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的海王星,為什麼它周圍的環呈短弧狀?

2020-12-01 科普達摩院

海王星是太陽系外的兩顆冰巨星之一,而另一顆則是天王星。它的表面亮度為7.8級,約為肉眼可見的最暗恆星亮度的五分之一。海王星離太陽過於遙遠,在人們看來,這顆藍色大行星的正午就像昏暗的黃昏。

人們在人類的母星上看到的溫暖的光大約是海王星上陽光的900倍。冰巨星海王星是第一顆通過數學計算找到的行星。根據勒維裡爾的預測,約翰·加勒於1846年發現了這顆行星。根據勒威耶的建議,這顆行星是以羅馬的海神命名的。

海王星半徑大約為15299.4英裡,是四個地球的寬度。在海王星上一天大約需要16個小時,這是也海王星自轉一周的時間。海王星圍繞太陽運行一周即海王星時間為一年的大約需要165個地球年,大約為60190個地球日。有時,海王星甚至比矮行星冥王星離太陽更遠。冥王星高度偏心的橢圓形軌道每248個地球年將其帶入海王星軌道20年。冥王星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最近的一次是在1979年到1999年之間。

冥王星永遠不會撞到海王星,因為海王星每繞太陽三圈,冥王星就會繞太陽兩圈。這種重複的模式使兩個機構無法接近。海王星的旋轉軸相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平面傾斜28度,這與火星和地球的軸向傾斜相似。這意味著海王星經歷的季節和我們在地球上一樣。然而,由於它的一年是如此之長,每一個季節持續超過40年。

海王星的絕大部分物質是由一種由水、甲烷和氨氣等"冰冷"物質構成的熱而稠密的流體構成的,它位於一個小而多巖石的核心之上。在所有的大行星中,海王星的密度最大。科學家們認為在海王星的冷雲層下可能有一個超級熱的海洋。它不會沸騰,因為極高的壓強把它鎖在裡面。

海王星的形成是在45億年前太陽系的其他部分形成的時候,當時重力把旋轉的氣體和塵埃拉進來,形成了這個巨大的冰。和它的鄰居天王星一樣,海王星很可能是在40億年前在離太陽更近的地方形成,並移向太陽系的外圍。海王星沒有一個固體表面。它的大氣層,主要由氫、氦和甲烷組成延伸到很深的地方,在一個與地球質量相當的更重的固體內核上逐漸融合成水和其他融化的冰。

海王星有一個或多個環的證據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對地球恆星掩星的研究偶爾顯示,在行星從其前面經過之前或之後,恆星的亮度短暫下降。因為只有在一些研究中才會看到傾角,而且在行星的兩邊從來都不是對稱的,所以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任何光環都不是完全圍繞著海王星,而是以部分環的形式存在,或者說是環弧的形式存在。

目前海王星的光環很窄,科學家們發現很難解釋已知衛星的軌道如何能有效地限制光環的自然徑向擴展。這導致許多人推測,海王星目前的光環可能比行星本身年輕得多,可能大大少於100萬年。現在的光環系統可能與一百萬年前存在的任何光環系統都有顯著的不同。甚至有可能下一個造訪海王星環的宇宙飛船會發現一個從1989年的旅行者2號照片中演化而來的系統。

海王星至少有5個主環和4個主環弧。從行星附近開始向外移動,主要的光環被命名為加勒、勒維烈、拉塞爾、阿拉戈和亞當斯。海王星最著名的光環是薄的外亞當斯環,儘管與土星或天王星的光環相比,很難看到。亞當斯環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具有其他行星環所沒有的特徵。這是三個長而窄的"弧",它們比環系統的其他部分更明亮,看起來也更堅固。每一個跨度從4-10°的整個環。所有的弧都很接近,跨越40°經度以下,只有環邊緣的八分之一。

為什麼這些弧形裡的物質不能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環裡,這一直是個謎。這三個弧分別被命名為Liberte、Egalite和Fraternite。這些名字來自法國大革命的名言,翻譯成英語就是"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誼!"這些名字是由1984年和1985年在恆星掩星期間發現它們的科學家們提出的海王星的13顆衛星中有4顆在環系統內。

