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流傳至今的名言,人們往往記了上句,而忽視了下半句。但其實,有很多句子的重點在後半句,你真的看全並讀懂其中的意思了嗎?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1.上句:父母在,不遠遊 下半句:遊必有方
出處:《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哭暈的理由:
父母在,不是不讓你出遠門啊……
2.上句:三思而後行 下半句:子曰「再,斯可矣」
出處:《論語·公冶長》: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哭暈的理由:做事考慮兩次就夠了,但是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猶豫不決,事情反而「過猶不及「了。
3.上句:言必行,行必果 下半句:硜(kēng)硜然小人哉
出處:《 論語·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此句原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裡子貢和孔子的對話。
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問:師父,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士? 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說:「現在的 執政者 ,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哭暈的理由
:一個人做事,應明辨是非,學會變通,不是死守指令。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出處:《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譯文: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哭暈的理由:人不可能掌握無限的知識卻自以為是大知者,自以為無所不知,就真的危險了。專業才是正道,博學反而難有作為。
5.上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下半句: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
出處:《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譯文: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哭暈的理由
:但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的罪最大!被誤解成:不結婚生子的罪最大。
6.上句:相濡以沫 下半句: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出處:《 莊子 · 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譯文::泉水幹了,魚的身體處於乾涸的陸地上,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裡的溼氣來餵對方, 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識的來得好。(同樣的道理)與其讚譽堯和不認可桀,不如都忘了把他們都化作"道"。
哭暈的理由:「相濡以沫」一直以來當做愛情美好的代名詞,其實後面那句話才是真正的重點。兩個人如果生活在一起更艱難的話,還不如放手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但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