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極盜車神》(Baby Driver),堪稱是今年暑期檔國際影壇的一匹黑馬。這部成本3400萬美元的飆車片,已經在全世界坐收1.7億美元。英國導演埃德加·賴特(Edgar Wright)早年憑藉《殭屍肖恩》、《熱血警探》等影片聲名鵲起,雖然積累了一批死忠粉絲,但包括他在好萊塢拍攝的《歪小子斯科特對抗全世界》在內,票房都很一般,可以說《極盜車神》是他第一部獲得口碑和票房雙贏的作品。隨著電影的成功,他的名字也為更多人所知。
日前,英國電影學院舉辦了名為「愛車之城」(Car Car Land)的電影特別展映,埃德加·賴特以嘉賓的身份出席,並介紹了十部啟發了他拍攝《極盜車神》的電影。從早年拍攝的劇集《屋事生非》(Spaced)開始,賴特就毫不掩飾自己超級影迷的身份。他這次所選的十部電影也部部是名片佳作。
關於選擇的標準,賴特是這麼說的:「我選擇的都是自己年輕時看過的電影,裡頭都有追車的場面。所以相對來說沒什麼新片,因為我在製作年代上做了限定,截止到我自己開始拍電影之前;那大約是1994年吧。我選出的那些追車戲,想當初確實都給了我很大啟發。其實《極盜車神》我最早是在1995年就開始構思了,所以這次選出的十部電影都是在那之前看的。」
《警網鐵金剛》(Bullitt)1968年這部電影當初上映的時候,最引人矚目的一點應該就是片中那段追車戲。它支配了全片,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為這場戲服務的。你自己看的時候,也可以計算一下它的時間長度,我想應該有六七分鐘吧。這場追車戲沒有一句臺詞,影響力卻非常之大,這種影響力,不僅表現在受它啟發的電影數以百計,而且在於它處於電影的情節逐步推進後的核心戲碼位置上,即在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和比爾·海克曼(Bill Hickman)之間,一輛福特野馬和一輛道奇Charger之間所展開的貓鼠遊戲。
該片上映距今49年。49年裡,電影製作水平已今非昔比,但裡面的有些電影場面如今看來依舊非比尋常;這場追車戲便屬於其中之一。我只要一想到舊金山的坡道,一定會想到《警網鐵金剛》裡的這場追車戲。不光是麥奎因和他的座駕已成了經典符號,光是那些車輛在坡道上駛過的畫面,就已足夠傳世。
舊金山特有的高低起伏的坡道,也令這場追車戲顯得更為緊張。此外,對我個人來說,特別有意思的一點在於,這是一位英國導演——彼得·葉茨——拍攝的第一部美國片。英國導演帶著陌生的眼光,來到一片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外景地。我相信,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其中一定也有他自己的考量:既然都來舊金山了,那麼「我們就應該在那些坡道上來場追車戲」。
還有一點也是我很喜歡的,我甚至把它當成一段對白寫進了《極盜車神》的劇本裡,不過後來還是刪掉了。那場戲說的就是有人在放《警網鐵金剛》裡的追車配樂。一個人說:「把《警網鐵金剛》的原聲帶拿來,放一下那段追車戲的配樂。」另一個人向他指出,這部電影裡根本就沒追車配樂,你聽到的音樂其實是引擎聲和輪胎聲。這片子的配樂是Lalo Schifrin,追車之前是那段名為「換擋」(Changing Gears)的旋律,一旦正式開始追車,音樂淡出,只剩下引擎聲和輪胎聲。我喜歡的,就是這種純粹。
還有一點也很有意思,麥奎因拍那段戲,似乎大部分都是他親自上陣的。它屬於第一批把攝影機直接固定在汽車上,實打實拍攝追車戲的電影。用的不再是特效拍法。你可以注意一下早期電影裡的追車戲,哪怕是那些007電影,追車戲都是靠在棚裡背投的拍法二次製作完成。所以《警網鐵金剛》讓人覺得非常真實,之所以在當年如此具有革命性,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
史蒂夫·麥奎因在片中駕駛的綠色福特野馬。番外:這場戲裡,追逐麥奎因的比爾·海克曼也是電影《法國販毒網》裡的特技演員,替吉恩·哈克曼當替身。而且,當初詹姆斯·迪恩出車禍的現場,他是第一個到的。他們當時是一起開車去的,海克曼開著另一輛車跟在迪恩後面,所以當迪恩撞車的時候,他第一個來到現場。
