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著名重金屬樂隊「林肯公園」
「我們討厭被貼上任何標籤」
如果成功是以唱片銷量來衡量的話,「林肯公園」仍然是重金屬音樂世界中最成功的樂隊。本月18 日,「林肯公園」將把他們的金屬狂潮帶到上海。演出前夕,樂隊兩位主唱接受了本報專訪。
文/ 宛羊
11 月2 日,第14 屆MTV 歐洲音樂獎(EMA)在德國首都慕尼黑揭曉,「林肯公園」獲得「年度最佳樂隊」大獎。這支自由遊走在不同音樂風格之間的樂隊,又一次證明了自己受歡迎的程度。
「 林肯公園」 創作力驚人,綜合了許多音樂元素,主唱ChesterBennington 那持續18 秒、令人驚駭的尖叫划過空際時,這支重金屬樂隊的本質暴露無遺。
11 月18 日,「林肯公園」將在上海掀起重金屬狂潮。他們有可能會為中國創作一首新歌。
網絡使華納意識到樂團的價值
與那些一夜成名的樂隊相比,「林肯公園」吃過太多的苦頭。
樂隊正式成立時,最年長的隊員查斯特只有23 歲。樂隊在創建之初,就開始嘗試說唱式的重金屬風格。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這種可以說是比較新奇的風格並沒有得到主流音樂公司的賞識。他們試圖找到一家能和他們籤約出片的唱片公司,但大的主流唱片公司並不屑於這群毛頭小子,連日後籤下他們的華納唱片也曾多次回絕他們。
苦苦等待唱片公司籤約的同時,「林肯公園」的單曲「One Step Closer」卻在網絡上大紅特紅。網絡的力量使得華納意識到了樂團的價值。
幾經更名,「林肯公園」終於在1997 年與華納兄弟唱片公司籤署了第一張正式專輯合約。兩個月之內,樂隊製作完成了第一張個人專輯,這就是2000 年問世的《混合理論》(HyBridTheory)。這張專輯收錄了那首大紅特紅的單曲「One Step Closer」。有評價家認為這首歌指引了美國流行音樂的風向標,昭示了一支新的重金屬樂隊的崛起。這首歌是當年最暢銷單曲。另外一些單曲包括「Crawling」等幫助這張專輯成為當年的白金唱片。到2005 年為止,這張專輯一共銷售了超過1000 萬張。
討厭被稱為新金屬
和那些標準的重金屬樂隊不同,人們更愛把「林肯公園」所做的新鮮嘗試稱為「新金屬」風格。他們出道時,也有些這樣風格的樂隊存在。但7 年之後,其他的新金屬樂隊早已經解散或者退出,這些都讓「林肯公園」的崛起適逢其時。
隨著名氣的增長,「林肯公園」的成員們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們不喜歡被稱為「新金屬」,甚至討厭被打上任何一個莫名其妙的標籤。「我就是討厭被稱為新金屬!」主唱麥克在今年6 月份接受採訪時說道, 「這個詞語本身聽上去就很討厭,我們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金屬,或者饒舌金屬。任何類似這種的稱呼或標籤,都讓我們感到厭煩。」
轉型的陣痛和蛻變
「林肯公園」進入了華納音樂的推廣體系,更換了造型。為了讓樂隊成員看上去像真正的藝人,華納音樂給他們配備了製作人RiCk RuBin。這位堪稱是搖滾宗師的製作人負責製作他們的新專輯《午夜時分》。Rick 告訴「林肯公園」的成員們:「 如果你想著別人想要什麼,你只會寫出不好的東西。你只有跟隨自己感覺時,寫出的東西才會是好的。」
查斯特和麥克為新專輯一共寫了150 多首歌。每首歌他們都嘗試了40多個不同版本的副歌,直到滿意為止。「RuBin 讓我們嘗試所有的事情。」 麥克說道。
這張歷時18 個月製作的專輯並沒有得到評論界的好評。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林肯公園」的成功。事實上,他們的轉型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午夜時分》在第一周裡賣出了623000 張,創造了美國歷史上的最高銷售紀錄。如果以唱片銷量來衡量的話,「林肯公園」仍然是重金屬音樂世界中最成功的樂隊。
除了音樂,「林肯公園」還試圖用他們的影響力在慈善領域做點事。2004 年,他們發起了一個慈善組織Musik for Relief,以幫助海嘯的遇難者。他們也參加了2005 年Live8 的表演,去幫助非洲極度貧困的人民。目前「Musikfor Relief 」基金正在為南加州大火籌集善款,樂隊自己捐贈了50000 美元。
B= 外灘畫報
M=MIKE SHINODA,樂隊主唱
C=CHESTER BENNINGTON,樂隊主唱
B:《混合理論》是你們的第一張專輯,也使林肯公園變得聲名大噪。「混合」是不是你們當時就決定了的音樂風格?
M:當我們第一次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想要做的是一些與眾不同的、但是仍可以讓聽眾識別得出是我們的音樂。當然,這兩個條件本身就是矛盾的。
B:你們如何把這樣矛盾的東西在音樂中體現出來?
M:對我們來說,我們很容易做出各種不同的改變。在我們做唱片樣本的時候,有些歌曲聽上去像不同音樂風格的混合;有重金屬與有節奏的敲打聲的結合;有柔美的聲音;也有很街頭感覺的東西;也有工業化的一面。我們覆蓋了很多方面,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創作它。我們試圖讓每個想法都儘可能地純粹。
創作過程中,如果我對吉他有了主意,我或許就接上一直使用的電吉他,並且用往常的錄音方式來錄下。這次就完全不想這樣做。在選擇樂器前,我應該用什麼樂器來更好地詮釋它?想到這個,馬上就會改變我們之前做的整個事情。
B:和很多重金屬樂隊不同,你們的歌詞一直很乾淨,很直白。
C:我們一直試圖把我們的歌詞變得更直白。這有好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如果你太不直接,大家都不明白你想說什麼,歌迷就不會把歌曲和自己的世界聯繫上。在把想要表達出來的情緒和自己的觀點交叉結合的時候,總是存在著一個最完美的界限。
B:在保持樂隊的風格和市場上,你們是如何尋找平衡的?換句話說,你們怎麼通過不斷的變化,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樂隊的?
M:我覺得我對於改變聲音路線這件事多少有些緊張。我們以前的音樂得到了很多樂迷的接受和喜歡。唱片公司賺了很多很多錢。相比這個,樂隊更看重音樂,但是我們也必須尊重事實。必須讓樂隊能繼續成功運作下去,但我們也不想讓歌迷失望。找到那個平衡點是需要一番機智的。我們有了一個想法並把它變成歌,但是如果沒有人聽,那就是浪費。一首好的歌曲不應該只是藝人的實驗品,它同樣應該能被大眾接受,並可以讓聽的人升起同樣美好的感受。
B:林肯公園在很長時間裡是一支深受年輕人熱愛的樂隊。你們會帶著樂迷一起成長嗎?
M: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聽眾。但是我知道,在成立樂隊的這10 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對我們來說,現在是個好時機去開創一個新的樂章。同樣,我想許多從那時就喜歡我們的歌迷也不再是18 或者20 歲了。他們也成長了,他們的音樂品位也同樣會有所改變。
C:那些15 歲時聽我們《混合理論》專輯的孩子現在已經23 歲了。當我們在寫那些歌的時候,一半的樂隊成員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瘋狂的。對我來說,很多時候做音樂感覺就像是打手指。現在我知道我不再是當年寫《混合理論》的我。我現在得到的好感覺和當時得到的很不同。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