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10月5日)下午5點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最先公布,全球將再次聚焦科學與人文。2020年諾貝爾獎有哪些看點值得關注?醫學獎和平獎會不會都和「新冠」相關?一起來看看。
據悉,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由於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今年的諾貝爾獎顯得大不一樣:一方面,由於疫情影響,斯德哥爾摩傳統的頒獎典禮取消、改為線上舉行,奧斯陸的和平獎頒獎典禮也改為小範圍舉行;另一方面,有分析認為,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或將成為「新冠和平獎」。
諾貝爾基金會執行董事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曾表示,新冠疫情是全人類的危機,「它也證明了科學的重要性」。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為10月5日-12日。/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不一樣的諾獎周,60年來首次突破傳統
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的打開方式,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頒獎晚宴,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
諾貝爾基金會曾公開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10月照常宣布諾貝爾獎各獎項名單,但取消原定於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獲獎者將在各自國家獲頒相關獎項,而主辦方將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線上直播頒獎儀式。
據悉,12月10日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都安排在這一天舉行。依照慣例,當年各獎項獲獎者會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頒獎儀式和晚宴,並參加獲獎者講座、音樂會等一系列諾貝爾周活動。
●醫學獎將率先揭曉,免疫學領域受關注
每年的諾貝爾獎入圍名單都是高度保密的,提名人也是秘密的。但對於諾獎的預測一直不斷,尤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代表了科學成就的頂峰,每年也都會出現一些得獎的熱門領域。
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分析數據,1995年至2017年之間,在114個不同科學領域學科中,有五個領域佔據了諾貝爾獎的一半以上,這些學科為粒子物理學,原子物理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和分子化學。
今天(10月5日)即將最先公布的是諾貝爾獎醫學或生理學獎。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
坊間有種聲音,認為與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相關的免疫學成果可能會受青睞。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工學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與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獲獎,理由是「確定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學中的一個裡程碑式發現,有助於藥物和疫苗開發」。「我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對免疫學的寵愛會繼續下去。」科睿唯安亞太區分析師王琳博士如是說。
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認為:「哪個領域的成果能夠入選諾貝爾獎,能否成為熱點,不取決於哪個領域是否熱門,而取決於諾獎的宗旨。」
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而這兩點,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驗證。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
「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很可能是個「新冠和平獎」
202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是最受矚目的獎項之一。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丹·史密斯對CNN表示,「今年是這麼多年來我最不確定誰會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一年」,評定諾獎的委員對於這個獎項也會更加謹慎,因為「他們一般來說希望用這個獎釋放一些信號……今年,他們必須釋放一個給人希望的信號,一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信念」。
CNN指出,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很可能是個「新冠和平獎」,即獎項會頒給在抗擊疫情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組織或個人。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贏得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組織。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也被認為是一個和平獎有力競爭者,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阿德恩在國際舞臺上缺少存在感,可能國際認可並不那麼強。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去年就被認為是和平獎大熱人選,但最終去年的和平獎頒給了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由於全球氣候危機持續加重,分析認為作為青年氣候活動家的通貝裡被認可的可能性比較大。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這還得取決於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到底如何定義「和平」。根據諾貝爾遺囑,諾貝爾和平獎應該頒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獎金將提高至1000萬瑞典克朗
過去幾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都為900萬瑞典克朗。但今年,每個獎項的諾獎得主獎金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59.5萬元)。
諾貝爾獎官網9月24日消息稱,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近期做出了提高諾貝爾獎獎金的決定。諾貝爾基金會執行董事拉爾斯·海肯斯滕當天表示,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基金會的財務狀況相比以往處於「非常穩定的狀態」。
據報導,從1901年開始頒布諾獎以來,獎金數額一直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15萬瑞典克朗到1981年的100萬克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獎金一度飆升到1000萬克朗。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了基金會的投資收益,2011年,獎金從1000萬降至800萬。2017年,獎金再次上調至900萬。
▲諾貝爾獎章。/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巨額」獎金為什麼發不完?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
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拿到「巨額」獎金後,有不少得獎者把錢花在後續的科研上,還有人把獎金捐出去。
當然,也有科學家選擇了「買買買」。英國細胞生物學家保羅納斯在獲獎後,決定買一臺高檔摩託車。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把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1993年醫學獎得主之一的菲利普夏普則買了一間有百年歷史的房屋,他直言,獎金實在是諾獎美好的一部分。
●諾貝爾獎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布日程如下:
10月5日,瑞典當地時間11:3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
10月6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10月7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化學獎頒布;
10月8日,瑞典當地時間13:00,諾貝爾文學獎頒布;
10月12日,瑞典當地時間11:45,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
後續會有哪些看點?我們將持續為您報導。
來源 | 晶報APP綜合自新京報外事兒、中國新聞網、第一財經資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