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一次存在主義的考試。我一個答案都沒寫,結果得了100分。
上帝給了男人兩個重要的器官:頭腦和丁丁。可是提供的血液卻非常有限,每次只夠操作其中的一個。
愛是答案。可是當你在等待答案的時候,性會提出幾個很好的問題。
以上的幾句俏皮話,如果出自一個第一印象還並不討厭的男人嘴裡,那麼恭喜了,他具備了男性一個頗為惹人愛的特質——幽默,很可能是一個強力加分項。
你說他油腔滑調,但似乎也挺有道理,諷刺和調侃之所以透露出些許智慧的光芒,原因在於它直指出了面對問題時人們實實在在的無奈,展露出可發一笑的輕盈姿態,這是寓言和黑色幽默的核心。
最關鍵的是擁有這種幽默的男人永遠都有著這樣一種孤傲——「哥們兒我不和你們俗人一塊玩,什麼我都不在乎,拜拜了您內」——這是不是很酷,有一種魔性的吸引力。
他似乎看透了一切,達觀、自我、犬儒、無所不知,很脫俗了。這個人就是伍迪·艾倫,那些俏皮話他從十七歲就開始寫了,如果,這種男人是你的男朋友會是什麼樣呢?
影片《安妮·霍爾》是伍迪·艾倫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部經典的喜劇。起初他想拍一部謀殺案,可後來剪輯時發現最好的膠片都是愛情劇情,於是就把它剪成了一部七十年代的紐約愛情故事。
片中伍迪·艾倫扮演的猶太青年艾維是個卓爾不群的脫口秀演員,黛安·基頓飾演的安妮·霍爾是個「紐漂」的女生。而現實生活中二人也曾有一段很soulmate的戀情。
伍迪·艾倫扮演的艾維的「如何與你喜歡的女孩第一次接吻示範教程」,X蟲上腦的直男有著天然可愛的原始欲求,也有花言巧語的小機靈。電影裡這種種因羅曼蒂克製造的美妙瞬間鋪陳在情侶的日常生活中,當愛情終結之時,難以忘懷的都是這種耳鬢廝磨當時只道是尋常的feel。
很多年前我並沒有完全看懂《安妮·霍爾》,最近重刷看到這個故事拍出了愛情中人人都會經歷的酸甜苦澀。最重要的是,這簡直就是一部文藝青年們如何玩壞自己戀情的實錄,頗有教育意義。
那麼今天就來聊聊:黛安·基頓以及她扮演的安妮·霍爾到底是什麼樣的女孩呢?和伍迪·艾倫談戀愛是什麼感受?以及大齡文藝青年的戀愛難問題。
70年代的好萊塢女星
先從活躍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的一眾女星說起,她們大多出生於四十年代前後,把二三十歲時最好的年化定格在那個年代的許多經典電影中,有的一直活躍至今,比如我們熟悉的梅麗爾·斯特裡普。
伍迪·艾倫電影《曼哈頓》中的梅麗爾·斯特裡普,梅姨年輕時的大長發也挺美的。另外她們之中還有:
甜美可人的凱麗·費雪(1956-2016)憑藉《星球大戰》系列名揚天下,也許那時候萊婭公主的雙盤髻在現在看起來有點out了,不過她身著金屬三點式在外星異族中間遊走的身影估計是美國七八十年代少年青春期的完美性幻想。
費·唐納薇(1941)面容線條分明有種高冷氣質,和她凌厲的人設非常一致,曾憑藉《電視台風雲》獲得奧斯卡影后,主演過波蘭斯基的《唐人街》,她最出色的表現就是影片《雌雄大盜》中殺人不眨眼的女盜賊了。第64屆坎城電影節那幅頗有設計感的海報致敬的就是她。
簡·方達(1937)曾在七十年代兩獲奧斯卡影后,而此就前早已因全裸出演科幻片《太空英雌芭芭麗娜》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性感女星。
說回我們今天的主角黛安·基頓,別忘了70年代的美國一個最重要的時代屬性就是嬉皮士的天下,在經濟危機、美蘇爭霸、女性平權運動中,新一代女性流行風方興未艾。
黛安·基頓是眾多好萊塢女星中獨特的一抹清新小陽光,玩搖滾、主演音樂劇。她絕對不是最美的那類女星,但眼神中透露出的知性、靈巧和我行我素的行為有種別樣魅力。
