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張鈺哲:60載相伴璀璨星空

2020-12-01 騰訊網

[摘要]張鈺哲是第一個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他一生有豐碩的科研成果,完成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通過計算研究哈雷彗星解答了歷史懸案等等,他在天文望遠鏡旁度過了60個春秋。

張鈺哲在60cm反射望遠鏡旁工作(1960年代) 本版均為資料圖片

1954年5月,張鈺哲(右一)參加蘇聯普爾沃總天文臺重建落成典禮時留影

晚年的張鈺哲

編者按:在雨花臺功德園,長眠著很多科學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名字也許您並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他們的科研也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就是這樣一群人,為我們生活的時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發現》周刊聯合雨花臺功德園共同推出「學界大家」,為您介紹這些學界風雲人物的傳奇故事。

張鈺哲(1902年~1986年):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天文學主要奠基人。第一個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他把在美國發現的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他為全國各天文臺、站建設不遺餘力,做出重要貢獻。親手創建我國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研究工作。在天體力學研究中奠定了我國軌道計算和人造衛星軌道研究的基礎,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將該臺發現的第2051號小行星命名為「Chang」(張),以示對張鈺哲的敬重和表彰。

張鈺哲是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熱愛祖國,勤於觀測,多有發現,在天文望遠鏡旁度過了60個春秋。他的名字和他的追求,已經和廣闊無垠、神奇美妙的天空緊密地連在一起了。

本文摘編整理自 李元《張鈺哲:在望遠鏡旁60年》

豐碩的科研成果

為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CHINA」

1910年5月,明亮的哈雷彗星出現在天空,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那年才8歲的張鈺哲也對這奇異的天象驚訝萬分。這是顆什麼星星,為什麼會有一條很長的尾巴?……這一切都在張鈺哲的腦海裡產生了許多疑問,也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這可以說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粒天文學的種子。

張鈺哲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異。1916年他從故鄉福州來到北京師範附中讀書,1919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1923年去美國留學,1926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系,1929年獲博士學位。他在芝加哥大學的葉凱士天文臺讀博士研究生時,拜樊比博為師,後來這位老教授成為張鈺哲一生的良師益友。

1928年11月22日,張鈺哲用望遠鏡拍攝天體照片時發現在底片上出現了一顆新的天體,後來證實這是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這一發現使張鈺哲在天文學上嶄露頭角,也對他後來所走的道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在激動驚喜之餘,暗暗盤算該給這顆小行星起個什麼名字。因為根據國際規定,他有權為這顆小行星命名。他想到他的祖國曾經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天象記錄最豐富的國家,而現在國力不強,科學落後,受到洋人的欺侮和侵略,處處抬不起頭來,因此他毅然決定,就把這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CHINA」,即「中華」,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此第1125號小行星便象徵著中華民族在太陽系遼闊的太空中翱翔。

完成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

1929年,27歲的張鈺哲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滿懷熱情地回到祖國,立志為中國的天文學事業做出貢獻。

中國的天文學發達甚早,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天象記錄,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但是,在中國大地上還沒有進行過一次使用現代方法進行的日食觀測,這一點張鈺哲是清楚的,他決心為祖國填補這一空白。

1941年9月21日,又一次日全食的現象在中國大地上出現,全食帶從西北到東南跨越八九個省區,長達數千公裡。但是當時正值抗戰時期,遍地烽火,給組織全食觀測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昆明剛擔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不久的張鈺哲,決心排除萬難,為國爭光,親自組織了中國日食西北觀測隊。他們由昆明前往甘肅臨洮,進行了一次觀測日食的萬裡長徵。攜帶著臨時組裝起來的觀測儀器,從昆明出發的幾位觀測隊員乘坐卡車,歷盡旅途艱險,甚至頂著侵略者的飛機轟炸,終於圓滿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在中國境內的第一次日全食科學觀測,拍攝了日全食的黑白照片以及當時少有的日全食彩色影片。

