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訊,「在任何一項足夠先進的技術和魔法之間,我們無法作出區分。」這是20世紀著名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在「克拉克基本定律」中的描述。克拉克在許多小說中的預測如今已成為現實,而他的這句名言則在兩天前的第五屆騰訊WE大會上不停得到印證。
你能說這不像魔法嗎?人類考慮飛躍太空、達到可能適宜居住星球所依靠的工具,竟是雷射和小小的晶片;量子計算中最小的分子和原子如同孫悟空在使用分身術時變出的無數個小孫悟空,可以同時、獨立地完成搜索,從而具備傳統計算機所不可企及的高效。
如何讓科技創新延長人類生活的可持續性——這曾是去年WE大會上依稀呈現出的發展新向標。相同的是,今年的WE大會,仍是順著這一枝蔓向前探索;不同的是,今年嘉賓的演講內容如同一個整體,彼此間更富有邏輯感,也更讓人熱血沸騰。
飛上另一個「地球」需要什麼速度?
「人類用知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和掌握宇宙,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和創造宇宙。」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這樣說。
幸運的是,如今帶領人類掌握和創造宇宙的人不僅出現了,且已經想出值得一試的計劃,他就是在輪椅上久坐不起的天才科學家霍金。更準確地說,霍金是要到更廣闊的宇宙空間中,去探索一個像地球一樣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這兩天,霍金在We大會上的獨家演講視頻已經在騰訊視頻上收穫了超10萬次的播放量,而他的「突破攝星」計劃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該計劃是指,人類將在20年後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並可能因此得到毗鄰星系中宜居星球的圖像,從而探尋下一個安居之所。
除了分享高深莫測的科技構想,霍金還在演講結尾抒了段情: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雖然頂著前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的頭銜,第二位演講嘉賓Peter Worde的開場卻十分謙虛:「我深感謙卑,因為看到了像霍金教授這樣的知名演講者。今天希望能夠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霍金教授提到的突破攝星項目。」
接著霍金的話題,Peter Worde闡述了人類在找到其他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後,如何旅行過去。他提出,對於旅行的速度,「至少能夠達到光速的1/5,才有希望到達這些宜居的星球。」因此,他希望能夠形成一個雷射的陣列,並讓它們聚集起來,在幾分鐘內形成巨大的推進力,同時發揮晶片的運算及定位功能。
他還介紹了一個更有意思的項目:突破聆聽項目。這一項目是整個突破攝星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尋找外星人可能發給人類的一些信號,或者是他們自己發出的、會被人類收集到的信號。
量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在一起會怎樣?
「一臺機器能完成五十名普通人的活兒,但其無法勝任一個偉人的工作。」用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的這句話來總結姚期智與郝景芳兩位嘉賓的演講主題,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是量子計算領域的專家,他用寓言故事「楊子見歧路而哭之」為大家介紹了量子計算機與普通計算機之間的區別。
這個故事是說,楊朱看到有一隻羊走失了就去尋找,可當他走到了道路分叉的地方,便不知道羊究竟在哪一條路上,而後覺得很悲傷。姚院士說,楊朱必須先去走一條路,然後再走另外一條路。這就好比傳統計算機,想要找一個答案,常常要搜索好幾個不同的方向,來看到底哪一個方向才能夠給出一個答案。
然而,在量子計算機的世界裡,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姚院士幽默地說道,量子世界可以把楊朱變成會分身術的孫悟空,讓幾個小孫悟空同時前去打探。一個是逐個搜索,一個是同時搜索,這就是傳統計算與量子計算機之間最大的區別。保守地估計,現有計算機需要60萬年能破解的一種專業密鑰,量子計算機3個小時就能搞定。
姚院士認為,如果把量子計算機和當下大火的人工智慧放在一起,我們可能會做出連大自然都沒有想到會有如此結果的事情。
量子計算與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人類完成諸多工作,甚至遠遠超越人類的技能,那麼他們能完全像人類一樣,做出複雜的考慮和決斷,從而威脅人類嗎?
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向人工智慧機器人提出的問題逗笑了在場觀眾——如果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對中國哪個菜系影響最大?當人類面對這個問題時,會思考哥倫布從美國帶回來了南瓜、花生、辣椒,其中辣椒在大部分「吃貨」心中地位最高,由此得出對川菜影響最大。但對人工智慧機器人來說,這是一個跨界問題,它只能「蒙圈」了。
人工智慧可以報天氣,可以贏圍棋,但它並沒有對於自我的了解、自我的認知。人類的大腦有很多神奇之處,我們自己都沒有完全發掘,這種心智系統有很強的綜合能力,是一個智慧系統。「我們只有更多認識到這點,認識到我們和人工智慧的不同,才不會讓我們自己的智能退化,才不會讓我們的文明退化。」這就是郝景芳女士帶來的觀點分享。
印證預言,開創未來
這些魔法般的暢想照進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前幾屆WE大會中五花八門的提議,如今正被逐個踐行,這或許能為此問題提供一個參考。
例如,2014年,奇點大學聯合創始人Robert Richards帶著剛創立的月球速遞公司Moon Express的信息來到WE大會。兩年後,這家公司成為美國首家拿到「私人登月執照」的私人公司,為人類開採月球資源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再如,2016年,在敲定下基因編輯領域專家亓磊、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前首席科學家Barry Barish(也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NASA「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任務負責人Alan Stern等嘉賓時,觀眾們仿佛看到那些百年前的預言者——提出遺傳因子假說的孟德爾、預言引力波存在的愛因斯坦和發現冥王星的湯博……
如今,當這些印證百年預言的人在WE大會上同臺時,便有了那句關於未來的主題洞察「其實沒有什麼是未知的,它們只是暫時被隱藏了。」
過去4年,有45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登上WE的舞臺,覆蓋了太空探索、生命科學、深海探測、人工智慧等幾乎所有正在改變人類未來的科學領域。正像WE大會的創辦初衷所述:無關商業、無關當下,把世界上最令人驚喜的科學突破聚集在一起,讓普通人也了解到一兩年後或是不遠的未來的模樣。
一年一度的WE大會又落下帷幕,人類對未來的探索和預知仍在繼續。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殷呈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