離亞當的戒指最近的那個叫蓋拉蒂。它是一塊塊狀的巖石,以與行星旋轉速度相同的速度繞著行星旋轉。它位於環內大約1000公裡處。許多科學家現在認為是加拉太星的影響導致了亞當環上的三個弧形。這個環也有42個擺動,就像30公裡高的波浪。

科學家們能夠利用這些信息計算出月球的質量旅行者2號傳回的最佳照片顯示,土星環中有大量的粒子,但沒人知道這些粒子是由細微的塵埃構成的,還是在這些粒子中也有更大的粒子。

所有的海王星環都有很多微小的塵埃,尤其是亞當環的弧形。科學家們知道這一點,因為在旅行者2號拍攝的陽光照耀的照片中,它們看起來非常明亮。海王星環裡的塵埃比土星環裡的多得多。亞當斯戒指是紅色的。組成環的背景粒子在三個弧附近的亮度是在弧對面的兩倍。

亞當斯環中最亮的部分,也就是環狀弧,是海王星環狀系統中第一個被發現的元素。這些弧是組成它的粒子神秘地聚集在圓環內的不連續區域。最亮、最長的弧為長石狀;最軟弱的是勇氣。

弧的正常光學深度估計在0.03-0.09範圍內,其徑向寬度與連續環基本相同,約為30公裡。電弧中灰塵的比例在40%到70%之間。由於這些團塊沒有被分解,它們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更大的天體,但它們肯定與微塵的濃度有關,這一點可以從它們在太陽光下的亮度增強得到證明電弧是相當穩定的結構。

它們在1980年代由地面恆星掩星探測到,在1989年由旅行者2號探測到,在1997-2005年由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探測到,並保持在大致相同的軌道經度上。然而,這些變化已經被人們注意到:弧的整體亮度與1986年以來相比下降了。Fraternite和Egalite弧顯示出其不規則變化的亮度。他們觀察到的動力學可能與他們之間由電弧造成的灰塵交換有關。"勇氣號"是航行者飛越時發現的一道非常微弱的弧線。

1998年,人們看到它在亮光中閃耀,而最近它又回到了通常的黯淡狀態。可見光觀測表明,在弧形區域內的物質總量大致保持不變,但在之前觀測到的紅外光區域,物質總量會變暗。

