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可以說是中國電影節相當有分量的一個獎項了,這麼多年來每個人都對金馬獎趨之若鶩,每個當紅小生以火的金馬獎為榮證明自己。由此金馬獎也成為了電影界衡量一個人演技的標杆。現在的影帝們幾乎每個都拿過這個金馬獎。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事金馬獎還有兩個兄弟,在90年代也是非常有分量的獎項,那就是金鐘獎和金曲獎。臺灣娛樂圈在兩岸三地是非常有分量的,幾乎整個半個娛樂圈的大牌來自臺灣,剩下的來自香港。這和當初的改革開放也有關係,畢竟那個時候香港和臺灣的地位比較特殊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
金曲獎
在當時的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還是華人的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的最高獎項,也是衡量一位明星的尺,全國各大巨星無不趨之若鶩,爭奪一年之內的唯一獎項。
但是這些年金曲獎的地位卻逐漸的衰落,在1990年之後在每個6月份便會舉行這華語樂壇最具分量、影響力最強的大獎。在當時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都可以報名參與該項大獎,所以歌手們都非常的看重此大獎。在那時候金曲獎被認為最權威,最開放的大獎,它涉及面之廣審核力度之大是任何一個獎項都不具備的。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由於臺灣當局的不作為,和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已經本土的文化視力下降導致金曲獎的地位越來越底下,更多的獎項被香港娛樂圈或者是內地明星獲得。所以想引力關注度也隨之下降,除了臺灣省自身關注以外大陸和香港去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根據專業人士、實力歌手等來看,金曲獎還是目前最具威嚴,最權威,最公正的一個獎項。所以如今的金曲獎含金量仍然十足!
金鐘獎
金鐘獎對於大陸人士就非常的不公平了,因為它禁止大陸地區的作品和個人報名參選,這一點上非常噁心的,所以有很多的朋友幾乎沒有聽過這個獎項。說什麼堅持的要搞本土化獎項,當時的大部分臺灣綜藝人士認為,大陸的影視和綜藝進入臺灣會打壓臺灣本土的節目和影視,也不想看到金鐘獎變成金馬獎。雖然金鐘獎針對大陸,但是其他地區也不想來參加這個金鐘獎,香港的TVB也不錯,新加坡的紅星電視大獎更是不遜色於金鐘獎,所以每年據說臺灣省內的幾個電視參選而已。吳宗憲曾經說「要有大的胸懷,彼此交流才會進步,難道只能接受贏,不能接受輸嗎?何必這麼保護自己,倒不如精進去攻城略地。」
金馬獎
金馬獎從1995年到現在為止都是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整個華語地區都可以參加,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較金鐘獎來說強上不少。這和故步自封拒絕香港元素金像獎完全不同,也是它權威的根本保證。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政策所以這些年的金馬獎屢屢被內地和香港所奪得。
但是臺灣人這幾年就不高興了,這些年的獎項臺灣一個都沒有拿到,所以臺灣本地人認為在討好內地,在打壓臺灣本土的電影行業。尤其是在臺灣主持人豬哥去世,由於一輩子都沒有拿過金馬獎抱憾終身,讓本土人士抱怨大為不公,其實臺灣電影人。但是卻沒有考慮到是自身的問題。政治和經濟影響之廣他們並沒有考慮到。
如今的臺灣已經不少照在潮流娛樂的頂端了,在他們無視和輕視內地的時候我民早已經超過了他們。希望臺灣省的同胞們認清事實,不要太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