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在北京閉幕,並發布了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
這十大科學問題涉及衛生、公共安全、資源三大方面。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興平在會上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以聯合國《變革我們的世界: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發展目標為基礎,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內容涉及衛生、安全、資源三大領域。
論壇現場專家進行圓桌討論 中國科協供圖
具體來看,如在衛生領域上,共提出了4個問題。包括人類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傳染病大流行的影響機制是什麼?抑制超級傳染性和高危害性病毒如SARS-CoV-2的機理是什麼?未來新技術有效保障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範式是什麼?重大疾病高效、準確早期診斷和篩查的機制是什麼?
上述第一個科學問題,即鎖定了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論壇介紹稱,在過去40年裡,人畜共患病事件不斷增加,諸如瘧疾、血吸蟲病、寨卡病毒的產生、流行和衰減都與生態環境變化、氣候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但其直接作用機制尚不明晰。如能清晰地了解其發生的作用機制、恢復生物多樣性良性變化,將有助於從源頭減少新傳染病的發生。
在安全領域方面,則有如下3個方面的發展問題。分別是,採用哪些科技手段能有效保證食品更健康、更安全?怎樣使人類社會更具備抵禦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良種覆蓋率以促進糧食安全?
對於上述問題,論壇分析認為,在當今食品生產所使用的基本原料難以保證良好的品質,農作物中有農藥、化肥過量使用帶來的殘留物,畜禽、水產品中有抗生素過量使用帶來的殘留物等等問題,都潛意識地威脅人類生存健康。因此,未來科學能夠採用哪些科技手段避免這些基本原料被汙染,從而保證食品更健康、更安全,自然成為了備受關注的話題。
此外,在資源領域上,提出了三個問題。包括,自然資源總量快速減少應對響應機制有哪些? 哪些技術和材料能夠更高效地存儲和轉化清潔能源?採用哪些新技術能夠大幅提升太陽能資源的高效利用?
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面,論壇分析認為,在高速發展的經濟以及日益增加的消費情況下,人們正在快速的消耗自然資源。因此,如何維持和彌補全球自然資源總量,逆轉因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被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以保障優質生態產品持續供給,就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布十大科學問題,以求世界科學家聯合攻關
據了解,遴選並發布年度十大科學問題,是每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的標配活動,另據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發布的十大科學問題,由國內外知名科技期刊的主編、編委、高端戰略科學家提出,通過網絡在國內外廣泛投票,最終經中國科協終審選定。
那麼發布這十大科學問題,有何意義?「這十大科學問題,不僅僅是體現科學問題,更關注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甚至民生問題,這是它與一般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的明顯區別。」劉興平在會上介紹稱,發布十大科學問題,目的在於組織引領科學家,特別是中國科學家與世界科學家的聯合合作進行協同攻關。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濟也在會上指出,遴選並發布十大科學問題已成為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的重要活動,有助於構建世界級科技思想交流平臺,凝聚全球科學家智慧和力量,推動實現聯合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
周濟呼籲,面對這些重大問題,各國科學家應積極關注,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加強跨學科交流和國際合作,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美好明天作出貢獻。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