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美德研究人員聯合聲明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
報導一出便引起熱議,有網友甚至計算了人類要活多少年才能等到星際旅行。
同時這也引出一個話題,會有人能活到星際旅行甚至「搬家」的那天嗎?在不少美國大片中,人們會經常看到星際旅行中船員會進入休眠艙來躲避時間侵襲。
《太空旅客》休眠艙
現實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快飛行速度是17km/s,但要飛出太陽系遠遠不夠。
即便是星際航行技術突破,還是要考慮第二個問題,就是生命的延續。星際旅行長達幾十年甚至數百年,而人類的生命周期不過是短短的100年左右,可能還沒飛出太陽系就老死了。因此低溫休眠艙的使用是必要的,不同於曲率技術的縹緲,2014年底,美國宇航局和太空事務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希望通過使用低溫休眠有效地實現太空旅行。但到今天為止,還未傳出投入使用的消息。
總結來講,星際飛行最為關鍵的是技術上的突破,但這可能需要百年、千年甚至萬年的積累。所以人類星際旅行最大的阻礙還是生命周期的短暫。
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公布,給人類帶來移居星空的希望,但會有人能活到「搬家」的那天?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維吾爾族阿麗米罕老奶奶,134歲。但這僅是鳳毛麟角,即使人均壽命最高的日本,平均年齡也不過是83.7。99.9%人突破不了100大關,更不要提星際旅行實現的那天了。
依靠本體機能無法突破生命周期,人類便不斷尋求外物助力,目前大致分為三種。
一、人體冷凍技術(生命或許只是按下了暫停鍵)
1967年,物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冷凍人。其後不斷有人接受「人體冷凍技術」,希望將生命按下暫停鍵,但所有冷凍案例中的病人至今沒有喚醒來過,不過他們也並沒有死亡,而是類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
二、「長生不老藥」(延緩生命衰老周期)
2016年哈佛大學醫學教授David Sinclair研究發現:服用β-煙醯胺單核苷酸(NMN)一周後,實驗組從相當於人類60歲返回到20歲狀態,且延長壽命30%。
NMNA的擁護者不僅有學術界的相關人士,更有不惜一切代價延長壽命的富商巨賈,比如李嘉誠就是NAD+前體NMN的服用者之一。但服用NMN卻遠非富豪們延長壽命的唯一方式,換血療法、 「幹細胞」 注射、端粒酶激活也是富豪們寄以厚望的續命手段。
三、人機結合,另類永生
腦機結合成為熱點話題是源於埃隆·馬斯克2017年2月13日在杜拜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的發言。在他看來,超級智能AI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在AI與其他所有物種共存的未來,人類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成為AI。
如果記憶、情感、意識都可以轉化為電子信息,儲存在晶片中或者上傳到雲端,是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在數字世界實現永生了呢?
三種不同路線,各有千秋,但都無法成熟應用。24顆「新地球」的發現給人類帶來一絲希望,但生命周期似乎阻礙了探索的腳步。未來某天,或許人類的「長生夢」實現,真正等到星際旅行的那天。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