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豬在十二生肖之中,排在末位
際此羊年來臨,謹祝各位讀者萬事勝意,新年進步,龍馬精神!
提起「龍馬精神」這個祝頌語,有不少朋友而當中大都是較年輕的一輩,常問筆者,為什麼十二生肖中,只有龍和馬是與健康精神有關連,難道其他生肖都不及龍和馬精神嗎?
聽罷此言,筆者難禁莞爾。其實「龍馬精神」一詞裡的,不是大家熟悉的龍和馬,而是傳說中具有龍的特徵的一種馬。相傳伏羲氏之時,黃河出現龍頭馬身的神獸,馬身布滿龍鱗,馬背長滿宛如圖畫的旋毛。這種頸上長有雙翼而蹈水不沉的龍馬,比一般駿馬還要高。據《周禮》記載,八尺以上的馬才算是龍馬。因此,祝頌語用「龍馬精神」,實比「駿馬精神」更有誇飾功能。
根據漢族十二生肖的排列,馬排在第七,羊則緊隨其後,排第八。大家可能會問,我們常用的十二生肖,究竟是怎樣排列的,又為什麼會有這種排列?再者,生肖為什麼是十二個而不是十一個或十三個?
要解答以上問題,必須從我國的天幹、地支說起。所謂天幹,即是大家熟識而應該可以數說出來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而地支則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如果分別從天幹及地支取一配搭,由甲子、乙丑、丙寅,如此依次配搭,可以排列出六十個,亦即俗稱一個甲子。我們的歲歷,就是依此排列。我們慣稱年過六十的人士為「花甲」,亦基於此。順帶一提,但凡我們恭賀結婚六十周年的夫婦,必以「花燭重逢」作為賀語,以示甲子重來。
天幹地支用途廣
我們雖然早已步進處處講求科技的年代,但天幹地支的多種用法已經深入日常生活。隨便舉例,我們以天幹的甲乙丙丁作為點列的次序,並且通常帶有從高至低之分。地支固然亦可用作點列,例如《康熙字典》就是用地支作頁碼。其實,天幹與地支的應用範疇極為廣泛。大家稍加留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很易得到印證。
或許有人問,天幹與地支,究竟哪一個較重要,哪一個用得更多?必須明白,兩者同樣重要,但如果硬分,地支似乎在生活上用得多一些。最明顯的一個原因,地支有十二個,數目上多一些,用作點列總比天幹多兩個。再者,中國人慣以「頭可頂天,腳踏實地」作為處世之道,我們固要敬天,但亦要踏實。豈不知,最重要的原因,是世上而不只是中國、原來有很多事物是與「十二」有關。
隨意舉例,一年分成十二個月,每日有十二個時辰,又或上下午各十二小時,巴比倫有黃道十二宮,希臘有十二星座,以色列有十二支派,每十二年為一周天。凡此種種,難以枚舉,而十二的確是一個雖可解釋但解釋過後仍感奧妙的數字。單以中國而言,古人把十二個地支一一配以動物,而成為大家所熟識的十二生肖。
首先說明,十二生肖這個名稱頗為現代,蓋因古人稱此為「相屬」。當中的「相」字,宜應讀作「相貌」的「相」,而非「互相」的「相」。除了「相屬」一詞,古時亦有不少其他名稱,例如:十二屬、十二神、十二物、十二像、十二肖屬、十二辰屬、十二辰畜、十二辰禽像、十二類、十二物器等。儘管名稱不同而繁多,但同指以十二個地支各配一動物。今人為求簡單劃一,便改稱為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究竟始於何時?這個問題難以準確判定,亦頗有爭議。不過,大抵公認東漢時代的思想家王充在其《論衡》一書內,全面列述十二生肖,而他列述的十二種動物,與至今所傳的十二種相同。今天,大家所排列的十二種動物,從子年至亥年,依次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豕)。
老鼠因何居首位?
