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吉林看雪(特約行者馬妍研)

2021-02-08 光明青春
霧凇(wù sōng)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裡,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氣遇冷凝華而成,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凇非冰非雪,而是由於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凝華的水蒸氣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霧凇形成需要氣溫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時能具備這兩個形成霧凇的極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條件更是難得。因為這裡存在著「嚴寒的大氣和溫暖的江水」這對互相矛盾的自然條件的緣故。吉林冬季氣候嚴寒,清晨氣溫一般都低至零下20—25℃,儘管松花湖面上結了1米厚的堅冰,而從松花湖大壩底部豐滿水電站水閘放出來的湖水卻在零上4℃。這25—30℃的溫差使得湖水剛一出閘,就如開鍋般地騰起濃霧。吉林霧凇儀態萬方、獨具丰韻的奇觀,每當霧凇來臨,吉林松花江岸十裡長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柳樹結銀花,松樹綻銀菊,把人們帶進如詩如畫的仙境。江澤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視察期間恰逢霧凇奇景,欣然秉筆,寫下「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之句。1998年他又賦詩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作者系國網長樂供電公司 馬妍研)

歡迎廣大用戶向本訂閱號「特約專欄」投稿。作品文字要求原創,圖片如非原創,請註明出處。一經刊登有致謝稿酬哦~

郵箱投稿方式:

