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4歲女孩成文昌發射場最年輕女指揮!#衝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火爆全網。她叫周承鈺,「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三小時後,圓滿完成任務的她興奮地發了一條朋友圈:「連接器完美脫落,連接器家族牛!預祝嫦娥五號順利返回!」作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員,兩年前,她才剛從學校畢業來到文昌。
科大強我體魄
出生於1996年的周承鈺,身高1米58,因為長得嬌小,剛去文昌時經常被護著,直到一次長跑測試,她一騎絕塵,跑贏了一半以上的男同胞,才被人知曉,她在學校裡就是運動高手,是校運動會四百米接力的主力選手,在十人參賽只收一名女隊員的高難度綜合素質挑戰賽中,她脫穎而出。「女漢子」「肯吃苦」「有毅力」是她的鮮明標籤。周承鈺說,讀書時她也想偷懶,可是:「我們老師抓得嚴、要求高,陪著我們練,不讓我掉隊。」 被她「吐槽」嚴格的老師馬梁,在這次「嫦五」發射成功後,高興地給她發消息:「你是我的學生,我很驕傲!」
身體素質出色,只是周承鈺給文昌帶來的一點小驚喜,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在此前的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測試任務中,周承鈺被定崗在位於臍帶塔15層的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通往15層的路,是傾角接近90°的180多級鋼鐵臺階,很多地方難以直立行走,必須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用「天梯」來形容這段路並不為過。普通人單跑一趟都得冒一身汗,她要一天來回四趟,15層的工作空間狹窄到只能容納3個人,充滿高壓氣體流動的嘈雜聲,且沒有空調。這種工作環境,連一些男同志都不敢輕易嘗試,周承鈺卻在這裡埋頭幹了整整60天,成功把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這個「邊緣崗位」打造成「黨員先鋒崗」, 順利完成長徵五號火箭的復飛之戰。此役後,她能啃硬骨頭的名聲響亮起來。
科大賦我知識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動力系統的隊伍裡,周承鈺是到目前為止換崗最為頻繁的一個。過去兩年,她一共參加了5次測發任務,每次定崗都不一樣,而每一次換崗都需要極大勇氣,因為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差別巨大。
但在周承鈺看來,無論是爬15層,還是頻繁換崗,這些高難度挑戰都在她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在科大學的那些知識,相比換崗要了解的內容,前者艱澀高深得多,碰上要求嚴苛的教授,上課隨機點名提問,答不出來就扣平時成績的壓力一點不比現在小。期末考試時若碰上5天連考7場的「高強度」,那更是要通宵達旦複習,自習室裡深夜人滿為患的場景,長沙夏天嗡嗡嗡的毒蚊子,都是周承鈺的苦讀記憶。她做畢業設計時,孫明波教授曾給她定下的題目,她一看就覺得「好難,我能做出來嗎」?後來發現,教研室師兄師姐的課題都是緊跟前沿的新興研究,難度更高,孫教授給她的題目已經「很寬容」了。「經歷過更難的學習,就不覺得現在難。」
科大勵我傳承
在本次「嫦娥五號」任務中,周承鈺擔任指揮的連接器系統,是發射場兩大系統——動力系統和加注系統的「紐帶」和「命門」, 一不小心就會踩「雷」。周承鈺是該系統團隊中唯一一個女性,作為指揮員,她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
做指揮員不容易,這一點她在「師父」張維星身上早已明白。同門學長張維星比她早三年來文昌,在上半年的「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中,他是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小到一個閥門的原理,大到整個連接器系統的工作流程,都是張維星口傳身授,一點點教給「繼任者」周承鈺的。在文昌,「老帶新」的傳統延續得很好,「這裡有很多我們的校友,他們常能在工作的關鍵時刻給我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作為「小師妹」的周承鈺,無比感謝大家的幫助。
兩年前,剛走出校門的周承鈺被分到測發站工作時,迷茫得不知道自己能幹啥,望著廣闊而荒涼的發射場,思念那座鬱鬱蔥蔥的校園。但記起畢業前那些被邀請來分享經驗的優秀校友的鼓勵,她咬咬牙,心想:「他們能做得好,我也能。」如今,她成為了整個發射場的首位女指揮,渾身都充滿著蓬勃的朝氣,一心要在這裡幹出一番事業來。兩年時間能改變很多,現在的周承鈺更堅定了,她慶幸自己高考時選擇了科大,如果不是這樣,她很可能不會來到文昌,來了也未必能堅持,也不會發現自己如此喜愛航天:「這是我的幸運。」她希望自己能用好這份運氣,繼續在這片熱土上堅持她所熱愛的事業。