黛安·基頓最早在大熒幕上嶄露頭角是影史經典電影《教父》,也和阿爾·帕西諾有過一段戀情,她的戀愛清單上也不乏沃倫·比蒂這樣的帥哥。
花樣戀愛史的意義就在於,至今還未婚的戴安所保有的女性獨立主張,她搞攝影、拍片入圍坎城,我們熟悉的校園暴力電影《大象》的製片人也是她,多元的身份賦予了她更多內涵。
既能和大帥哥談戀愛,也可以做伍迪·艾倫這樣文藝青年創作上的繆斯、生活上的伴侶(黛安·基頓身高超一米七,比伍迪高),可以說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和伍迪·艾倫分手後二人也成了好朋友,伍迪與米婭·法羅情變後,戴安救場幫他拍了《曼哈頓謀殺疑案》。
伍迪·艾倫這樣評價她:「她,嗯…我還能說點什麼呢……她的字很好看。她……我快要想出來了,啊……她,啊,很美,她這些年來都一直很美。她的美不是普遍的美……說某些人『非常特別』或『最特別』是有語法錯誤的,但是,你要知道,黛安是我認識的最特別的人。你可以說她奇怪,但她真的獨一無二。」
再看下七十年代的女星,我們會發現她們許多並不同於希區柯克電影中那些金髮碧眼的尤物,也達不到費雯·麗、赫本、夢露、伊莉莎白·泰勒等女星驚為天人的美。與八十年代的健美身材、大波浪頭也不同,七十年代的許多女星顯得更為平民化。
如曾出演《畢業生》、《虎豹小霸王》的凱薩琳·羅斯、主演《愛情故事》的艾麗·麥古奧,也和黛安·基頓類似,大家都不那麼豐滿誘人、濃妝豔抹,通常留著長直發,身形單薄。而黛安·基頓更多的獨立女性身份更加能讓我看到美國七十年代的精神,她所塑造的安妮·霍爾正是本色出演。
另外70年代的好萊塢女星中,短髮甚至更短的小男孩頭在當時也很常見,這很可能是復古承接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爵士時代的假小子風,女星崔姬、米婭·法羅都是這種髮型。如崔姬這種平胸、精靈女孩的風格,比後來日系的森女、現今中國的貧乳文藝女青年風超前了四十多年。
崔姬(Twiggy),英國模特,以身形嬌小的風格著稱,18歲前往紐約,旋即在美國大火。Twiggy是綽號,本意為矮小灌木的枝椏。
米婭·法羅,代表作是波蘭斯基的《魔鬼聖嬰》,同時也是伍迪·艾倫的繆斯和前女友。是伍迪現任妻子、前養女宋宜的養母。
安妮·霍爾式女孩
作為一部喜劇愛情片,《安妮·霍爾》當然要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戀愛中的女孩安妮·霍爾有她的獨特可愛之處,和現在很多北漂、魔都漂的女孩一樣,她來自齊佩瓦瀑布市,也是追尋紐約夢的外地青年。
看,她這一身中性範兒的著裝真是有點特別,圓帽、白襯衫、馬甲、領帶、卡其色布褲,據說影片中的所有衣服都是黛安·基頓自己的。這正是七十年代美國女性的標誌:反時尚(Anti-fashion)、反奢華、提倡平民化、消除男女之間「二元對立」的極簡中性風。
電影《呆頭鵝》中黛安·基頓的著裝如出一轍,高腰褲、剪裁流暢的高尖領襯衫、格子圖案的毛呢褲,《傻瓜大鬧科學城》中柔順的直發,也都和安妮·霍爾式女孩一樣有種清新的文藝之感。
安妮·霍爾式女孩都喜歡在做愛後抽一點古柯鹼。六十年代末期,法國著名的設計師楊樹林(YSL 聖羅蘭)引領了女性吸菸裝(Le Smoking)的風尚,安妮·霍爾當然也是少不了一套社交場合嘬煙喝酒的吸菸裝。這代表她是反傳統的,喜歡融入新事物、喜歡交流,知道如何用適度讓自己快樂的東西解紓焦慮。
她有點小小的傻氣,面對聰明的艾維(伍迪·艾倫片中的自我影射)會生怕自己因為顯得愚蠢的言談而露怯,但是她會勇於邁出第一部主動和自己喜歡的男生打招呼約會。在緊張時的口頭禪是「La-de-dah, La-de-dah, La La」,片中的小細節充分的展示了這個女孩具有親和力的可愛。