《義大利任務》(The Italian Job)1969當初構思《極盜車神》的時候,我其實已經料想到,這可能不會是一部英國電影。除了彼得·葉茨的《搶劫》(Robbery),英國其實不怎麼出追車電影,尤其是近年來,倫敦市中心,早已變得不可能有條件能追車了。曾有人問我,「那麼《義大利任務》呢,不算嗎?」我回答他,那片子裡核心的一場追車戲發生在都靈,就是那場Mini Cooper的追車戲。
這可能是我小時候看過的電影裡,至今還能記得的最早的追車戲之一。之所以對這場戲情有獨鍾,是因為Mini Cooper的顏色——紅白藍三色,典型的「搖擺的六十年代」的產物。那時候的倫敦,一片欣欣向榮,是全世界的文化中心。
片中那場著名的追車戲,實際上是在義大利都靈拍攝。除了追車特技之外,這部電影看了能讓人開心,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之一。和其他一些追車電影不同,它沒那麼寫實,本質上是一部盜寶片。然後還有昆西·瓊斯(Quincy Jones)的音樂,尤其是那曲「跳起來」(It’s Caper Time),真是無與倫比。這部電影真的給我留下了很愉快的回憶。
還有它的結尾,也讓我十分喜愛。最扣人心懸的剎那,影片就那麼結束了,真是了不起。這種事,現如今的電影公司估計是不會批准了。巴士像蹺蹺板那樣,停在了懸崖邊,車子一頭裝著黃金,另一頭是這群大盜。這時候,麥可·凱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主角,轉過身來說了全片最後一句臺詞,「夥計們,我有辦法了。」然後畫面轉到空中的俯瞰鏡頭,昆西的配樂響起,就這麼結束了。真是了不起的結尾,讓人難以忘懷。盜寶電影這麼結束,堪稱完美。我時常會想到這部電影,它不光是追車戲出彩,整部電影拍得就很不同凡響,妙趣橫生。
番外:《義大利任務》在英國名氣極大,屬於那種每逢聖誕節電視臺就會播出的傳統節目。麥可·凱恩那句臺詞,「我只需要你炸掉那該死的車門!」是英國人最家喻戶曉的電影臺詞之一。
《法國販毒網》(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為什麼人們總愛把這部電影列在史上最佳追車電影名單之中?因為它要挑戰的難度獨一無二。那不是一輛車追逐另一輛車,而是一輛汽車要去追逐輕軌。光是吉恩·哈克曼飾演的主人公全程都看不到自己要追的對象,就夠讓人激動了。他只能從架空鐵軌的下方看著列車。這片子對地理環境的使用,別致而又有趣,分析一下它的鏡頭、剪切,就像是上了一堂電影大師課,能啟發你如何在被區隔於不同車輛中的主角與反派之間成功建立起空間地理位置關係。
吉恩·哈克曼而且別忘了,你看到的那些追車戲,可都是如假包換的實拍。在那些主觀視角鏡頭中,他們以50英裡時速,風馳電掣地駛過街道。這樣的事,放到現在,肯定做不成。實在太危險了,電影公司不會批准。據說他們就是找了一個周日清晨,見縫插針地拍成了。他們也沒封路什麼的,你看到的都是真實的車流狀況,於是才有了你看到的這個主觀視角的鏡頭。
片中的汽車追逐輕軌的戲碼並非是刻意安排,而是在真實路況下拍攝而成。然後別忘了,殺手還在輕軌上,形勢非常緊張。他動了槍,殺了人,乘客全都驚慌失措。一下子, 便製造出了最大的情緒張力。《法國販毒網》現在看來也不過時,電影技術再怎麼進步,都無法抹煞它帶給觀眾的緊張感。我列出的這些電影,有些本身就是追車電影,而《法國販毒網》本身就是一部傑作,只不過碰巧傑作裡頭還有一場傑出的追車戲。如果你把這場戲抽掉,並不妨礙影片本身的精彩,這也更證明了它的經典和偉大。
番外:在去英國電影學院做嘉賓之前,賴特特意給《法國販毒網》的導演威廉·弗裡德金(William Friedkin)寫了封email,向他請教這場戲究竟是怎麼拍成的。老導演回覆:「啟發我拍那場追車戲的是紐約這座城市,還有我愛搭地鐵、輕軌出行的習慣。從很多個角度上來說,那都是我針對《警網鐵金剛》裡那場追車戲做出的回應。我知道自己沒法超越它,所以必須要另闢蹊徑。」
片中吉恩·哈克曼駕車時的替身,是曾在《警網鐵金剛》的追車戲裡有過精彩表現的比爾·海克曼。此外,賴特還問過英國影評人馬克·科莫德(Mark Kermode),在他看來,這部電影之所以歷久彌新,原因何在。
