊塢大片的主題之一,災難片總有一種讓人意想不到魔力。宏大的場景,驚心動魄的情節,各種刺激。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往年最好看的災難電影。這部電影也是日本難得的災難片。TOP7:《末日崩塌》對於這部電影,如果只是關注視覺感受,那就是很贊,還是非常不錯的電影,除了強森主角光環太重,全程高能無尿點,音效畫面更是一流,算是災難題材的良心之作了。
  • 地震預測有多難?唐山大地震原來是這麼回事!
    大自然總是讓人感到敬畏,災難來臨的時候說來就來,沒有任何留給人類逃生的時間。而自然災害當中,又以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地震能夠被準確的預測到嗎?地震發生之前不是有很多預兆嗎?為什麼至今人類人仍舊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歷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天要說的地震災害,就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感動億萬網友的災難大片,葫蘆視頻免費觀看
    《唐山大地震》感動億萬網友的災難大片,葫蘆視頻免費觀看 在災難面前,我們是多麼渺小,但對與活著的人來講,生命又是偉大的。
  • 《流浪地球》為什麼沒鄭州?
    《流浪地球》裡,北京、上海、杭州依次出鏡,濟南和濟寧也露了一把臉,甚至連新疆喀什都閃現了。  為什麼沒有我大鄭州呢?  畢竟,要說建造行星發動機和地下城,鄭州的條件可是十分合適呢!  電影中,隊員「錘子」用機關槍狂掃玻璃時,彈殼漸漸堆成小山高,槍眼都燒紅了才打通出口。甚至他們進入上海中心時,就發出疑問「為什麼樓內沒進水?」  這是因為,上海中心用的是超硬核的雙層玻璃幕牆。  事實上,與充滿想像力的行星發動機和地下城一樣,出現在《流浪地球》上的建築,都很硬核。
  • 災難大片不止有《流浪地球》,《獨立日》和《流感》也是「災難」
    老父親們喜歡的是血肉橫飛、義薄雲天的戰爭片,老母親們喜歡的是家長裡短、婆婆媽媽的倫理劇,兩種人之間經常相互鄙視,這都無可厚非。但是有一類電影擁有及其廣泛的群眾基礎,不管你日常是喜歡文藝片也好,愛情片也罷,再內斂的人都躲不開這類電影的魅力,那就是——災難片。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叫杞人憂天;也有一種很共識的情懷,叫英雄主義。於是合兩者精華於一體的災難片,帶給觀眾們無與倫比的「爽」感。
  • 推薦十部災難片,深刻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裡面小隕石侵襲地球的場面也是非常震撼的。影片講述的是科學家們發現一顆隕石即將撞擊地球,留給人們的時間不多了,如果這顆隕石撞擊到地球,那麼我們將會面臨「滅頂之災」,在這危急時刻,一群「勇敢的人們」臨危受命前往外太空這顆隕石上,進行「爆破」任務。他們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地球的存亡,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今天的唐山地震,我們應該明白什麼
    今天得知唐山再次發生地震,這次地震不由得讓我想到三十八年前唐山發生的大地震,唐山地震的爆發是我新中國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大的災害,這種災害像饑荒一樣可怕。一座工業城市盡在23秒內變為廢墟,至今會想起來都十分不適,今天的地震再次發生在唐山,唐山這座英雄的城市不要害怕,祖國和人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一起抗震一起加油。
  • 電影《大地震》原型根據唐山大地震真實事件改編
    電影《大地震》原型根據唐山大地震真實事件改編  由曹衛宇、張晞臨、石文中、馬浩博領銜主演的電影《大地震》正式要上線了,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一起來看看電影大地震上映時間吧!  電影大地震什麼時候上映  電影《大地震》根據43年前唐山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編,還原了一個萬人生還的奇蹟故事。
  • 八部震撼全球的災難片!你不要錯過!
    該片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災難片,它遠遠超出了人類所想像的科幻片的範疇,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以人類共同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為主題的影片。沒想到根據瑪雅預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瑪雅人的日曆也到那天為止,再沒有下一頁。電影講述了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災難面前,盡現人間百態。在類型片中,這部電影幾乎可算完美,艾默裡奇的《2012》給出了各種你所能想到的角度,不過這些內容都遠比你想到的要深。
  • 除了流浪地球,還有這些優秀科幻災難片!片荒必備!
    截至目前,《流浪地球》票房已經突破40億,暫列中國影史第二,一舉超越了去年的春節檔黑馬《紅海行動》。目前,除中國內地以外的流媒體播放權,Netflix網飛買下了流浪地球的版權,並計劃將影片翻譯成28種語言,面向全球範圍播出,具體時間待定!
  • 推薦幾部震撼經典氣象災難片,場面宏大,感受災難來臨人的無助
    特別提醒一下,推薦的是氣象災難片。所以什麼鐵達尼號沒有放進去,感覺場面不夠大。首推第一部:後天《後天》是我在學校時期看的第一部災難片,至今印象深刻。當時還寫了看後感,哈哈。全球因溫室效應引發第二次冰河紀,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
  • 七部豆瓣高分災難片,看完只想說,活著真好
    歡迎來到百家號貓小星娛樂,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震撼的災害片。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自然災害片,都是豆瓣高分,在這些片子裡大家可以感受到被末日景象支配的的恐懼。後天,傑明,美國氣象學家,他認為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災難,如果北極冰川融化,那地球就會回到冰河世紀,可是他指出的地球的劫難並沒有引當局的重視,一起就這麼來了,洪水、颶風、冰山融化、極度嚴寒......一系列的巨變都是不可挽回的劫難,可是這部劇被批情節簡單。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我們印象最深的第一波引進片,還是學校組織集體觀看的?那就是全家桶的前奏:《未來水世界》(1995)、《龍捲風》(1996)、《天崩地裂》(1997)……早在默片時代,好萊塢電影裡就有了災難片的雛形《火災》。到1930年代,還拍了彩色有聲災難片《大洪水》(1933)、《火燒舊金山》(1936)——看名字就能猜到災難的源頭。
  • 唐山大地震後,西方媒體一度斷言,唐山將從地球上被「抹掉」
    唐山大地震後,西方媒體曾一度斷言,唐山將從地球上被「抹掉」。然而,唐山堅毅地從瓦礫中站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