安妮·霍爾的英文寫法是Annie Hall,Annie詞根是Ann,來源於古英語Hanna(漢娜),原意為「恩典」,後來Ann有「優雅」之意,再發展成Annie,暱稱化「可愛」之意。
對了我剛學了個新詞兒,得趕緊用上——amiable,它的前綴和Amy(艾米)有關,Amy原意是拉丁文「被深愛的、最心愛的人」,和Ann一樣都可以形容可愛的小女孩,言行或許可笑卻很聰明,個性和善卻很固執,既被平民廣泛應用,也被歐洲王室給公主起名用。amiable就是「值得被愛的人、可親可愛的人」,安妮·霍爾就是這樣的女孩。
她膽子有點小,害怕龍蝦和蜘蛛,她需要戀愛中的安全感,不過也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她喜歡唱歌,有著去好萊塢發展的夢想,也會聽從男朋友建議去成人教育學校,讀些有點難懂的書籍。
總結起來安妮·霍爾式女孩就是那種看似和千千萬萬普通女孩一樣的人,她的可貴之處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有所取捨,開明、有著多元的價值觀(如他並不在意自己男友猶太人的身份),在小動作、小習慣和其他行為方式中流露出性情中的真實。
可是在這部愛情片中她為何偏偏沒有獲得應有的理解、呵護,沒有完滿的愛情呢?那或許就要看看另一方,他的男友艾維(伍迪·艾倫)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和伍迪·艾倫談戀愛
高智商、文藝是伍迪·艾倫的標籤,諳熟調教各路美女繆斯演員,通曉紐約的五行八作、浮世百態,老而彌堅還一年拍一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他有著永遠說不完的奇情故事和連珠妙語。無論是娶養女,還是引發全球Me Too運動,老伍迪總是走在被人議論的風口浪尖。
當一個人糾結於自我深在根性的煩惱,無外乎有這樣兩個原因:自大和自卑。而古往今來的名人們這兩點尤為明顯,二者往往是相互混合的,仔細看伍迪·艾倫的作品大多就是拍的他自己,充滿了矛盾的自我思辨。
其中一方面他是痴迷於太過自我的個人陶醉,比如對死亡、性、虛無存在主義的信仰,早期電影中充滿了迷影文化的戲仿,對伯格曼、費裡尼的致敬,伍迪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自我世界,從這點來說他的秘密花園是非常有趣的。
同時他非常介意自己的猶太裔身份,也會調侃自己的其貌不揚,或者說他試圖從這種草根身份上討論階級根性的問題。如他的電影《賽末點》就是一個出身貧寒的男主角因為運氣好一步步背負著欲望和罪惡走入上流的故事。
如《咖啡公社》是一個蓋茨比似的草根成功故事。伍迪·艾倫有著一種知識精英的內在身份,這和他猶太草根出身是相反的,後天的知識改造使他有了自卑與自信相互混合的氣質,這是他創作精神的核心素材。
他的一部高分偽紀錄片作品《西力傳》又名《變色龍》講述了一個神奇的猶太男人可以混入美國任何一個階層,能與所有人打成一片,每當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中,他的身心就會迅速適應這個環境的特徵,有時是心理層面的同化,有時是生理上的變異。
伍迪·艾倫曾這樣說過:我人生的一大遺憾就是,我不是另外一個人。在《呆頭鵝》中他想成為《卡薩布蘭卡》中的鮑嘉,在《西力傳》中又成了能模仿任何人的變色龍。
而《安妮·霍爾》中的他其實只想成為自己,討厭社交,拒絕改變。伍迪·艾倫正是在常年的創作中反覆道出了大多數人的煩惱:既想保有自我,又想做別人。
無疑,《安妮·霍爾》中的男主角艾維,就是伍迪·艾倫自己,那麼艾維是個什麼樣的人,怎麼讓安妮愛上,又怎麼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呢?
