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回顧地球過去漫長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嘆人類相比起其他物種來說是多麼幸運。同樣是地球的統治者,恐龍在6500萬年前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而人類至今的統治時間只有幾萬年,但我們已經創造出了璀璨的文明,我們不僅能夠飛上太空,還能潛入萬米深海,很多時候還能抵抗自然災害,這些都是恐龍所做不到的。
但也有人會為恐龍抱不平,認為如果不是6500萬年前發生了一系列複雜的環境變化導致恐龍滅絕,再給它們幾千萬年的時間,它們也有機會進化成高等智慧物種。然而科學界關於恐龍的種種研究表明,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願,恐龍身上有明顯的「硬體」缺點,它們自身是很難克服這一缺點的。
那麼恐龍的致命短板是什麼呢?就是它們大腦容量的不足。前段時間國外有研究團隊在野外發現了一具體型和狐狸差不多的恐龍化石,它被發現的時候保存完整度較好,因此研究人員有機會對它身體內部的構造進行深入了解。在先進檢測設備的幫助下,研究人員摸清了該恐龍內部的結構,最後發現它的大腦容量幾乎和一顆豌豆一樣。
這是個別恐龍的特殊情況呢?還是整個恐龍群體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帶著這樣的疑問,研究人員查找了以往研究恐龍大腦的資料,發現大多數恐龍的大腦和它們的體型並不成正比,相反還顯得很小。例如成年雷龍的重量可以達到100噸,但是有研究資料顯示它的大腦尺寸和一顆網球差不多。
這樣的發現足以顛覆人們現有的認知,因為我們普遍認為動物的大腦和它的體型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而且一般是正相關關係,即體型越大,大腦應該越大才對。然而自然界並不存在這樣的規律,人類的體型雖然在所有動物中屬於中等的,但我們的大腦確實處於高等水平。這樣的發現告訴我們,不是所有動物都有一顆容量大的大腦。
同時這些發現也揭露了為什麼恐龍經過了一億多年的演化,卻一直沒有演變成高等智慧生物。因此即使6500萬年前不發生大規模的天災,恐龍在之後的天災中也會被淘汰,從自然演化的規律來講,它們已經不再適合這個舞臺了。如果它們不退出的話,後面的生物就沒有機會登場,包括人類在內。
相比之下,人類在大腦的指揮下能夠將個人力量凝聚成集體力量,然後再利用集體力量去辦大事。這才有了今天「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的局面,才讓人類能夠抵禦住各種天災而不至於滅絕。總而言之,人類在進化道路上確實是幸運的,沒有物種能和人類媲美,也沒有物種能夠挑戰人類現在的位置。
同時我們要感謝地球上曾經出現的統治者,如果不是它們及時退出,就不會有後面的我們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