在海王星外圍上的緻密核心與他周圍各種彌散塵埃暈,在電弧的吸引下形成了海王星的環形短弧,呈現出一種自然弧度的美感,這是在廣袤宇宙中的一份自然的之神奇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土星有行星環,而地球卻沒有?原來它被月亮「吃掉」了
    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構成的環狀帶,而一說到行星環,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土星的圖像,土星常常被認為是太陽系最美麗的行星,因為它有一個龐大而多彩的行星環。為什麼土星會有行星環呢?太陽系中,不僅僅是土星有行星環,像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有,只不過它們的光環比較暗淡,沒有土星那麼耀眼奪目。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行星環嗎?這個問題很明顯,看看地球的圖像就能得出答案。但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環呢?
  • 海王星驚人的特徵——太陽系風速最大的行星
    太陽系中最外側公轉軌道上的行星——海王星截止2006年,冥王星是環繞地球外側的第九顆行星,但隨後便被排除在行星的定義之外,現在海王星成為了太陽系中最外側公轉軌道上的行星,由於它離地球很遠,沒有人知道它的真實情況,還有很多未知的部分。
  • 天文小知識:海王星是怎樣的?是什麼造成了海王星上海天相融?
    它也是太陽系的四顆大型行星中最小的那一顆。海王星外觀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藍色,它被以羅馬神話中海神的名字命名。 在海王星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類似東西,它被稱為「大暗斑」。大暗斑的大小和地球類似。與其他行星上的不同,海王星的大暗斑風速達到每小時2400公裡(1500英裡),是太陽系中最快的反氣旋風暴。 藍色的氣體巨人 海王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都是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它應該是由於彗星被銀河系的重力所拉扯而形成。當太陽系剛開始形成時,是從一些散狀無規則的氣雲和灰塵被擠壓,變成飛速旋轉的又大又厚的圓盤。所有的行星,小行星還有彗星都是存在於這個圓盤上。根據天文期刊所記載的最新發現,彗星在太陽系中的分布並不是那麼隨意。那項發現表明長周期彗星更傾向於存在太陽系中的第二平面。這個平面被稱為空黃道平面。因為它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是空的,然後慢慢被彗星佔滿,以一個精確的角度與銀河系平面傾斜,但是角度跟之前的黃道平面剛剛相反。
  • 一顆奇怪的行星被發現,它比海王星小,但質量比海王星大50%
    太空人已經在太陽系中發現了另一個奇怪的外星球。這個外星球十分古怪,因為它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然而它的密度卻比海王星大50%以上。   太空人之前已經在其他太陽系發現了「膨脹行星」。「膨脹行星」的密度是地球密度的幾倍,但是它的半徑卻比海王星的半徑還要大。但是這次發現的行星和「膨脹行星」剛好相反。它的密度超過了海王星,但是他也有更小的半徑。
  • 浩瀚宇宙科普——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Astronomical symbol for Neptune.
  • 海王星的14顆衛星中,這顆居然環軌道「逆行」,科學家這樣解釋的
    眾所周知,在我們人類家園地球所在的恆星系統太陽系,它曾經擁有9大行星,在2006年天文國際大會上,人類把冥王星降級了,降為了矮行星,從此只有8大行星了。在這八大行星中,有兩顆行星無疑是最孤獨的,那就是水星和金星。為什麼這麼說呢?
  • 神奇的海王星,存在鑽石的海洋,可惜人類很難獲取
    海王星,這顆太陽系八大行星當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早在1846年就被發現了。為什麼叫海王星呢?其實一開始,它並不叫海王星,不同國家給起的名字也不一樣。海王星的叫法是後來才統一的。叫海王星,有人會說是因為它看起來是藍色的,像大海一樣;也有人會說是因為它的英文名來源於羅馬中的海神。其實都對,看起來像海,所以才聯想到海神。
  • 你真的以為海王星很冷嗎?
    今天是八大行星,先從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講起,海王星早在1846年就被發現了,為什麼叫海王星呢,其實一開始它並不叫海王星,不同國家給起的名字也不一樣,海王星的叫法是後來才統一的,叫「海王星」有人會說是因為它看起來是藍色的,像大海一樣,也有人會說是因為它的英文名,來源於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其實都對,看起來像海所以才聯想到海神嘛,具體的發現過程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 妊神星為何無法獲得球形外觀,其行星環在矮行星中普遍嗎?
    而作為「類冥天體」之一的妊神星(Haumea),便位於該區域,它的質量大約是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儘管還沒有人直接觀測到它的形狀,但研究人員通過光變曲線計算的結果可以表明,這是一個具有獨特的極度形變、呈橢球形外觀的星球,其長半軸達到了短半軸的兩倍左右。妊神星雖然不具備清除鄰近的小天體的能力,但卻擁有足夠的質量,以自身的重力維持近似圓球的形狀。