近日,#24歲女孩成文昌發射場最年輕女指揮!#衝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火爆全網。她叫周承鈺,「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三小時後,圓滿完成任務的她興奮地發了一條朋友圈:「連接器完美脫落,連接器家族牛!預祝嫦娥五號順利返回!」作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員,兩年前,她才剛從學校畢業來到文昌。
科大強我體魄
出生於1996年的周承鈺,身高1米58,因為長得嬌小,剛去文昌時經常被護著,直到一次長跑測試,她一騎絕塵,跑贏了一半以上的男同胞,才被人知曉,她在學校裡就是運動高手,是校運動會四百米接力的主力選手,在十人參賽只收一名女隊員的高難度綜合素質挑戰賽中,她脫穎而出。「女漢子」「肯吃苦」「有毅力」是她的鮮明標籤。周承鈺說,讀書時她也想偷懶,可是:「我們老師抓得嚴、要求高,陪著我們練,不讓我掉隊。」 被她「吐槽」嚴格的老師馬梁,在這次「嫦五」發射成功後,高興地給她發消息:「你是我的學生,我很驕傲!」
身體素質出色,只是周承鈺給文昌帶來的一點小驚喜,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在此前的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測試任務中,周承鈺被定崗在位於臍帶塔15層的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通往15層的路,是傾角接近90°的180多級鋼鐵臺階,很多地方難以直立行走,必須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用「天梯」來形容這段路並不為過。普通人單跑一趟都得冒一身汗,她要一天來回四趟,15層的工作空間狹窄到只能容納3個人,充滿高壓氣體流動的嘈雜聲,且沒有空調。這種工作環境,連一些男同志都不敢輕易嘗試,周承鈺卻在這裡埋頭幹了整整60天,成功把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這個「邊緣崗位」打造成「黨員先鋒崗」, 順利完成長徵五號火箭的復飛之戰。此役後,她能啃硬骨頭的名聲響亮起來。
科大賦我知識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動力系統的隊伍裡,周承鈺是到目前為止換崗最為頻繁的一個。過去兩年,她一共參加了5次測發任務,每次定崗都不一樣,而每一次換崗都需要極大勇氣,因為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差別巨大。
但在周承鈺看來,無論是爬15層,還是頻繁換崗,這些高難度挑戰都在她的可承受範圍之內。在科大學的那些知識,相比換崗要了解的內容,前者艱澀高深得多,碰上要求嚴苛的教授,上課隨機點名提問,答不出來就扣平時成績的壓力一點不比現在小。期末考試時若碰上5天連考7場的「高強度」,那更是要通宵達旦複習,自習室裡深夜人滿為患的場景,長沙夏天嗡嗡嗡的毒蚊子,都是周承鈺的苦讀記憶。她做畢業設計時,孫明波教授曾給她定下的題目,她一看就覺得「好難,我能做出來嗎」?後來發現,教研室師兄師姐的課題都是緊跟前沿的新興研究,難度更高,孫教授給她的題目已經「很寬容」了。「經歷過更難的學習,就不覺得現在難。」
科大勵我傳承
在本次「嫦娥五號」任務中,周承鈺擔任指揮的連接器系統,是發射場兩大系統——動力系統和加注系統的「紐帶」和「命門」, 一不小心就會踩「雷」。周承鈺是該系統團隊中唯一一個女性,作為指揮員,她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
做指揮員不容易,這一點她在「師父」張維星身上早已明白。同門學長張維星比她早三年來文昌,在上半年的「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中,他是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小到一個閥門的原理,大到整個連接器系統的工作流程,都是張維星口傳身授,一點點教給「繼任者」周承鈺的。在文昌,「老帶新」的傳統延續得很好,「這裡有很多我們的校友,他們常能在工作的關鍵時刻給我一些很有用的建議。」作為「小師妹」的周承鈺,無比感謝大家的幫助。
兩年前,剛走出校門的周承鈺被分到測發站工作時,迷茫得不知道自己能幹啥,望著廣闊而荒涼的發射場,思念那座鬱鬱蔥蔥的校園。但記起畢業前那些被邀請來分享經驗的優秀校友的鼓勵,她咬咬牙,心想:「他們能做得好,我也能。」如今,她成為了整個發射場的首位女指揮,渾身都充滿著蓬勃的朝氣,一心要在這裡幹出一番事業來。兩年時間能改變很多,現在的周承鈺更堅定了,她慶幸自己高考時選擇了科大,如果不是這樣,她很可能不會來到文昌,來了也未必能堅持,也不會發現自己如此喜愛航天:「這是我的幸運。」她希望自己能用好這份運氣,繼續在這片熱土上堅持她所熱愛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