先談上述十二生肖的排列。豬本性懶惰,形象不佳,排在最末,當無異議;但老鼠論勤勞,不及牛馬;論威猛,遠遜龍虎;論靈巧,難及蛇猴;論忠勇,不比雞狗;論馴良,豈及兔羊,為何竟然排在首位?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鼠居十二生肖之首,確實叫人費解。
綜合歷代各方的傳說,大抵有以下三則說法最為廣泛。其一,話說軒轅黃帝打算從百畜之中選出十二種,作為十二地支的配屬,並決定以賽跑定輸贏。百畜之中,牛最勤快,率先跑到終點。怎料老鼠原來一路搭便車,坐在牛背上,及至終點在即,才猛然從牛背上一躍而前,趕在牛的前頭,首先衝過終點。
以上一則傳說,是鼠牛關係;以下兩則,與牛無關,而與貓有關。話說玉皇大帝要選十二相屬,於是指示四大天王提建議。他們所建議的十二個,貓位列其中,而沒有鼠的份兒,而貓的司職是念經。玉帝於是下旨,十二種獲選牲畜在正月初一齊集南天門報到,而牠們會按到達的先後時間排列。貓本來與鼠是好朋友,而鼠聽到消息,主動約貓陪往南天門。正月初一那天,鼠卻提早前往南天門,玉帝一見老鼠,衝口而出說道:「好大的老鼠」。四大天王以為玉帝認可老鼠,於是準予列入十二生肖,又由於是最早到者,便準以位列班頭。從此十二生肖就是以鼠作為開始。可憐貓為了
友誼,苦等鼠而不至,眼巴巴失去十二生肖的名分。從此便與鼠結成永仇,見鼠必殺。
以上這則傳說,道教色彩很濃,而且最為廣傳。以下一則佛教色彩很濃,話說如來佛祖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天國守衛。貓本居首席,但當等待如來佛祖駕臨訓示時,因便急而離席方便,怎知那時佛祖剛至,看見首席出缺,便垂詢原委。本來陪貓同行的老鼠,見機不可失,便訛稱貓畏難退席。佛祖於是指示以鼠代貓。這則傳說的結果,當然與上一則相同。
不管以上三則傳說,哪個最有趣、最傳神,都同樣指向一個事實,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而且縱使老鼠確惹人討厭,也要將之美化,把牠愛咬善偷的本性,盡往好處想。因此,民間便流傳「鼠咬天開」、「鼠偷穀種」的說法。前者指天地混沌之初,是由老鼠咬啃,將天地分開;後者指人類本來不懂耕種,老鼠從天上偷來穀種,從此人間便可耕作。這種說法與古希臘神話裡普羅米修斯從奧林匹克山上諸神的天庭中把火偷送人間,有幾分相近。
農耕社會牛為貴
子鼠開天之後,便輪到醜牛闢地。牛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一環,是生產力的標記,自不待言。《禮記》裡的「曲禮」,就尊稱牛為「一元大武」。另一方面,古人祭祀,如要獻牲,牛是最高級別,羊豬次之;而獻牛的祭祀,稱作「太牢」。按照規矩,只有諸侯,才有資格奉牛為祭。
醜牛之後,就是寅虎。民間尊稱猛虎為山君,亦稱山王,既懼怕其兇猛而設盡方法避之除之,但又冀望虎有人性,不成民患,甚至相信,苛政盡除、仁政廣施,虎患便可不解自抑。另一方面,民間的年畫,最初也是以虎為題材。
寅虎之後,就是卯兔。根據古老的天文學,辰星為兔。由於辰星在北,太陰所在,而太陰慣指月亮,因此卯兔便與月亮連上關係。另一方面,兔也是速度的象徵;「赤兔」、「飛兔」都是駿馬名稱。箇中原因除了表明兔可以高速奔跑之外,相傳東方七宿之中房宿為馬的星,其方位在於卯,而卯之屬是兔。兩者因此緊密相連。
卯兔之後,就是辰龍。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屬於虛擬的動物。關於龍的傳說,多不勝數,而多為人知。不過,漢族以外的十二生肖之中,龍不一定是穩佔一位,在新疆,沒有辰龍,只有辰魚;在雲南楚雄地區,居然是穿山甲取代了辰龍,挺有趣味。
辰龍之後,是巳蛇,而蛇亦稱小龍。撇開蛇叫人懼怕的形相不談,根據《詩經》「小雅」的說法,熊是「男子之祥」,蛇是「女子之祥」。因此,夢熊是生男之兆,夢蛇就是生女之徵。另一方面,四象之中的北方玄武,與青龍、白虎、朱雀,地位相等,而玄武就是龜蛇合體,而一般說法,是先有龜,然後由蛇加入契合。
羊既善良又知禮
卯蛇之後,就是午馬。關於龍馬之說,前文已述,不擬再贅。午馬之後,就是未羊。如果馬是馳騁率風,羊就是開泰致和。羊既是善良的表徵(漢字裡的「善」字,上半字就是「羊」字),也是美的象徵,是「大」字之上有四個羊角。漢朝董仲舒提出,羊有「執之不鳴」、「殺之不諦」的善性,更有知禮之性,蓋因羊總是跪?吃奶。
未羊之後,就是申猴。申猴的猴,不是猿猴,而是紅面猴。由於猴與人同屬靈長類,申日為第七日,應該算是猴日,但民間偏以猴日視為人日,在該日自我慶祝,實在有趣。大抵是人類也希望可與猴同樣敏捷機靈。
申猴之後,就是酉雞。雞之所以入選十二生肖,是因為人類認為牠是德禽,具備五德,即文、武、勇、仁、信。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即雞爪子),武也;敵在前而敢鬥者,勇也;守時不失信者,信也(這是指雞是司晨鳥,每天晨早啼叫報時,即諺語所謂「雄雞一唱天下白」);得食相告,仁也,意指雞重分享,不重獨食。
酉雞之後,就是戌狗。狗之忠心,在此不贅,只想提出,十二生肖之中,以狗為風神,在風雷雨電中,掌管?風,更因此延伸,殺狗便可止風。戌狗之後,就是亥豬,也是十二生肖之末。亥豬之方位在北,正色是黑,而在五行之中主水。傳說中,北鬥七星就是七豬,而根據道教文化,鬥姆乃北鬥眾星之母,而為鬥姆元君拉神車的,正是北鬥七豬。
最後澄清,家庭的家,並非一個「?」形蓋?一頭豬,而是豕(即豬)是平民祭祖的牲畜,亦即一如上文所述,牛是諸侯的專用祭品,各有級別。
以上所述,蓋以漢族為依歸。其他民族的十二生肖,在位列方面,不盡相同。限於篇幅,不擬提述。謹此再祝,各位讀者,羊年清和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