這次日全食觀測的經過和成果,除國內報導外,張鈺哲還特地用英文寫了一篇《在日本轟炸機陰影下的中國日食觀測》的文章,發表在美國著名的《大眾天文學》1942年第3期上。

通過計算研究哈雷彗星解答了歷史懸案

1934年在南京建成的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天文臺,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剛建成不久,抗日戰爭就爆發了,該臺的重要圖書和少數儀器及大望遠鏡的鏡頭等部分隨工作人員遷移到昆明。八年抗戰勝利之後,張鈺哲隨天文臺返回南京。1950年,張鈺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

張鈺哲和他領導的行星研究室共拍攝到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片(每拍攝一片都要付出相當的辛勞),獲得有價值的精確位置數據9300多個,觀測到1000多顆在小行星星曆表上沒有記載的小行星,並計算了它們的軌道。其中有100多顆小行星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在已發現的眾多顆小行星中,有以「北京」「江蘇」「上海」「臺灣」「福建」以及「張衡」「一行」「祖衝之」「郭守敬」命名的。此外還有「紫金山1號」「紫金山2號」和「紫金山」這3顆以發現地紫金山天文臺命名的彗星。

張鈺哲領導的這些觀測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對我國天體力學、方位天文學的發展,起了開拓性的作用,因而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和表彰。此外,張鈺哲還領導了一批研究人員開展對行星物理和小行星物理的研究工作,也獲得了可喜的進展。

張鈺哲晚年在中國天文學史研究上做出了新的貢獻,特別是對中國歷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記錄作了分析考證。他認為,經過對哈雷彗星的計算研究,可以確定武王伐紂究竟是哪一年的歷史懸案,他認為那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057年~前1056年。

發展中國天文事業

為全國的科研單位輸送人才

從1941年擔任天文研究所所長,1950年改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直到1986年去世,張鈺哲一直充當著中國天文界領頭人的角色,肩負著歷史的使命。他不但從事大量的觀測和研究,而且承擔著繁重的行政工作和中國天文學會的業務以及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新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在科研、教育、普及等方面,都有張鈺哲的心血和功績。

在建立上海天文臺、北京天文臺、雲南天文臺、陝西天文臺的工作中,建立南京天文儀器廠以及長春、廣州、烏魯木齊等人造衛星觀測站的過程中,都有張鈺哲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他把許多紫金山天文臺的骨幹科研力量都無私地輸送到新建的天文科研單位。在南京大學天文系和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等天文學的教育發展工作中,他也積極熱情支持,50年代還曾親自去南京大學天文系講課。

1954年,中國科學院和全國科普協會計劃建立北京天文館,也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在中國天文學會的大量學術活動中,在《天文學報》的創辦和編輯工作中,在中國參加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活動中,也有張鈺哲的辛勞和足跡。

年近八旬,登上崑崙山口為觀測臺選址

1980年,年近八旬的張鈺哲,不辭勞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崑崙山口,為我國後來建立在德令哈的第一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臺選址。三年後,他又親自去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看望了那裡的工作人員,這個站是根據他的建議於1958年設立的。

1984年,他應邀訪問美國的幾座著名天文研究機構,而他的老師樊比博已去世多年,老師的女兒接待了他。樊比博,這位國際知名的教授,生前曾觀測過3萬多顆雙星和大量的彗星、小行星等,被譽為「天文觀測的王子」,他對張鈺哲勤於天文觀測的一生有著極大的影響。

1986年張鈺哲本來要求前往澳大利亞觀測哈雷彗星並了卻他未曾見過南半球星空的夙願,然而因年事已高,未能成行,只能委派學生張家祥等前往觀測。就在這一年的夏季,張鈺哲竟如哈雷彗星般遠去,離開了人間。