後者回答:「因為和許多追車戲不同,它能讓觀眾感覺到那是真的很危險。而這裡頭的原因,部分就在於當初拍攝的時候,那就是真的很危險!當初我們去拍紀錄片《波基普西》(The Poughkeepsie Shuffle),重新走了一遍那條路。陪同我們的有當初拍《法國販毒網》請的警方顧問蘭迪·尤根森(Randy Jurgensen),他說當年他們開到了45英裡、50英裡一小時的速度。我們開的時候,拼盡全力都到不了15英裡的時速!那些路實在太窄,行人又多。導演弗裡德金說過,開拍前他告訴比爾·海克曼,說他就是個『娘炮』,只會吹牛,結果什麼『真本事』都沒拿出來。導演說這些話,是為了刺激他,結果海克曼果然上了鉤。他告訴導演,『你想看看什麼是真本事?你夠膽一起坐進來嗎?』弗裡德金坐進了車裡,海克曼一腳油門踩了下去。你看到那輛車擦上了大巴士,那可不是設計好的效果,是真撞上了!整個過程,真有種吉兇難卜的感覺,拍的時候,一直擔心真會撞上什麼人。」
科莫德表示,「和整部影片一樣,這場追車戲看著很有紀錄片的感覺,觀眾會相信那一切都是真的。順便說一句,剪輯傑瑞·格林伯格(Jerry Greenberg)剪這場戲的時候,是參照Santana樂隊的《黑魔法女人》(Black Magic Woman)這首歌來剪的。所以你有機會,可以一邊聽一下這首歌,一邊放一遍這場追車戲,節奏非常吻合!」
《粉身碎骨》(Vanishing Point)1971在賴特看來,既是動作片,同樣又是一次心靈之旅。構思《極盜車神》的時候,我常會想到理察·C·薩拉菲安的這部《粉身碎骨》。因為片中有一處始終讓我念念不忘。巴裡·紐曼飾演的主人公克瓦斯基,開著那輛白色道奇「挑戰者」,後頭有個警察開車追他,一追就是兩首插曲的跨度。一首結束,另一首緊接著又開始播放。
這樣的處理,我以前可真沒在電影裡見過。從電影本身來說,《極盜車神》和《粉身碎骨》大相逕庭,但上述這個細節真是讓我念念不忘,所以我這次也用到了類似的處理。
我覺得《粉身碎骨》的故事很有存在主義的味道,感覺就像是時速150英裡的傑克·凱魯亞克。如果你還沒看過這片子的話,現在請小心了,我要稍稍劇透一下結尾:你會看到,克瓦斯基死了,他撞車了,然後你會看到一幀定格畫面,另一輛車由他旁邊駛過。在這幀定格畫面中,克瓦斯基的車消失了,另一輛車則朝著相反方向,繼續前行。所以我總覺得,這一幕象徵著,克瓦斯基的反叛精神已轉移到了那另一輛車上。這是部偉大的動作片,屬於典型的1970年代早期作品,與《逍遙騎士》(Easy Rider)一脈相承,既是動作片,同樣又是一次心靈之旅。
《極盜車神》裡的主角間接受到了本片中巴裡·紐曼飾演的克瓦斯基的影響。番外:《極盜車神》裡安塞爾·艾爾高特(Ansel Elgort)演的那個角色非常間接地受到了克瓦斯基這個人物的影響,他是始終在路上的反叛精神的化身,這股精神非常強大,以至於肉體死亡之後還能換種方式繼續存活。
《衝刺大黎明》(Dirty Mary Crazy Larry)1974《衝刺大黎明》也是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如果說《粉身碎骨》是《逍遙騎士》的傳承,那它效仿的就是《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還有一點對我來說很有意思,那就是它和《警網鐵金剛》一樣,也是英國導演拍的。總之這是部很歡樂的B級片,動作戲拍得也很出色。我一直挺為叫亞當·柔克(Adam Roarke)的那位演員感到可惜,他在片中飾演德克(Deke)。你看的時候會以為這個角色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領便當了,可直到結尾他都一直好好的。所以片名應該叫作「Dirty Mary, Crazy Larry and Deke」才對,天知道片名怎麼就沒把他加進去。
賴特為亞當·柔克(後排)飾演的Deke感到不平。不過這片子的結尾來得相當突兀。顯然就像是導演約翰·霍夫(John Hough)說過的那樣,那是後加上去的,因為他們覺得,不能就讓那些人逍遙法外了。於是就和那些《雌雄大盜》之後出現的驚悚片一樣,就和《逍遙騎士》、《憂鬱騎警》(Electra Glide in Blue)甚至是後來的《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一樣,《衝刺大黎明》的主人公也有個不幸的結局。這裡我不想再劇透了,只能說那種處理真是讓人有些忍俊不禁,十分殘酷,但又荒誕不經。
