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倫,當代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美國電影藝術家、作家和單簧管演奏家。他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以及人物性格特徵,終其一生探討道德、性、猶太身份、頭腦與心靈永恆的鬥爭這幾個藝術主題,讓觀眾深陷在不合常理卻又充滿夢幻色彩的世界中。暢銷書作家戴維·伊萬尼爾通過眾多採訪和與導演本人的交流,將伍迪·艾倫人生與事業的重要時刻聯繫在一起,勾勒出了在電影、文章或採訪中看不到的他:害怕蟑螂、不敢靠近泳池,20多歲就能掙很多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導演、認為生活毫無意義、愛情也是轉瞬即逝……
《你不知道的伍迪·艾倫》/[美] 戴維·伊萬尼爾/2017年10月/中信出版集團
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艾倫都保持著猶太人直率的性格。
在猶太人形象深受觀眾喜愛的那段時間,他更好地將其表現出來。猶太人是天生的喜劇演員,比如善於滑稽模仿的格勞喬·馬克斯(Groucho Marx),善於塑造白種盎格魯– 撒克遜新教徒形象的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和約翰·加菲爾德(John Garfield)。艾倫無疑是猶太電影明星,也是美國多元文化興起的標誌。
早在1969年,艾倫就對政治表現出極大的不屑,而追隨者們將他的觀點視為寶典。電影《西力傳》問世多年前,在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對搖滾、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以及作為法西斯主義導火索的烏託邦式政治運動等事物的蔑視,主張要維持藝術家的獨立,免受政治幹擾。「創作《呆頭鵝》時,」艾倫對作家羅伯特·格林菲爾德(Robert B. Greenfield)說,「停戰日活動那天,由於個人原因,我沒有工作。孩子們過來對我說,『太棒了』。現在看起來,用某一主題渲染某些事情不是什麼難事。
過去10年出現了很多百萬富翁,他們從事醫藥業、唱片業、服裝業。音樂很單純,我挺喜歡,但是他們以音樂為藉口不讀書、不思考……而執迷於麥克盧漢的電子樂。我去看了伍德斯託克音樂節,我前面的孩子不停地說『好美好美』,好像是在努力說服自己。約翰·塞巴斯蒂安(JohnSebastian)唱了首關於孩子的歌,全場尖叫。這毫無藝術可言。周圍並沒有什麼突出的人,大家都是靠在旁邊人的身上,問接下來是什麼。」
「伍迪在喜劇和電影界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同時又未破壞原有的秩序,」蓋瑞·特拉西諾說,「他有自己的特點,新穎而現代—但又不是嬉皮士的那種,不具有激進的顛覆性,也沒有好萊塢的那種左翼傾向。他的風格新穎獨特又不具威脅性;他是一位偉大而又親民的藝術家;總是站在行業前沿,同時又隱藏鋒芒。」保利娜·凱爾是影評界最有趣的人物。
到了60 年代晚期、70 年代的時候,艾倫塑造的膽小恐慌形象體現的似乎是當時人們反對大男子主義的情緒。在那個混亂、反主流文化的時代,美國人不甘接受只有小部分人能成功的觀點。艾倫讓人們放鬆下來,從一切令他們焦慮的事物中解脫出來,不那麼在意自己的外表、行為舉止、性方面等難以啟齒的問題。因此,他成為了國家英雄。大學生仰慕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他那樣的人。
