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治療首重預防,預防是遠離疾病最好的方法。魚兒在生病前會有幾種行為表現:
1、食慾不佳:孔雀魚的餵食方式採少量多餐,健康的魚兒索食行為是十分激烈的,若突然的食慾減低,便要僅早找出原因。2、魚鰭微縮:魚鰭微縮是孔雀魚生病的初期,嚴重的話,魚鰭會整個粘在一起。3、身體或魚鰭會快速抖動:魚鰭感覺上有異物沾到使孔雀魚會快速抖動魚鰭,企圖將其摔掉,甚至於身體會摩擦缸壁或底沙。4、在水面漂浮:孔雀魚無精打採地隨波逐流,雖然有反應但不太理會。5、沈在缸底或角落聚集:精神狀態差,完全沒有反應和食慾。6、在水中原地擺動猶如蛇一樣:行為上仍有反應. 7、魚鰭破損或邊緣出血:觀察是否被攻擊還是感染,所採取的方式不同。8 呼吸急促:腮的活動很大,甚至有合不起來的感覺。9、魚鰭上有朦朧的感覺:魚鰭的邊緣有點破損白濛霧狀的感覺,甚至於會在魚鰭中央。10、身體失去光澤:甚至於會長黴菌或箭蟲。
疾病的產生幾乎是飼主的疏忽所引起的,主要有六點:
1、溫度的變化:孔雀魚雖對溫度的耐性很強,但是若溫太大的話是受不了的,所以飼主應該注意一天溫差的變化,若溫差太大時,控溫器的使用是必須的;此外,剛買回來的魚也不能即倒入水箱,應在水面上浸泡,待同溫度後再放魚。2 任意並缸:飼主往往為了節省空間,會將數量少的魚合併,可是結果是造成健康的魚病。並缸對孔雀魚是種禁忌,到目前仍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只知道加入適量的精鹽可預防。3、水質變化:無計劃性的大量換水,尤其是在早上或晚上進行,易使水缸中的水質劇變,或在清除水槽是濾棉清洗太乾淨或換新,使水箱中的消化菌不足,再加上投餌太多沒吃完,有沒將剩餌料撈出,導致水質惡化。4、疾病的入侵:無仔細觀察便將魚兒隨意移入,造成疾病的傳染,或撈過病魚的網子與水管不經消毒便去撈健康的魚,以及病魚缸沒有降低水位及打氣量,造成飛沫傳染。5、器材的不合適:最易發生在隔離槽,也就是產房網目太大或太粗糙,易引起魚兒的皮外傷,導致感染死亡。飼主有時為了防止母魚從產房逃脫會在隔離槽上加蓋,有時疏忽會使產房底於水面有加蓋,導致沐浴缺氧溺死,雖有打氣會有憾事發生。6、對水忽略:雖是自己飼養的孔雀魚,但是因飼養密度,投餌量與換水次數不同,在使得每一缸子的水質不同.若沒有對水就將魚兒隨意遷移,或對水動作不完全都容易使魚兒生病。
孔雀魚常見疾病:
一、掃把式爛尾
大多從尾巴梢的中部開始潰爛,迅速蔓延至尾基部,膜質完全爛掉,只剩尾骨,看起來似掃把狀,尾鰭兩側發病晚於中部,有時背鰭也會發病,晚期可從尾鰭蔓延至尾柄。此病發展極為迅速,如治療稍晚即會死亡。
治療:用主治爛尾的藥物,按照說明下藥,嚴禁過量,早期病症治癒率很高,晚期則基本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