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辦體育 為青少年拓寬體育路徑 讓孩子在體育課收穫成長——棒壘球項目「體教融合」探索
據統計,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0多年下滑,33%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隱患,柔韌性差、體脂比高、骨密度低、力量不足等問題,每天堅持鍛鍊一小時的學生不足30%。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潛在危險。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讓青少年健康發展,刻不容緩。
針對體教融合工作,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中心副主任、中國壘球協會主席、中國棒球協會副主席楊旭談及自己的思考以及中國壘球協會的積極探索。
自2009年起,中國壘球協會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本著「無體育不教育」的理念,推進軟式棒壘球進入中小學體育課堂,充分發揮棒壘球這項「智者的遊戲」全方位育人的獨特作用,從校園安全、課程標準、教學規範、教師培訓、校園文化等方面為學校提供綜合服務,讓廣大青少年在規則禮儀、意志品質、大局謀略、團隊意識和犧牲精神、個人英雄和集體主義等方面得到全面鍛鍊。將軟式棒壘球開展好的學校授予「全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學校」,進而以點帶面成立全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基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全國已有千餘所全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學校,在百餘個地區成立全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基地。
2019年,中國壘球協會聯合中國棒球協會推出了全國青少年棒壘球服務體系,引導有條件的中小學成立棒壘球社團,開展課後一小時鍛鍊,舉辦冬令營、夏令營、訓練營、校內和校際競賽,並以學校代表隊參加全國軟式棒壘球錦標賽;支持各類青少年棒壘球俱樂部發展,升級棒壘球的訓練,開展運動等級評定,組隊參加全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棒壘球比賽;指導基地同城普及推廣棒壘球,組隊參加全國城市青少年棒壘球聯賽;推薦優秀城市參加世界城市青少年棒壘球賽等國際交流活動。
楊旭表示,「當前和今後體育改革的關鍵詞是開放,開放辦體育要結合競技體育的提升和全民健身服務的全面展開。從競技體育本身發展而言,後備人才從體校到省隊、國家隊的體系,相對來講人才培養路徑較窄。開放辦體育就是要拓寬人才培養渠道,讓競技體育更加開放。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讓更多老百姓參與體育去分享快樂將是主要的目標和方向,尤其表現在青少年體育發展上,只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未來才能讓更多人享受到體育的紅利。從壘球發展思路來看,首先要注重人才開放,不管人才的選拔路徑從哪裡來,只要達到相應運動水平,就應該給予相應水平標準的人才對應的服務,不管是普通健身群眾還是青少年學生。」
近些年,中國壘球協會相繼出臺了《全國壘球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及評定辦法(試行)》和《中國壘球人才庫管理辦法(試行)》,制定了從幼兒至成年各年齡段、普通和專業人群貫通的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及評定方法,各年齡段優秀者和各層次教練員均有機會自由進出中國壘球人才庫。中國壘球協會設置了人才庫指標體系,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基礎體能指標和專項能力指標。不同年齡段人才數據集中處理,分類排名。任何個人只要輸入自己的指標數據,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全國這個年齡段中每項指標的個人排名,這樣既可以了解自己各項能力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訓練,固強補弱,不斷提高,也可以綜合分析自己,適時申請進入中國壘球人才庫。
該人才庫後臺設有專業顧問和專家團隊,對申請進入者進行綜合評估,一旦核准進入人才庫,將享受多項服務,在追蹤長期數據的同時,用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得到相應年齡段國家隊教練的遠程指導;可以申請向國家隊教練求助,獲得個性化的專業指導;可以在寒暑假參加短期訓練營,接受國家隊教練面授;可以到不同年齡段國家隊訓練基地,接受長期集中訓練。協會也會組織專家對青少年人才進行年度評估,為青少年制定人生規劃提供參考,在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的同時,提升項目後備人才成才的可能性,實現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國家隊將來在中國壘球人才庫中選拔隊員,經過人才庫長時間追蹤,國家隊教練員可以掌握這些運動員的長期數據和成長軌跡,熟悉他們的技術風格、能力和特點,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國家隊集訓磨合和戰術組合所需要的時間,提高運動員成功率和國家隊訓練水平。
中國壘球協會現階段正準備以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為試點,安排國家隊教練員進入優質普通中小學建國家U系列長期集訓隊,讓優秀的青少年在學校教學時段接受優質文化教育,放學後參加國家隊訓練,並在任何年齡段都雙向開放通道,自由進出人才庫,真正實現融合。這種融合,方便每個孩子在不同時期,制定和變更自己的人生規劃,實現更多可能:既可以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可以利用棒壘球特長優勢選擇國內大學,也可以選擇國外大學,還可以選擇進入專業運動隊或從事職業體育。這種體教融合和開放人才庫模式,開啟了學生運動員雙向自由通路,將在普惠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同時,擴大壘球項目人口基數,拓寬壘球後備人才動態培養渠道,必將促進壘球項目長遠健康發展,體現壘球項目對人和社會的價值。
通過讓孩子在體育課收穫成長、開放辦體育和為青少年拓寬體育路徑這三個維度構築「體教融合」大廈,探索「體教融合」創新方式方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轉自10月9日《中國體育報》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