起初這種文藝青年確實有一鳴驚人的機智,他的獨立思維、談笑風生和一點點小浪漫無疑是不俗的,或許他還會給你開眼看世界的幫助。事實上,安妮·霍爾也正是得到他的幫助,在愛情中兩個人才能夠相互打開新的世界,這確實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相互」二字,而不是單方面的灌輸、單方面的服從。
他並不高大帥氣,但是做愛會給你一種前所未有的怪誕快感,你誇他「你好棒,和你啪啪啪有種卡夫卡式體驗」,他心理潛臺詞是:跟我談文藝,你還too naive。
片中的他是個知識分子,同時又是個反知識分子,既看中智性的可貴,但又瞧不起體制、政治,也見不得他人有獨立思維,這註定了他很難找到同類。
當他和安妮·霍爾遇到了愛情瓶頸時偷偷出軌了一個有點Nerd的女孩。這個女孩長得就很玄學,很有特點。在他眼裡她的怪誕言論無聊至極,而這其實就是一個對照,在安妮·霍爾眼裡他一味的強調自我的那套理論,整天活在自己世界裡,難道就不是一種無聊麼?
他喜歡自顧自的遨遊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認為這擁抱了他認為最崇高的追求,也因此填補了自己的虛無精神觀,當他不再喜歡你時會扯出一大堆來敷衍你。
但他同樣認為肉體能享受一切快樂,當他想溫存燕爾一番時你若是不從,他會說——「為什麼總把我的動物本能,降格到心理分析範疇」——連哄女孩子都要來一套弗洛伊德的理論,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兒的。
假如有一天你不再愛他了,受不了他的自大、自私,不喜歡他無法安心擁抱這個不完美世界的慌亂模樣,當你嘲笑他只是個擼瑟時,他依然會振振有詞的說——「咋地?別瞧不起擼管,那是我和我最愛的人做愛著呢!」,言下之意他最愛的還是他自己。
這部愛情片中,安妮·霍爾的可愛之處是她能看清自我,也能get到男朋友的點,但是男主角則是太過於沉溺於自我的世界,而看不到別人,沒人能夠永遠的被動接受別人的精神控制。安妮·霍爾深夜打電話叫男朋友來幫他抓蜘蛛,其實她是想自己的愛人來抓住自己的寂寞無助,但對方連這點理解的耐心都沒有了,這場愛情就走向了最盡頭。
吃透了伍迪·艾倫電影無異於是對文藝青年的一套教育課程,道理都懂,操作有難度,伍迪不也糾結了一輩子麼?
文青的高處不勝寒導致了戀愛難。而《安妮·霍爾》讓我愛上了安妮·霍爾式女孩,同時如果碰上伍迪·艾倫的這樣的文藝青年,那麼唯一的忠告就是遠離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