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椅就是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靠背由一根『搭腦』、兩側兩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構成。……我們知道在搭腦出頭的靠背椅中,一種面寬較窄、靠背比例較高、靠背板由木板造成的椅子是最常見的形式,北京匠師稱它為『燈掛椅』」。——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第42頁。
黃花梨燈掛椅尺寸:長51釐米;寬44釐米;通高95釐米。此椅被艾克先生收入《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圖版79,由楊耀先生繪製測繪圖。在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十六品中,此椅為十三品「空靈」典範。故其常被稱為「空靈椅」。
燈掛椅圓材,直搭腦。靠背板上開正圓、下開海棠式透光,沿透光邊緣起陽線,以加強它的輪廓。中部鑲嵌微微高起的長方形癭木。後腿與後立柱一木連做。椅盤用攢框式造法,原物為棕藤軟屜。我們在製作過程中,改用攢框平鑲裝板。椅盤下安八根三道彎「弓背式」角牙。腿間用步步高趕棖。腳踩棖下施窄牙條。
燈掛椅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搭腦與靠背板交接處,靠背板為靠前安裝,前側有肩。如下圖所示。
如此做法,搭腦與靠背板前面平齊,可完成完美視覺交圈,並平衡了靠背板的前後受力,也增加了靠上去時候的舒適度。
二、靠背板的造型布局。
一般來說,靠背板上下開光,中間做雕刻或鑲嵌等裝飾的造法多出現在三攢靠背。三攢靠背的優點在於省料,且輪廓分明的突出每段的主題。此椅靠背用獨板再做上下開光,是為增加通透疏朗的效果配以中間鑲癭木做裝飾,一則給椅子增加多元素的裝飾風格,二來減少上下開光的突兀感。鑲嵌的癭木板實為梯形,尺寸為:上113毫米;下120毫米;高度為180毫米。椅子靠背板上窄下寬,有一定奓度。
三、腿足與椅盤的結合。
燈掛椅的後腿與後立柱為一木連做。採用卡口式與椅面的邊抹相交,這一木是如何通過椅盤的呢?
如上圖,椅子前後腿在椅盤部位削出一段方頸,邊抹在四角也開方孔,拍合時恰好把這段方頸卡住。此種造法的優點是,結合緊密牢固。缺點是因削掉一部分料,有損直材堅實,另外,需修理拆卸時,要打開邊抹大邊方能取出。此種造法在明式家具的椅具中是較為少見的造法。
常規造法為,椅子的椅盤安裝時是從腿足上端套下去的。
但此椅子為何要採用此不常規造法呢?
用常規造法的條件為:椅盤以下的腿足斷面要大於圓形的開孔,當椅盤落在上面時,它能起支承的作用。但此燈掛椅的腿足為圓材,椅盤上端直徑為25毫米下端為30毫米,這樣的數值差,根本不能滿足常規造法的條件。且椅盤下的弓背形角牙,並不能如常規椅子座面下的券口或棖子加矮老能給座面更穩定的支撐。故而此燈掛椅用此非常規造法是最好的選擇。
由此可見,在家具製作過程中,不用考慮是不是常規造法,只要有利於椅子穩固耐用就是最好的造法。
四、腿足間棖子與腿足的圓材丁字形接合。
如上圖所示,兩側及後側棖子與腿足接合皆以飄肩形式。其造法是:「棖端的裡半留榫,外半做肩,這樣的榫子肩下空隙較大,有飄舉之勢,故有飄肩之稱。北京匠師又因它形似張口的蛤蟆,故或稱之曰『蛤蟆肩』」。《明式家具研究》第232頁,王世襄先生對飄肩的釋義。
此燈掛椅前腳踏棖與腿足接合如上圖,棖下另施窄牙條,牙條兩側裁口裝入兩前腿,上加兩個栽銷與腳踩棖連接。
五、弓背式角牙的使用。
此燈掛椅被譽為空靈之典範,後立柱與靠背之間的較大空間、上下開光的鎪挖以及椅盤下弓背形角牙,都讓椅子透光疏朗,超逸空靈。弓背角牙的使用也有其弊端。一木出大弧度角牙在過高的拐彎位置上會出現橫茬,其自身的結實程度會打折扣,同時對椅盤的支撐作用遠不及用普通椅子的券口或棖子加矮老及通長牙板來得結實。
與此燈掛椅風格較為相似的燈掛椅參閱伍嘉恩女士在《明式家具二十年經眼錄》第132頁的這款黃花梨攢靠背燈掛椅。
黃花梨攢靠背燈掛椅尺寸為:長51.5釐米;寬39.5釐米;高108釐米。此燈掛椅與上款相較,靠背板為三段攢框打槽裝板,上段落堂透雕福字圖文,中段平鑲癭木,下端挖壼門式亮腳。椅子搭腦中部平直兩端下垂,椅盤下為有尖的壼門式券口牙子。
燈掛椅與其它椅具相似,有多種多樣的變化,或方材,或圓材。各個局部均有不同的造法,如搭腦、靠背板、椅盤下構造等。
王世襄王老對有「空靈範兒」的燈掛椅評價為:「作為坐具的椅子,為了予人穩定感,下半部總以重實一些為宜,否則會有頭重腳輕之憾,一般不使用角牙正是為此。但這具椅子由於上部間架開張,透光疏朗,下部用角牙卻非常協調勻稱,輕重虛實,恰到好處,整體顯得格高神秀,超逸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