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對萬有引力的解釋是這樣的。
宇宙最基本的粒子是無限小,萬物都是由無限小構成的。還有大部分無限小沒有結合,分布在宇宙空間裡。比無限小更大的粒子會吸收無限小,造成無限小的流動,形成萬有引力。
這個理論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吸收的無限小去哪了。後來假設吸收的無限小同時再釋放出去,釋放的方向和粒子運動方向相同。這是為了解釋粒子的波動性。但這個解釋是有大問題,因為如果吸收的再釋放出去,那就不會引起無限小的流動了,也就不會有引力了。而吸收再釋放無限小用來解釋粒子波動性也很成問題。引力是一種波,傳播速度和光速基本相同。所以我只得放棄物體吸收無限小的理論了。
其實關於引力我之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物質吸收無限小,引起無限小的流動。另一種是物質的運動引起周圍無限小的流動,形成壓力差,產生引力。當時覺得吸收無限小更加直觀,現在看來物質的存在引起周圍無限小的震動更加靠譜。
無限小在數學上可以看做是零,所以無限個無限小還是沒有質量。所以我們把無限小換一種說法,改為最小。也就是說,宇宙誕生大量最小的粒子,最小的粒子一小部分相互結合成更大的粒子,再形成星球萬物。而大部分最小子分布在宇宙空間裡,無處不在。
為什麼我一定要重新解釋萬有引力呢?因為我一直相信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運動,而空間只是物質運動的範圍,所以空間扭曲本質是空間物質的變化。宇宙的本質是變化,而變化就是物質運動。宇宙的變化一定是物質的運動變化。能量是物質運動,物質是更小的物質運動形成的,而更小的物質是更更小的物質運動形成的。所以質量就是能量,而能量也一定是質量。所以有波的存在必有物質。電磁波說是能量,其實也是質量,它必然有粒子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沒有質量的能量,也不存在一種沒有能量的質量。所以有運動必有粒子,有粒子必有運動。粒子本就是以運動的形態存在的。
我還堅信一點,世界上的基本粒子只有一種,不可能有兩種或更多的基本粒子。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運動產生的,一直分下去,最後的粒子不能再分,如果它停止運動,不會變成更小的粒子,而是變成虛無。這樣的粒子叫做基本粒子,也叫作量子。我堅信基本粒子只有一種,就是最小子。光子,夸克太大了,不可能是基本粒子。雖然光子沒有靜止質量,但不代表它不能再分。很可能是光子停止運動立刻分解成更多更小的粒子,因為太小,所以觀測不到。人類觀測微觀世界的原理就是利用光子,所以根本不可能觀測到比光子更小的粒子。
宇宙的變化其實是物質的變化,所以空間彎曲其實是空間物質的變化。牛頓為了解釋萬有引力引入了以太,認為空間中充滿了以太。當然幾乎所有科學家都對以太的存在深信不疑,這說明大家對變化是由物質運動引起的這一觀點深信不疑。最小子和以太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
最小子在不停的震動。最小子對周圍的最小子影響是一致的,而兩個最小子結合成的大粒子的震動對周圍最小子的影響是相對劇烈的。所以物體會對它所存在空間的最小子產生擾動,質量越大,產生的擾動越大。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在不停振動,組成物體的粒子的振動通過空間的最小子進行傳遞。質量越大的物體引起的振動越劇烈。
離物體越近的最小子振動越劇烈,所以以物體為球心,越內層的最小子振動的越劇烈。最小子的振動如何形成引力呢?
我們看一下幾種現象。一個人站在飛馳的火車旁,會感覺有一種力把自己推向火車。火車速度越快,力越大。離火車越近,力越大。在海洋離,兩隻船並排行駛,如果距離太近,會相互吸引,不採取行動的話會撞在一起。這在物理學裡叫做流速越快,壓強越小。
所以一個物體產生的引力波會對另一個物體產生力。至於為什麼流速越快,壓強越小,可能是最小子的撞擊力轉化為了速度,也可能是流速快的區域若含粒子的密度較小。
引力波和空間扭曲解釋了很多現象,我並不反對引力波和空間扭曲。我只是覺得這種現象的本質其實是物質運動。我相信一切的現象和變化的本質都是物質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