《衝刺大黎明》的運鏡和場面調度都曾給賴特留下深刻印象。約翰·霍夫這位導演,沒能獲得他應得的認可。你可以看一下他的另一些作品,比如《古屋傳奇》(The Legend of Hell House)和《時光倒流三十年》(Watcher in the Woods),他的視覺風格很強烈,低角度仰拍也好,廣角鏡頭的使用也罷,都很有特色。我記得當初看《衝刺大黎明》時,他的運鏡和場面調度,都讓我印象深刻。
《鬼馬雙警》(Freebie and the Bean)1974從技術上來說,《鬼馬雙警》算不上追車電影。它有點像是那種到處搞破壞的電影,明顯是1980年代的《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那種警察電影的原始模版。
我曾經在電影院裡和一大群觀眾一起看過一遍這部電影。大銀幕效果真是好極了,部分原因在於它那種大破壞實在是誇張過火得厲害,但觀眾看了會覺得很爽。尤其是詹姆斯·卡恩(James Caan)有場戲,他和反派各自佔據一臺透明觀光電梯,互相射擊。那裡有個效果很棒的廣角鏡頭,賓館外立面上兩臺觀光電梯裡,警匪互射,滑稽效果直追《白頭神探》(The Naked Gun)。
雖然《鬼馬雙警》不算正宗的追車電影,但也不乏精彩的追車橋段。最早我是小時候在電視裡看的片段,裡頭就有追車戲,當時就覺得,這電影我以後一定要完整看一下。跳火車,車撞牆,甚至是卡恩騎著摩託撞到一片超大多米諾骨牌的設計,拍得都很有感覺。幾位主角的表演,全都笑料十足,導演理察·拉什(Richard Rush)後來又拍了《特技替身》(The Stunt Man)。
《鬼馬雙警》全片笑料十足。番外:這電影在電視裡播出時,選的都是深夜時段,背後的原因看過的人不難猜到。它其實並不是老少鹹宜的作品,有好幾個拿種族、膚色開玩笑的橋段,裡頭有個殺手還是同性戀。按照如今的標準,確實都是政治不正確。
《警察與卡車強盜》(Smokey and the Bandit)1977這次特別展映的電影裡,我最期待能看到的就是這部《警察與卡車強盜》。在電視上,我已經看過好多遍了,但還從沒在大銀幕上看過。1977年它公映的時候,是那年暑期檔第二高票房的電影,僅次於《星球大戰》。
雖然《警察與卡車強盜》欠缺創新,但娛樂性很強。在1967年的《雌雄大盜》之後,1970年代出現了一批不同以往的電影作品,由《逍遙騎士》開始,包括《粉身碎骨》和《衝刺大黎明》都屬於這類電影。但等到《警察與卡車強盜》上映時,那股電影潮流已經消退了,它純粹只是一部關於走私犯、土匪的爆米花電影 ,沒什麼深度,不過娛樂性很強,能看得很開心。
《虎口拔牙》(The Driver)1978我得說,要是沒有《虎口拔牙》,我現在這部電影也根本不可能存在。我這部新作,如果非得說有哪部片子影響到它的起源的話,那就是《虎口拔牙》了。
我是在年輕時的一個大半夜在電視裡看的,一下子就被震住了。當年我也沒想到,這電影竟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後來我才知道,雖說當年上映時不怎麼火,可它的影響力非常巨大,麥可·曼(Michael Mann)、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都說從它這兒得到過啟發。
我喜歡導演沃爾特·希爾(Walter Hill)的電影,而在他所有作品裡,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部。它有種極簡的美,主人公無名無姓,大部分時間裡,他們是周圍環境中僅有的大活人。影片背景主要是1970年代末期,午夜時分的洛杉磯市中心。除了有精彩的追車戲,整部影片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彩的棋局,我們都在看布魯斯·鄧恩(Bruce Dern)飾演的警察與瑞安·奧尼爾(Ryan O』Neal)飾演的司機,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要是沒有《虎口拔牙》,《極盜車神》也根本不可能存在。這部電影的拍攝方式我也很喜歡,希爾在入行之初,在《警網鐵金剛》劇組當過第二副導演。之前我受《帝國》雜誌邀請,去採訪他時,曾問過他,當初在《警網鐵金剛》劇組的經歷,有沒有學到什麼。他回答說,拍攝的時候,看到大家花費好多時間和功夫來準備那些主觀視角的鏡頭,心想究竟值不值得。結果看到成片,心裡自然有了答案。等到拍《虎口拔牙》的時候,他更進了一步,全片幾乎絕大部分動作戲都採用主觀視角,觀眾始終跟著車走。