為了表達對張鈺哲的敬意,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宣告將美籍華裔天文學家邵正元在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於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第205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Chang」(張)。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張鈺哲:60載相伴璀璨星空(圖)
    張鈺哲(1902年~1986年):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天文學主要奠基人。第一個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他把在美國發現的第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他為全國各天文臺、站建設不遺餘力,做出重要貢獻。親手創建我國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研究工作。在天體力學研究中奠定了我國軌道計算和人造衛星軌道研究的基礎,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 張鈺哲:著名中國現代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Zhang Yuzhe或Yu-Che Chang),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張鈺哲生於福建閩侯,1919年考入清華學堂,1923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1928年發現1125號小行星,命名為「中華」;他長期致力於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和軌道計算工作,和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星曆表上沒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張」編號為第2051號。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張鈺哲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發表過近60篇觀測和研究的學術論文。
  • 北京天文館迎60歲生日 仰望星空60年
    今天,北京天文館迎來了60歲生日,甲子一輪迴,半個多世紀以來,北京天文館影響了一代代國人,這裡是科學家傳播科學、普及知識的地方,是民眾在鋼筋水泥城市中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地方。我國科學家提倡建天文館歷史已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科學家高魯、張鈺哲、陳遵媯等人都曾撰寫文章描述天象儀,意圖藉此推動建設中國天文館事業。天文學家李元在《我國第一座天文館的建造》一文中提到,由於天文館的設備昂貴和建築技術複雜兩個原因,致使20世紀中葉,亞洲僅日本的東京和大阪擁有兩座天文館。
  • 緬甸璀璨星空 繁星點點唯美如畫
    緬甸璀璨星空 繁星點點唯美如畫 (1/3) "← →"翻頁
  • 張鈺哲:獅子座流星群
    值此之際,我們為大家轉載分享一篇88年前的獅子座流星雨科普文,收錄於張鈺哲著《天文學論叢》(1934年)。張鈺哲先生是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他7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是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實拍獅子座流星雨和星軌 | 圖源:DR.
  •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10月12日上午,在中國天文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天文學系吳月芳教授被頒發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五屆張鈺哲獎。張鈺哲獎張鈺哲獎是中國天文學會為紀念我國現代天文學事業的奠基人張鈺哲先生,促進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鼓勵並表彰在天文學研究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天文學家,特設立的天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張鈺哲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授予在天文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名中國天文學家,其獲獎工作主要在國內進行。
