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70、80年出生的朋友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背著黃挎包,拿著酸梅粉,一路叮叮噹噹上學校。
黃挎包是個百寶箱,裡面不光有教科書,還有各種零食和玩具,一到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會拿出零食和大家分享,而玩具最為獨特的,註定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老哥,你還記得嗎?
撇開「變形金剛」這些昂貴的舶來品玩具,真正喜聞樂見的是軍棋、五子棋,這些玩法簡答,方便攜帶,且對抗性強的小玩意。可謂人見人愛,人人都能來幾下。
話說在這些棋類之中,最為神秘的當屬鬥獸棋,這種棋融合了象棋和軍棋的特點,雖玩家群體小眾,只在小學生、中學生中流行,被更高年級所鄙視。但誰也不敢否認,自己玩過這種遊戲。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攻佔獸穴,打敗對手的情景嗎?
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這種棋並不是外國人的發明,而是地地道道,中國特有的棋類遊戲。
小編查遍全網,問過很多專業,沒有人能說清「鬥獸棋」的發明者。但毫無疑問,此人絕對貓科動物愛好者,一共「象獅虎豹狼狗貓鼠」八枚棋子,其中四個都是貓科動物。
這該有多喜歡貓呀!
遊戲的規則非常簡單,雙方各持有八種棋子,分別是大象、獅子、老虎、豹子、狼、狗、貓和老鼠,以顏色區分擺置在己方戰區之中,而後互相廝殺。按照動物大小順序,大動物吃小動物,同種動物之間可以互吃,以佔領對方獸穴為勝。
單純看玩法,似乎平淡無奇,但和象棋軍棋不同,最小的老鼠往往是取勝的關鍵所在。
原因很簡單,小老鼠居然可以吃大象,實在妙不可言。
小時候沒現在這麼好的條件,那時候,大家都很窮,能省則省,買才是最low的,大家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先在百貨店看樣板,然後自己動手,在硬紙片或廢鐵片上寫上動物的名字,畫上一個帶界河的棋盤就可開戰。
這也導致一個很有趣的形象,一個小學就能出現大大小小不下幾十個版本,大家比的不僅是棋藝智慧,更比的是手工與技巧。
一張棋盤畫的方方正正,小小棋子別出心裁,小編當年還見過有人用舊象棋子磨平,重新做的鬥獸棋。其刻畫惟妙惟肖,透出藝術的氛圍。
說回「鬥獸棋」,其中最有趣的還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
一張長方紙,畫上橫七豎九共六十三個方格,棋盤豎著分為兩方,各方底線最中間方格為「獸穴」,就像軍棋中的大本營。
獸穴被三個「陷阱(臨近的三個方格)」包圍,棋盤中間有一條縱跨三格寬的河流,棋盤兩邊和正中間有三座佔一格的小橋,界河以內是自己的天下。
當然也有不用棋盤的玩法,可謂簡單粗暴,雙方各自摸出自己的棋子,一起出子,然後比大小,小的被吃掉,誰堅持到最後誰勝。
這算不算博弈呢?
反正當年有個同學這種玩法很有有過敗績,如今也是麻壇高手。或許這就是心理博弈吧!
哎,懷念那個沒有真正煩惱,只有挨打回憶的童年。
關注「酒歌說文」,了解更多有趣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及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