  • 海王星適合人類居住嗎?為什麼?
    我們先說結論,海王星上並不適合人類居住,其實原因很簡單,即使不考慮海王星上是否有大氣以及磁場存在,海王星本身並不在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上,所以,海王星不適合人類居住。其實,判斷一個星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在天文學上有一個宜居帶模型,任意一個星球只要滿足這個條件,就適宜人類生存。下面,我們簡單看一下宜居帶模型包含哪些條件。
  • 海王星,太陽系中最極端的星球!
    太陽系眾多的星球中,離太陽系最遠的星球那就是海王星了!從直徑上排行第四位,表面是淡藍色的光,對於海王星,西方的羅馬神話這樣描述它:海神 波塞冬。海王星可以稱得上是太陽系最極端的星球了,它的密度極高,體積也比自己的兄弟天王星要小,但其質量卻是比天王星要打,更是地球的17倍。
  • 為什麼太陽系七大行星軌道都符合波得定律,只有海王星是個例外?
    科學家通過波得定律計算了各行星距太陽的距離,其中七大行星都符合這個定律,可唯獨海王星是個例外。海王星的實際距離與「波得定律」計算的距離偏差非常大,為什麼海王星的運行軌道就不符合「波得定律」?難道它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波得定律的正確性不用懷疑,通過七大行星以及其它的天體計算驗證,已經完全它是宇宙中天體運行規則之一。
  • 科普:真實的海王星及其發現歷史,人類能徵服海王星嗎?
    當你前往太陽系的外圍時,海王星是我們太陽系的最後一顆行星(如果你不相信冥王星是一顆行星),因此,它圍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與其說是關於年,不如說是關於壽命,因為圍繞太陽的一圈大約是165年,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並沒有活到165歲。
  • 海王星的天空是什麼顏色?
    所有無色氣體將有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更短波長的光得以發散——使光源呈現得較紅並且天空餘部呈現得較藍。這是同樣的物理(原理)使日落微紅。所有的大氣巨行星將是微藍的,正如在大氣巨行星的那些藝術品中所展現的:木星(Jupiter),與假象的外星生命一起形成,來自舊的電視節目《宇宙》。
  • 為什麼天王星比海王星更冷,儘管海王星離太陽更遠?
    為什麼一顆距離太陽10億英裡的行星比另一顆行星更冷?到現在為止,大自然還在搞什麼惡作劇?為什麼天王星比海王星更冷行星可以被歸類為地球或氣態巨行星。類地行星是我們太陽系的前四顆行星,它們有一個堅實的巖石核心,而最後四顆行星是氣態巨行星,它們之所以這樣被命名,是因為它們完全由氣體組成。它們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憑藉其巨大的引力,甚至可以拉動像氫和氦這樣輕的氣體。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如此的寒冷,以至於這些構成它們的揮發性化合物也被凍結。它們因此被稱為冰凍巨行星。更具體地說,這些氣體在天王星上的冰凍程度要比在海王星上的要略高。
  • 海王星的天空之色是什麼?
    雲層事實上不是由氣體組成,它們是一種液滴狀的氣溶膠(溶氣)懸浮在(混合)氣體中。雲層是如此厚實以致淡乎其淡黃色的雲層(從太空(觀看)是淺白色的)放大至一種深檳(病態)黃色。 泰坦(湖)周圍的氣體同時充滿了有機光化學煙霧(organic photochemical smog),它懸浮在大氣層中。
  • 為什麼天王星和海王星不一樣?
    為什麼天王星和海王星是不同的?這兩個處於太陽系最外層的巨型行星有著相似的質量但他們也同樣有著顯著的差異。天王星的主要衛星都處於同一平面的規則軌道上,並且傾斜角與天王星一致,這表明它們類似於地球和月球,從一個碟狀天體形成。 相反,海王星最大的衛星海衛一的軌道平面與海王星及其其它行星相較非常傾斜,因此很可能是被行星捕獲的外界天體。 最後,它們的熱通量和內部結構也可能有很大不同。
  • 一分鐘認識日暈、幻日、環天頂弧
    弧狀的?是光點?還是多彩的?就主要取決冰晶的形狀、大小、排列方式以及光的入射角度。簡單的日暈很多人都見過,如全球各地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現的「22°暈」,這是由觀測者對暈環所形成的視角半徑而得名的。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動作判定22°暈,如果伸直手臂,張開五指,大拇指尖對齊太陽,小指尖所對的差不多就是22°暈。「22°暈」色彩鮮明﹐內紅外紫,紅色往往表現得較清晰而紫色不明顯。
  • 我們的太陽系,美麗又神奇
    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它每隔2.3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雖然它只是一顆中小型的恆星,但它的質量已經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5%;餘下的質量中包括行星與它們的衛星、行星環,還有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外海王星天體、理論中的奧爾特雲、行星間的塵埃、氣體和粒子等行星際物質。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總表面面積約為17億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