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中不乏有各種極限愛好者,正是有了他們,我們才能探索到人類生存的邊界,比如:在月球表面行走,在深海裡潛水等,太空跳傘也是其中一項極限運動。
人們經常使用的跳傘高度分為三種,一種是500米以內的低空跳,500米至5000米的高空跳傘,7000米以上的超高空跳傘。然而太空跳傘的高度往往在30000米以上,操作難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跳傘者死亡。
然而即使如此,仍舊有人完成了這項極限挑戰。
太空跳傘
提到太空跳傘,首先我們要明確太空的位置,儘管我們把地球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以及太空,但其實各個大氣層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且不同的國家對太空高度的標準也不同,其中大多數國家將高度超過100000米的高空稱之為太空。然而目前有記錄以來,人們挑戰的最高高度為30000-40000米,儘管這些高度不能被稱之為太空,但在許多地方人們也將其稱之為「太空跳傘」,而現如今全世界一共只有3個人完成了從太空跳傘的挑戰。
第一位完成太空跳傘的是美國空軍上校尉喬·基廷格,在1960年時,他乘坐著20層樓高的氦氣球飛到了31300米高的太空邊緣,之後縱身跳下。
31300米高的高空是民航飛機巡航高度的3倍左右,這裡幾乎沒有大氣,而且溫度非常高,這是因為平流層和對流層不同,在平流層中高度越高,溫度越高,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他無法在高溫中生存太長時間。
另外,由於這裡高度非常高,因此這裡的氣壓非常低,這會導致液體的沸點降低。但好在人體內部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不會快速失壓,但如果沒有加壓服套的保護,人體也將會因此而死亡。
除此之外,太空跳傘最危險的在於天氣。如果降落傘在降落過程中遇到強烈風暴,不僅會將跳傘者吹偏既定路線,也會導致降落傘因風力撕扯而破碎,導致降落失敗。另外,降雨或者降雪都無法保證跳傘運動員的安全。
所幸,尉喬·基廷格運氣較好,沒有遇到糟糕的天氣。而他也在稀薄的空氣中,以100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下降,快速的墜落使得他很難穩定自己的身體,導致自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另外,在下落的過程中他的手套破了一個洞,導致露出來的手腫脹到了原來的兩倍左右。但這也恰好救了他一命,因為腫脹的手堵住了漏氣的加壓服裝,保護其他身體部位沒有經歷致命失壓。
在距離地面大約5000米左右,他打開了主降落傘,並安全著地。
除了喬·基廷格之外,在2012年,菲利克斯.鮑加納也挑戰了太空跳傘,並且從地球上空39000米處一躍而下。他也和喬·基廷格一樣,採用了高空氦氣球的方式進入高空。
此次的跳傘不僅打破了當時的最高紀錄,而且下落速度還突破了音障,最終他也圓滿地降落在地球表面。
第三位則是前谷歌副總裁尤斯塔斯,他在2014年完成了從41419米高空中下落到地球表面,也因此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太空跳傘的意義
儘管連接挑戰太空跳傘成功,但這並不能說明帶著降落傘從太空中往地球上跳就一定能夠萬無一失,事實上,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背後團體的合作。
比如:氣象學家為其提供氣象觀測,並且預測哪一段時間才適宜跳傘。專業的穿戴設備可以保證它們在太空高處沒有被凍死或者熱死等,壓力服還能夠保證跳傘者的壓強保持在穩定的區間。
更重要的是,在他們跳傘之前,數據科學家們已經在電腦上模擬了上千萬遍的跳傘情況,將任何可能遇到的問題逐一排除,正是基於這樣強大的團隊,太空跳傘才能實現成功。
另外,天空跳傘並不是人類花樣作死,而是在未來進入到太空中的太空人一定會越來越多,那麼在太空人返航時,如果遭遇意外,人類還能夠憑藉這種方式進行逃生。比如: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最終導致7位太空人殞命。如果當時有這項技術,或許他們還有一線生機。
如果在未來我們的技術能夠保證太空跳傘的成功率,那麼未來太空人們在返航地球時,如果面臨不得已棄船的選項,太空人們也能使用類似的系統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