2938262364@qq.com。

想讓別人看到你的情感,聽見你的表達,來「光明青春」碼字吧。


相關焦點

  • 助力中國打造世界冰雪經濟「第三極」 吉林專注做好「雪文章」
    大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和「白雪換白銀」「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經濟,吉林要做好雪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系統回顧了我省從發展冰雪旅遊到做大冰雪產業的實踐。這是一次凝聚發展共識、真抓實幹的會議。大會發布吉林冰雪經濟十大倡議,為吉林冰雪經濟怎樣發展的重大課題明確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列出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這是一次邁開新步伐、開啟新徵程的會議。
  • 重慶石柱,冬季賞雪玩雪好去處,還可以遊古鎮品民俗
    不過,哪個季節唱哪個季節的歌,順應季候的變化,是一個理智的行者的基本功。因為諸多原因,今年沒能出一趟遠門。而冬天繼續窩在重慶,是大概率的事情。好在,冬日賞雪玩雪,除了過去常去的峨眉山,嚮往的四姑娘山,昂貴的東北雪鄉以外,重慶有個不起眼的小縣城也能給予。這座縣城叫石柱。
  • 銀裝素裹:盤點中國臺灣冬季5大賞雪旅遊地,去爬山看雪景吧!
    冷到發抖也想要追雪,中國臺灣雖終年不下雪,但當冷氣團報到高山上還是能碰上夢幻雪景,每年冬季都會有大批遊客冒冷也要上山,若碰上寒流來襲、水氣充足就可預備上山賞雪,以下就來盤點臺灣冬季能看見雪景的5大旅遊目的地吧。
  • 【巔峰「7+2」】吉力馬札羅山行記(1)---行者,是一場修行!
    【巔峰「7+2」】吉力馬札羅山行記(1) ------行者,是一場修行!行者,是一種修行!去追尋海明威的足跡,看一看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我想起了:當年,海明威只能從飛機上眺望吉力馬札羅的雪。這次,我們卻將要親臨吉力馬札羅山的雪。
  • 新疆天山「天池」下雪了:這雪下的,有點特別!
    有人說一生不來次新疆是遺憾,也有人說來到新疆後你會不想走,直到冬天的冰雪裡遇到新疆,才知道這句話的涵義。此行走進天池,正是新疆剛剛進入冰雪期的冬季,不過這裡所說的「天池」可不是什麼東北吉林長白山「天池」,而是新疆天山的天池,也稱瑤池。
  • 冬季國內十大最佳看雪地推薦
    雪期長達7個月,雪量堪稱中國之最,且雪質好,粘度高,素有「中國雪鄉」的美譽。雪鄉擁著層層疊疊的積雪,百餘戶居民區猶如一座相連的「雪屋」,房舍隨物具形的積雪在風力的作用下可達1米厚,其狀好似奔馬、臥兔、神龜、巨蘑……千姿百態,仿佛是天上的朵朵白雲飄落,雪鄉從初冬冰花乍放的清晰到早春霧淞涓流的婉約,無時無刻不散發著雪的神韻!
  • 吉林十大代表菜 吉林傳統名菜「吉林菜排行榜」
    雪衣豆沙屬于吉菜,已有百年歷史,頗受遊客歡迎。主要原料是紅豆、雞蛋、白糖等。形狀園團,色澤潔白、吃前撒上白糖,故得此稱。此菜香甜可口、獨具風味。雪衣豆沙主料選用豆沙,輔以蛋泡糊,採用松炸的烹調方法製成。成品喧軟漲滿,形圓色白似朵朵棉桃。
  • 三闖卓拉:晚雪擋道無功返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探訪神秘「天上哨所」系列③三闖卓拉:晚雪擋道無功返■中國軍網記者柳軍 馬三成 尚超 特約記者 晏良 通訊員肖李華 嘎桑次仁 路建 攝影報導西藏軍區邊防某團團長李廣華先環顧長空,再抬腕看表,建議先回團部休息。雖然,卓拉周邊天候多變,氣象預報經常失靈,但李團長總能尋出規律,靈活應對。這位「邊防通」幽默地說,亙古以來,卓拉只有兩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因為,這裡天無一日晴、雪無一日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儘管困難重重,但記者始終不願放棄,官兵們決定涉險相陪。「共產黨員請出列!」
  • 吉林長白山的野生動物真的有335種嗎?
    東北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東北人一開口說話就自帶喜感,大部分二人轉,小品,相聲演員都出自於東北省,東北的冬季很美很冷,但是仍然吸引著很對人人不遠萬裡去看雪,許多人去黑龍江東北雪鄉,也有很多人到漠河的霧淞島,在東北首要愛護的野生物種就是丹頂鶴,白鸛等珍禽以及其棲息生態環境,屬內陸溼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向海自然保護區,保護的脊椎動物就有300多種,此中鳥類有293種,獸類有37種,爬行動物有類8種,兩棲類有
  • 寒冬吉林「綠意盎然」 冬季農博會匯聚全球農業風情
    第十一屆吉林(長春)冬季農業博覽會(簡稱「吉林冬季農博會」)當天開幕,20萬平方米的展示區域裡,安排了設施農業展示、觀光農業展示、新春大集展銷、節慶文化活動、休閒娛樂活動等板塊,既帶科技感,又「年味兒」十足。長春農博園內的植物景觀 劉棟 攝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吉林在設施農業發展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
  • 『打卡阿勒泰』人類滑雪起源地-中國雪都阿勒泰,走進長春旅遊專場...
    12月27日,第五屆吉林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正在進行中,「人類滑雪起源地-中國雪都阿勒泰」展臺熱鬧無比,震撼的旅遊宣傳片和熱情洋溢的舞蹈,吸引了廣大遊客駐足觀看,並進入展臺瀏覽諮詢。
  • 高原精靈黑頸鶴迎來2019年冬季首場雪(組圖)
    高原精靈黑頸鶴迎來2019年冬季首場雪(組圖) 2019-12-03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十四屆長白山雪文化旅遊節暨第二屆粉雪節將於12月26日開幕
    據介紹,長白山管委會將藉助冰雪產業、冰雪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舉辦第十四屆長白山雪文化旅遊節暨第二屆長白山粉雪節,持續推廣「冬季來長白山,不封山只瘋玩」「冬季來長白山,有溫情沒寒冷」「長白山365天天天開放、360度度度精彩」長白山冰雪品牌。
  • 使徒行者電影最後結局什麼意思 看不懂?使徒行者劇情解析
    如今的TVB已經江河日下,但是偶爾還會有部好劇出現, 比如說2014的《使徒行者》。如今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的電影版《使徒行者》已經上映,雖然部分劇情延續了電視劇內容,但是這部電影並算不算香港警匪片的佳作。
  • 自掃門前雪,還要管他人瓦上霜,鹹陽發布冬季除雪融冰倡議
    12月4日,鹹陽市市區冬季應急除雪融冰指揮部辦公室就冬季除雪融冰發出倡議書。倡議書全文如下: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親愛的市民朋友:今年入冬以來,受強冷空氣影響,鹹陽市出現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根據市氣象部門預警預報,今年冬季雨雪冰凍較多。
  • 冬季滑雪哪裡好呢?都有哪些滑雪場值得去呢?
    就目前來講,冬季滑雪以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滑雪也成為安撫我們在寒冷的冬天唯一的寄託,那麼冬季滑雪哪裡好呢,都有哪些滑雪場是值得我們去的呢。
  • 世界上最靠近大城市的吉林北大湖滑雪場,2小時教會!
    ,收費還很合理,比如吉林火車站僅需20塊/人,長春市區只要30塊。 全球可開發做雪場的山地僅佔1%,最好的滑雪場緯度是在40度到45度之間。
  • 全球變暖惹的禍:格陵蘭冬季下雨多於雪,世界第二大冰蓋正在消失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北極早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那個冰封雪飄的世界。科學家發現,格陵蘭冰蓋上的雨天變得越來越普遍,即使是在冬季,也很少見到雪花。但是,當冰蓋頻繁降雨時,溫暖的液態水會將雪和冰蓋迅速侵蝕。在剛剛過去的冬季,格陵蘭冰蓋的降雨甚至多過了降雪。科學家認為,隨著氣候變化造成地球持續變暖,下雨的範圍可能會變得更大。自1990年以來,格陵蘭島的夏季平均溫度上升了1.8°C,冬季則上升超過3°C。據統計,北極地區每年都會損失約2700億噸冰,直接融水徑流佔總損失的70%。
  • 今日小雪 宜過癮、不正經、看雪祭
    希望你囤好了陪你去看極光的人。(圖片來自網絡)但你肯定沒有。你才不會在乎,大家對小雪這個節氣的科普。「小雪有三候,第一候是虹藏不見,就是看不到彩虹。」小雪之前見過幾次彩虹?平時伸手都不見五指的好嗎?(圖片來自網絡)所以你很可能一個人去長崗雪祭看煙花。至少煙花是單身生活中非常可控的幸福,控制好自己的出現時間就可以。
  • 長春淨月潭,與臺灣日月潭是姐妹潭,距離市區18KM,冬季人氣超旺
    冬季出遊的選擇,總是有兩個分化,要麼去熱帶海南,要麼去寒冷的東三省。東三省也正是因為維度很高,冬季來的比其它地區都早一些,而且嚴冬時間比較長,幾乎整個冬天都是白雪皚皚的模樣,這讓很難見到雪的南方人會感到極其興奮。冬天去東北旅遊,無非就是為了雪,滑雪玩冰,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在雪地上撒點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