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這些形象逼真,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馬式和車馬俑之外,漢代還有一種將馬匹神化,令其長出羽翼的造型。例如陝西西安灞橋出土的一件漢代彩繪陶臥馬,鬃毛直立,肋生羽翼,頗有些古代西方神話中的飛馬味道,這是否具有西方文化因素的影響呢?
漢奔馬牌飾 故宮博物院藏 長七·六釐米寬六·二釐米
這種帶有羽翼的神馬,可能就是漢代人心目中的「天馬」。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據說獲得了從渥窪中飛躍出來的天馬。渥窪是今甘肅敦煌附近的一片湖澤,當地人傳說這裡在春天常會見到天馬從湖水中躍出,與湖邊草原上生息的凡馬交配。這些凡馬在與天馬交配後生下來的馬駒被稱作「龍駒」,神駿異常。漢武帝聽說天馬現世,歡欣不已,作「天馬之歌」讚頌。實際上,按照李斐給《漢書》作的註解,當時一名在敦煌屯田的刑徒暴利長在野馬群中發現了一匹特殊的駿馬,設法抓住它獻給了皇帝。為了突出這匹馬的神異,才編出了天馬從水中飛躍出來的神話。
漢 陶馬 故宮博物院藏 高四四·五釐米 長四二·釐米
漢代以來,各種表現天界的繪畫中往往都有天馬形象。例如在甘肅省酒泉丁家閘曾發現了一批十六國時期的官員墓葬,其中五號墓墓室內有一批保存較好的彩色墓室壁畫。在其中可以看到一匹神駿的飛馬,它正在象徵天穹的墓室頂部「飛奔」,腳下是層巒起伏的山脈,四周是漂浮的雲氣。為了表現飛翔的天馬,古代圖像中還出現了另一種長有飛翼的神馬。早在漢代初期,這種具有羽翼的神靈形象就在中原的藝術品中出現了。
漢玉天馬 故宮博物院藏 長七·五釐米寬三釐米高五·五釐米
例如在陝西鹹陽出土的一件西漢羽人騎馬玉雕,奔馬的胸肋間就雕刻出了羽毛翅膀。然而,很多學者認為帶有羽翼的神獸這種造型概念不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產物,應該源於西方的古老文明,這種文化因素在中亞、西亞以及古希臘文化中一脈相通。早在三千多年前,兩河流域的亞述文化中,就創造出大量具有羽翼的雄牛、獅子、山羊等巨型雕刻。古波斯文化中也有長著雙翼的飛馬。這類神獸形象之後廣泛流行在歐洲地區,成為神話傳說與藝術創作中的傳統題材。而在與此時代相同的商代,至今從未有類似翼獸的文物出土。
漢 鏤空雙馬牌飾 故宮博物院藏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帶有羽翼的神怪形象已在北方各國流行,現已出土的大量有關文物,從青銅器、玉雕到陶器都有涉及。這或許表明中原地區與西域乃至中亞、西亞地區之間的文化接觸,在周代就已經存在。翼獸元素在漢代文物中也不乏實例,例如河南偃師出土的大型石雕闢邪。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物的藝術造型中更是較多出現了有翼神獸。特別是自東漢以來,以天祿、闢邪為代表的大型石雕,給人們留下了神獸長有羽翼的印象。因此,在天馬的形象塑造上也出現了添加羽翼的模式。這成了中國古代藝術品中一種典型的神異形象,也是漢代人們心目中駿馬形象的最高體現。
西漢騎兵俑群 鹹陽博物館藏 灰陶彩繪俑通高約六八釐米 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從葬坑出土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14年1月刊,趙超《漢代的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