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法醫這個行業,人們時常感到敬畏。法醫者,為生者權,為死者言,是行走在生與死的邊緣,與亡魂交流的行者,也有人說他們是「生與死之間的語言翻譯者,冰冷而溫暖的亡魂代言人」,但是他們卻以堅定的職業信念與專業素 養讓「法醫」這個稱呼代表著光明正義,也充滿溫度。
他曾經是一位救死扶傷的內科醫生,現在他是一名嫻熟掌握DNA技術的物證法醫,他的名字叫拜永強,1980年出生,現任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副大隊長、副主任法醫師。
從警10年,他用行動詮釋了肩扛公平正義,行進在辦案現場,奮鬥在實驗室裡,通過案發現場搜集的物證,科學設計檢驗方案,並應用刑事技術,偵破了一大批疑難複雜案件。
從內科醫生變物證法醫
2010年銀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成立DNA實驗室,並面向社會招聘具有深厚醫學基礎的科研人員。那時,遠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醫院的拜永強看到招聘信息後,頓覺那就是屬於自己所追求的醫學科研方向,於是通過層層考試,正式成為一名公安系統DNA實驗室的技術人員。
從起初DNA實驗室只有兩個人直至今天增加到6個人的團隊,拜永強對法醫物證DNA技術研究越來越「上癮」。在拜永強實驗室的檯面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用牛皮紙物證袋包裹的案發現場物證。戴著手套和醫用帽的拜永強很謹慎地打開一個物證袋,小心翼翼地倒出一紙質煙盒,這是送檢DNA的物證。在他看來,無論是人體組織,還是小到煙盒大到門板等案發現場物證,統統都是捕捉罪犯嫌疑人的犯罪證據。
【復甦】17年前的DNA抓獲犯罪分子
2003年8月11日,當時轟動全城的搶劫50元殺害計程車司機案件引起了不少銀川市民的關注。案件發生後,銀川市公安局成立技術勘查組,在案發現場提取到了一些關鍵的生物檢材,當年,公安機關對這些生物檢材進行檢驗、比對,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同時,也是因為當時技術手段的限制,導致案件一直未能破獲。
17年來,公安機關從未放棄該案件。2019年年底,拜永強在梳理命案的物證時,把涉案的檢材進行再檢驗,通過檢驗發現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內容。經過分析,初步確定極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生物檢材,再次通過生物檢材又獲得了DNA信息,繼而進行比對,比對範圍第一次鎖定在甘肅省未果,再次比對信息確定範圍在銀川,民警通過在銀川的大量摸排走訪,及DNA的比對,最後鎖定在一個家族裡,將犯罪嫌疑人抓獲。犯罪嫌疑人也如實交代了犯罪經過,自此,一個長達17年的命案,最終通過DNA技術的比對成功破獲。
刑偵領域的【神檢手】
憑藉著對DNA技術熟練的駕馭運用,拜永強被同事們稱讚為刑偵領域的「神檢手」。拜永強則笑說這個稱呼很能夠鞭策自己。
「DNA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運用過程中,沒有足夠的檢驗、比對是不能輕易下結論的,只有成功獲得可靠的數據,合理地解讀使用,才能夠為偵破案件提供科學的偵查方向和證據。」拜永強在談起DNA檢測技術時,嚴謹的專業用詞,貫穿採訪內容的語言、語調都透露著一名職業刑偵技術人員極其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
當談及這份職業究竟是哪裡吸引了他,拜永強的語調才稍顯輕鬆。拜永強說:「其實,每天都有接不完的案子,可是在實驗室進行DNA檢驗,卻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相反感覺特別充實,歸根結底還是對警察這份職業有著崇敬感,也是警察這份職業平臺給予自己對生物醫學的進一步鑽研。」
DNA技術提供鐵的證據
拜永強常常待在實驗室裡,不言不語、沒日沒夜地忙。1份檢材最短的檢驗、分析時間也得4個小時,最長的20餘小時。
「現在技術不斷革新,檢驗能力有所提升,但絕大部分是通過DNA技術認定犯罪分子,提供鐵的證據。」拜永強介紹,通過DNA分析精準比對,為刑事案件提供偵查線索,甚至在訴訟階段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支撐,即使案件的嫌疑人零口供,不管民生小案還是重特大刑事案件,只要證據紮實,仍然能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工作10年來,拜永強先後受理各類案件4500餘起,處理各種生物檢材2.8萬餘份,出具鑑定文書4200餘份,參與現場勘查360餘次;通過DNA技術直接破案430餘起,認定犯罪嫌疑人1860人,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案件30餘起。因工作成績突出,拜永強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5次,曾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全區公安系統模範人民警察」榮譽稱號,2017年入選全國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青年人才庫。
記者 寇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