  •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天文」微信公眾號 2020-10-12 18:53
  • 西班牙男子拍攝絕美銀河星空照 璀璨夢幻「觸手可及」
    本文轉自【IC photo】;這是一組令人震撼的星空銀河美照,一名男子猶如置身在神奇的夢幻世界裡。其中一張照片這名男子站在椅子上伸手,似乎銀河觸手可及。另一張照片中,男子站在巖石上,眺望著大海和無盡的天空。這些絕美的照片是由西班牙男子Carlos M. Almagro在加那利群島拍攝的。
  • 天文學家建議情侶們參加「環球之夜」活動,星空下的情人節更浪漫
    在此,天文學家對情侶們如何浪漫地過這個情人節有一個獨特的建議:在星空下數星星!數千年以來,心中有愛的人類從來都認為星空是美的、是浪漫的,璀璨的星空曾經激發了太多的浪漫、驚奇和藝術,很少有哪個景點能夠比充滿星星的夜空更浪漫。但在21世紀的今天,地球上還有多少地方能讓我們仍然可以享受到真正黑暗的、充滿星星的夜空呢?越來越少了!
  • 腕間星月 錶盤上的璀璨星空
    自然界的萬物一直都是珠寶腕錶汲取靈感的源泉,浩渺的星空同樣會被運用其中。將璀璨星空搬運到精緻的錶盤上,如把神秘的星空凝聚在腕間一般,打造出一款款絕美的星空腕錶。那些能在腕間看到的星月如同詩歌一般,讓人有一種難以抵抗的魅力。
  • 《北鬥璀璨》
    作詞:zhrm伴奏:鑼 鼓浩瀚宇宙遨遊著日月星辰探索宇宙多少顆人造衛星繁星點點閃爍著明亮眼睛仰望星空夜色美抒發豪情造福人類人造衛星宇宙翱翔應用衛星數量最大種類繁多北鬥系統組網成功歌聲飛揚服務人類用途廣泛無限希望中國航天迎難而上不辱使命
  • 開學第一課丨「仰望星空,北鬥璀璨 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北鬥人」用科學點亮星空
    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來到了2020年《開學第一課》,這位獻身航天事業30餘載的「北鬥人」在現場向大家講起了北鬥的故事。仰望星空,北鬥璀璨,腳踏實地,行穩致遠,同學們通過好好地學習,我相信下一代的更加優秀的北鬥系統,未來的宇宙中間的「布星人」就一定會在你們中間誕生,同學們,加油!
  • 璀璨的夏季星空,牛郎織女隔河相望
    夏季是個美好的季節,在6-8月份也是觀看星空的好時候。我國自古就對星空非常熟悉,現在還有人總結出一些星空歌夏夜銀河天上流,河中天鵝任遨遊。河西織女彈天琴,河東牛郎駕天鷹。夏季璀璨的銀河和夏季大三角在八九點鐘的時候抬頭仰望星空,美麗的銀河橫跨天際,銀河的兩邊牛郎星(也叫河鼓二、天鷹座α星)和織女星(天琴座α星)隔河相望,再加上天津四(天鵝座α星)構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而且這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很容易辨認。
  • 暢遊璀璨銀河,浪漫系列刺繡星空包包,讓人凝眸無限意!
    浩瀚的宇宙、璀璨的銀河,充滿神秘與未知的蒼穹總給人無限的遐想,就像人們從未停止對宇宙的探索。就像每隔一段時間星空元素便會重返時尚圈,星空早已不只是神秘的代表,更是流行時尚的象徵。浪漫系列刺繡星空包包而神秘浪漫系列刺繡星空包包,更是讓人凝眸無限意!
  • 華為·達倫吸頂燈測評:璀璨星空so easy!
    最近體驗了華為HiLink生態產品:達倫璀璨星空吸頂燈,星空系列一共有三種款式,60*90長方形客廳燈,還有兩個分別為35cm和43cm的圓形臥室燈,我拿到的43cm版本,雖然說是臥室燈,但我覺得這麼多功能安在客廳才能彰顯它的實力呀!
  • 2020年,星空格外璀璨
    多年後的回望,一定會有人如此總結2020年——星空格外璀璨。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追星點:長沙]仰望追逐星空,就從國際空間站開始吧    10月,我們一直在等一個晴天,國慶節後,長沙才迎來短暫的晴天。
  • 華為HiLink生態產品達倫璀璨星空吸頂燈體驗評測
    最終入手了達倫璀璨星空吸頂燈。購買達倫璀璨星空吸頂燈有好幾個原因:⒈星空設計很美⒉高顯色Ra〉95⒊無頻閃無藍光危害(如果有小孩,推薦使用無頻閃無藍光的燈,因為小孩子喜歡盯著光源看,如果不是無頻閃無藍光的燈很容易傷害眼睛)⒋可以調色調光
  • 小天山夏日裸眼觀星指南,邂逅璀璨星空!
    星空永遠是那麼神秘璀璨那麼遙不可及卻令人心生嚮往每年六至八月是北半球的觀星季遙遠的星光無法穿透城市燈光的籠罩所以我們的觀星地總是在偏遠寂靜而風景優美的野外比如素有「京西香格裡拉」之稱的小 天 山 遠離塵囂,空氣品質好
  • 旅行者一號在60億公裡外的星空傳回一張照片,科學家看到後沉默了
    但是,不論是怎樣璀璨的黃金時代,都有落幕的一天,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不需要和蘇聯比拼,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逐漸緩慢了起來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號受到了了NASA的指令,向著身後的太陽系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其中最著名的「暗淡藍點」,讓所有人沉默,即使是科學家也只能感覺沉默,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