有一點它和昆汀的《落水狗》(Reservoir Dogs)挺相似的,也是我很欣賞它的地方:他們在片中要執行的行動,不止一組,每一次,參與的人員都有變化。當然,《落水狗》裡,人員只有一組,但你能感覺到,這些人之前從沒一起幹過,至少那樣的人員構成還是第一次一起行動。生活中,真正的犯罪團夥都是這麼幹的,還有埃爾默·倫納德(Elmore Leonard)和理察·斯塔克(Richard Stark)寫的犯罪小說裡,也是這種情況。 所以我拍《極盜車神》時也想到了這一點,三次行動,參與的成員都不盡相同,第一次一組,第二次另一組,第三次乾脆來了個超級組合。
《虎口拔牙》裡養眼的不僅有追車戲,還有男女主演瑞安·奧尼爾和伊莎貝爾·阿佳妮。《虎口拔牙》的劇本也很棒,如果你想學學怎麼寫好劇本,不妨找《虎口拔牙》的劇本來研究一下。沃爾特·希爾筆下寫到的那些舞臺調度,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幾乎像是一首首的垮掉派詩歌。事實上,我在動筆開寫《極盜車神》之前,就專門去找了一冊《虎口拔牙》的劇本。
番外:沃爾特·希爾在《極盜車神》裡也客串了一把,沒有露面,是用聲音客串,時間也很短,出現在影片最後五分鐘裡。賴特說:「作為他的超級粉絲,能請到他本人出現在我的電影裡,意義重大。」
《福祿雙霸天》(The Blues Brothers)1980《福祿雙霸天》屬於那種絕對獨一無二的作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它堪稱史詩級,各種元素用到了極致。導演和演員都拼盡渾身力氣,拍出了一部最歡樂、最不管不顧的電影:有著史上最好聽的電影原聲,有著銀幕上最具摧毀性的追車戲。最打動我的一點就是,那些動作場面都很龐大,笑點設計得很大,就連追車戲的規模也很大。
《福祿雙霸天》有著銀幕上最具摧毀性的追車戲。兩位演員的表演,卻故意裝得很一本正經,甚至大部分時間裡連墨鏡都沒拿下來。那應該是它最大的特點,跟《鬼馬雙警》形成鮮明對比,明明是很歡樂的電影,演得卻一本正經。我覺得那就像是一部拿了一億美元預算拍出來的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的電影。
片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他們在雙層公路上行駛的那場戲,你會注意到,儀錶盤上的垃圾都飛散開來,可想而知他們當時開得有多快。真是很有意思的拍法,我也只有一個字:服。
在賴特看來,《福祿雙霸天》就像是拿了一億美元預算拍出來的吉姆·賈木許電影。《威猛奇兵》(To Live and Die in LA)1985這十部電影裡,只有威廉·弗裡德金一位導演獨佔了兩部,可見他才是真正的追車戲之王。拍攝《威猛奇兵》,他顯然是想要再進一步,把自己的《法國販毒網》給比下去。當初,《法國販毒網》把紐約拍得淋漓盡致,《威猛奇兵》則把洛杉磯市中心當成了完美背景;而且片中呈現的那幅景象如今早已消失在時光隧道之中。片中出現的河道附近的那片區域,還有好多他們駛過的街道,現在早已大變樣了。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駛的追車戲在當時很有新意。片中有處鏡頭的運動特別棒。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飾演的主人公正在開車,鏡頭從搖臂升起,我們看到壞人的汽車正在後頭追他,前後一氣呵成,拍攝難度極大。另外一處是他們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駛的那場戲,真是很棒的想法。當初的《法國販毒網》裡,他讓汽車去追列車,這一次,又讓汽車在高速路上逆向行駛。
《威猛奇兵》以「天使之城」洛杉磯為背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