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如大星。這是我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天官書中對金星的描述,結合其特點,司馬遷將它與五行結合到了一起,並正式命名為金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從內向外的第二顆行星便是金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距地球相似,所以這被人們稱為地球的姊妹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中國,在古代的天文探索方面,其實也一直領先於世界,由於金星是夜空中除了月球之外最亮的天然天體,所以早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關於金星的記載,曾經人們一度認為金星發現生命的概率,比其它六大行星更大。
就在近日科學家宣布在金星的酸性雲層中發現了一種名為磷化氫的氣體,這表明金星上可能有微生物存在,這一引跡象表明在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生命。
因為在38億年前的地球早期,隨著地球地質環境趨於穩定,地表溫度也逐漸降低,並開始凝結形成水蒸氣,大量的水源匯聚形成了海洋,在海底最深處火山口的邊緣,一群有機分子悄然聚集在一起,並神奇地進化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體早期厭氧性生命體出現。在缺氧環境中大量繁殖的細菌會產生磷化氫。
如果它確定是磷化氫,如果它就代表有可能有生命,那就意味著我們並不孤單。這也意味著生命本身一定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我們的星系中一定有許多其他有人居住的行星。
蘇聯與美國共同向金星發射了3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再到著陸探測,金星周圍有著濃密的大氣層和雲層,只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真實面目,通過探測器傳回的數據並結合多年來的觀測,科學家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主要以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組成,時常降落具有腐蝕性的酸雨,質量為地球大氣質量的93倍,表面壓力更是地球表面壓力的92倍左右,這就相當於水下1千米所承受的壓力,再加上表面的一層二氧化硫,使得金星擁有全太陽系最恐怖的溫室效應,表面溫度可達462攝氏度,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表面,最高溫度也只有420度左右。
金星的公轉軌道是太陽系中最接近正源的公轉軌道,其公轉速度約為每秒35千米,公轉周期為224.7天,但其自轉周期卻長達243天,也就是說,金星的自轉恆星日比一年的時間還要長,但是如果按照地球的標準,日出日落算一天的話,金星的一天卻僅為地球上的116天左右,這是因為金星的自轉方向與天王星一致,均為自東向西自轉,區別於其他六大行星的自西向東自轉,這就導致了在自西向東公轉的過程中,金星的自轉加速了金星表面的晝夜交替,雖然金星看起來與地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