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巨畫又稱納斯卡線條畫,位於南美洲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它已存在2000多年;1939年美國人保羅博士乘坐飛機沿著納斯卡平原上的古代引水系統飛行,偶爾的一次低頭卻有了此震驚世界的發現。納斯卡線條是一種巨型的地上繪,有著廣大寬闊的直線或曲線,綿延幾公裡的線條,構成各種幾何圖形或生動的動植物圖案,鑲嵌在大地之上,在地面上只能看到眾多線條,基本見不到完整的圖案,而在高空(300米以上)鳥瞰則場面宏大偉岸,圖案清晰逼真。究竟是誰創造了它們?為什麼要創造它們?它們代表著什麼?它同埃及金字塔、智利復活節島巨石像等一樣,被稱作人類迄今為止依然無法破解之謎,也因此被評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12月14日決定將這一遺蹟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這個謎不但科學家感興趣,旅行者也同樣的感興趣,可以說,每天都有許多人不遠萬裡,來到這荒漠之地一睹為快。大家會問:2000多年前的大地畫,為何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其實,納斯卡地區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幾乎沒有風雨侵蝕,也沒有泥土覆蓋,所以,這些線條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逝仍保持著流暢、委婉的雄姿。
研究者發現:納斯卡線條畫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它的圖案從頭至尾都是由一條線條畫成的,幾乎全部都是首尾相接,呈封閉型,每個圖案的線條之間沒有重疊,也沒有交叉,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作者對該圖案有特殊的理解與用意?創造者是將地面褐色巖層的表面刮去數公分,從而露出下面的淺色巖層,所形成的坑道線條寬度達2-3米,深7-60釐米,由於線條寬度及長度的不同,其構成的圖案面積也不同,不可思議的是:面積巨大的細腰蜘蛛、蜂鳥、捲尾猴、蜥蜴、丌鷲等,圖形比例如此精確協調,在沒有高空掃描與投射的古代是如何做到的令科學家們費解。其實,納斯卡線條畫就其數量、自然狀態、大小以及連續性來說,它們是考古領域中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
是誰創作的納斯卡線條畫?根據考古學家的潛心研究,目前傾向性的推測是:納斯卡線條畫出自創造納斯卡文化的古人之手。研究者從公元前3世紀到5世紀納斯卡文化留下的陶器上的圖形著手開展研究對比發現,納斯卡文化同巨型圖畫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線條和圖形代表著什麼?是創造過納斯卡文化的古印第安人奇特的天文日曆,他們根據陽光在哪條線上沉落來確定季節和時辰;或是生活在納斯卡沙漠地帶古人們的灌溉系統地面標識?或與印第安人舉行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甚者認為是給外太空生命重返地球留下的記號等等。猜測眾多,提出上述猜測者們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其可行性和正確性。
經過科學家與考古學家們數十年的潛心研究,目前傾向性認同美國麻省大學研究員戴維·詹森的推測:納斯卡線條畫是古納斯卡人所繪製的供水系統圖。戴維·詹森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納斯卡地區古代的灌溉系統,認為在遠古時期火山活動導致地下巖層斷裂,成為古納斯卡人引水的天然渠道。這些巨大的圖形,還有它們之間數公裡長的線條,是納斯卡人用來記錄地下水源地位置的標記。正像今天城市中供水系統圖紙一樣,在線條或圖形下面就是古人用來飲用或灌溉、對於納斯卡人最為寶貴的水利體系!不同的圖形代表著不同族群的領地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