20 世紀80 年代, 凱爾嚴厲批評艾倫塑造的猶太人形象,說都是瘋狂的小丑,還引用艾倫回憶自己的猶太家人與安妮·霍爾(Annie Hall)一家吃飯的場景。凱爾的觀察向來很敏銳。不過,9 年後,在艾倫的作品《罪與錯》中,又出現了類似的場景—穿越到了過去,描繪一個嚴肅又真實的猶太家庭形象,但這次有所不同。艾倫是嚴格的無神論者,他早期的作品有很明顯的反猶太主義的痕跡。而在這部影片中,他以尊敬的口吻描繪出正統猶太家庭的生活,同時還吐露出自己沒能有他們一樣的信仰、感受到慈悲的上帝而感到惋惜。對此,凱爾引用米開朗琪羅的話:「走在別人後面的人永遠無法超越。」在她眼裡,偉大的導演有兩種,一種是讓·雷諾瓦(Jean Renoir)這樣「以簡單低調的視覺風格引導別人找到自己的風格。你永遠不必擔心會走在他後面,因為他為後人打開了千萬條道路」。雷諾瓦開闢了一條路並建立了模板供他人參照。另一種是讓– 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這樣「你只能模仿他,然後等著被毀掉。他的作品很複雜,其中的魯莽衝動、速度和華麗讓其他導演又愛又恨。沒錯,他們沒有理由不喜愛。但同時也很清楚不能走在他後面單純模仿,要尋覓其他的出路,因為讓– 呂克已經席捲了整片大地」。從這個角度看,艾倫更接近雷諾瓦的風格。艾倫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改變了流行文化,並影響了整個好萊塢。
「伍迪特別能幹,」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艾略特·米爾斯告訴我,「他非常刻苦,年輕的時候就那麼有決心,讓我欽佩不已。他常穿一件風衣,嘴上叼根煙,看起來像博加特。他事先在衣服裡藏好煙,然後拿出來抽。他會仔細琢磨怎樣把煙從包裝盒裡取出來,然後塞進袖子裡。他會製造各種驚喜,伍迪就是這樣,用一根煙都能創造出一部精彩的作品。」
「運動也是伍迪的強項,」傑克·維克多回憶說,「他棒球打得特別好,跑步也很快,小腿肌肉很發達。但有個問題就是肌肉會凸出來。跟伍迪成為好朋友之前,我們學校的田徑運動會上伍迪跟公認的飛人拉裡比賽。當時我說要是拉裡輸了我就吞掉紙袋子。最後伍迪竟然贏了他,我就不得不吃紙袋子。」
「我們一塊兒玩了很多棋牌類遊戲,」愛潑斯坦回憶道,「『計程車』遊戲是最好玩的一款,遊戲中有人當計程車司機,有人當警察。司機還得想辦法搶其他計程車的生意,但很有可能被警察逮住。伍迪總是想當那個搶生意的司機,然後僥倖逃脫掉警察的抓捕。他總能耍些把戲,就好像在說『我才是真的,你不行』。」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部分靈感來自卓別林的《流浪漢》和斯坦·勞萊(Stan Laurel)扮演的害羞怯懦的人物。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缺少男子漢氣概,斯坦·勞萊一不開心或被批就會大哭,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因為大家所處的社會只關注強者。實際上,卓別林和勞萊所塑造的人物弱點是現實中眾多男性共有的。卓別林突出了男性身上一般被看作不夠男人的方面:無原則地獻殷勤,極度渴望被愛。他在女性面前十分害羞,而且工作並不出色。勞萊塑造的人物也是如此:在劇中對奧利弗·哈迪扮演的角色唯命是從,甚至支持他玩弄自己的妻子。
雖然今天,卓別林《流浪漢》或勞萊哈迪搭檔已經淡出觀眾視線,但艾倫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喜愛。
伍迪塑造的人物與傳統上不追求與女性肢體親密的形象有很大區別,這也是艾倫與卡夫卡的區別之一。艾倫會經常追求性愛的滿足。他在很多作品中提到過自己的一些心理問題,無法很好地與人相處,害怕電梯等封閉空間。儘管如此,年輕時的他在性方面的欲望就十分強烈,很小就會在女性面前害羞,不過在自己的藝術作品面前他絕不會害羞。
艾倫不像其他藝術家那樣吸毒、狂妄又不自信,多數時候他都很自信。他生動地演繹了一位電影編劇、導演、散文家、演員、戲劇作家如何以毅力和決心戰勝困難,一次次取得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