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對話丘成桐:任正非應建「中國貝爾實驗室」

2020-11-24 TechWeb

他是菲爾茨獎(「數學界諾貝爾獎」)首位華人得主;

四十年來在中國辦學,幫助中國提高數學水平,不領1分錢工資,還往裡面貼錢;

直言不諱,不怕得罪人,敢於抨擊教育界學術界的腐敗現象;

他富有文學才情,詩詞歌賦隨手拈來,用一首情詩追到了太太。

 

他是丘成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一個與新中國同齡、無論身處何方總牽掛著這一方故國鄉土的學者。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網易科技攜手知名媒體人楊瀾聯合推出特別訪談節目——《致前行者》,對話十位科學家和企業家,探討中國在科學和技術的進步。9月4日,《致前行者》第一期《丘成桐:數學之美》正式上線。丘成桐在節目中回憶了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往事,建言任正非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談及30多年來不領分文幫助中國發展數學事業的原因,他深情的說,「我和數學的交融,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

建言任正非: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

 

數學為什麼重要?

人們生活中所有高科技一點的東西,都和數學有關。

數學的戰略意義,逐漸被企業家所推崇。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的一次媒體採訪中,呼籲需要更多的數學家,他提到華為已經有700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未來還要招更多的科學家和天才少年。

這本是為數學家呼籲的言論,卻引發數學家丘成桐異議。在今年的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大會期間,丘成桐回答媒體提問說,任正非講的華為有700多位數學家,有可能是「數學工程師」,而不是真正做基礎研究的「純數學家」。

 

對為何有此言論,在網易科技的《致前行者》節目中,丘成桐向楊瀾表示,還是應該去培養那些研究純數學理論的人。對此,他建議任正非和華為打造一個「中國的貝爾實驗室」,讓研究物理、數學的科學家與做工程的工程師一起合作、共同研究。

「貝爾實驗室這麼多年來做了很多很重要的研究,有些研究是對電話公司很重要的,比如高錕(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是在貝爾實驗室裡提出來光纖的概念;崔琦先生(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也是在這個貝爾實驗室裡做出他的重要的問題;還有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他們的重要發現都是在貝爾實驗室做的。在宇宙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radiatio,就是CMB(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整個宇宙學的真實開始,也是在貝爾實驗室裡面發現的。所以貝爾實驗室有一大批做物理、數學跟做工程的人互相合作,它可以走很多不同的方向,在工業上和科學上都佔了很重要的位置。」

丘成桐認為,這樣才能將應用變得有活力,「一個發明家或者一個科學家,他總要一個比較悠閒的環境下,才能找到一個新的方向。假如強迫他,你就是做這個機器,一輩子只做機器,這個機器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很大的跳躍做不到,因為我沒有時間來想事情。

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丘成桐多次提到。 在他看來,數學和哲學對一個國家都非常的重要。一個哲學家對整個國家的貢獻剛開始看不出來,但是長遠來講,整個國家的靈魂都在哲學家們想的事情上;而數學對國家的影響比哲學家要快得多,「現在美國跟歐洲很想做這個事情,叫量子計算。這裡面需要很多學數學和學物理的想法,但是我們曉得量子計算能夠成功的話,要將整個工業全部改革,整個社會的科技要改革。」

人工智慧代替不了數學家的思考

數學是一切應用科學的基礎,丘成桐在演講場合經常提到這點。

當前業界追捧的人工智慧,就和數學密不可分。多年前,丘成桐的幾何分析理論已經發展出一項虛擬腸鏡算法,被普及運用到醫學CT影像上,使原本難以在早期被診斷的直腸癌得到有效篩查,在全球拯救了不少生命。

 

當楊瀾問到丘成桐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時,丘成桐認為人工智慧很有意思,完成了很多之前沒有方法完成的工作。但人工智慧不能代替數學家的思考,人工智慧最終還是要靠人來引導,協助人來完成工作。

丘成桐認為,人工智慧幫助數學家整理數據,並分析數據之間的關聯性,但人有喜怒哀樂,很多東西無法用機器邏輯來分析。比如數學家在證明某個猜想時,即使是方向走錯了,也能從走錯方向的過程中得到向前走的方法,但機器不會。

數學家解決物理難題 獲霍金力挺

丘成桐年少成名,19歲到美國求學,並成為了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的學生。他的主要的學術成就是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等,是幾何分析學科的奠基人。

27歲時,他就證明了卡拉比猜想,這個猜想的證明,將幾何學帶入一個全新領域。

 

更重要的是,這個猜想的證明在物理學上有著不一般的意義,這個結果被應用在超弦理論中,對統一場論有重要影響。據丘成桐的學生劉克峰說,「上個世紀80年代初,超炫學家們認識到第一陳類等於零的三維複流形,恰好是他們的大統一理論所需要的十維時空中的一個六維空間,這個發現引發了物理學的一場革命,物理學家們興奮地把這類流形稱為卡拉比-丘空間。」

 

實際上,數學與物理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

丘成桐在一次演講中談到,物理學的兩個支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要用到19世紀數學家發明的理論:廣義相對論要用到黎曼幾何,量子力學要用到譜分析理論;反過來,無論是廣義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它們對數學本身都有很深遠的影響,這兩個學科總是互相影響。

即便如此,丘成桐在研究「正質量猜想」這個物理學難題時,依然遇到了不少的質疑。

在網易科技的《致前行者》節目中接受楊瀾訪問時,丘成桐表示,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物理問題,你們做數學的,不可能了解,也不可能證明,做出這個答案出來。我的中學同學就看不起我,他說你不懂物理的人不要胡說八道。」

但這個想法卻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讚賞。

 

丘成桐在《致前行者》節目中向楊瀾透露,1978年他跟霍金還不認識,「他看了以後認為有道理,就邀請我去劍橋大學,從早上八點多,我去他的家裡跟他交流,一直到下午六點鐘。」

霍金的認可讓物理界對丘成桐的異議大為減少,而這也開啟了他們兩人之間四十多年相交莫逆的友情:霍金一生中有兩次訪問中國,都由丘成桐一手邀請促成。

霍金去世前,丘成桐本打算再度邀請霍金來中國,但最終成為了一個遺憾。

 

40年「一分薪水都不領」

1979年,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邀請下,襁褓中就離開中國大陸的丘成桐,歸國進行第一次學術訪問。自此以後,他每年都會回來,幫助中國發展數學。

從1990年開始,丘成桐先後與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數學研究所和數學科學中心;2009年,又應邀在清華大學設立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為數學人才的培養教育傾注心血。除了在哈佛教課之外,他每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會回到中國,為國內數學發展事業奔忙。

而做這一切,丘成桐「一分錢薪水都不領」,有時還得往裡面貼錢。

 

在網易科技的《致前行者》節目中,當楊瀾問到原因時,丘成桐說到,那時文革剛結束,國內數學家們生活很清苦,「那個時候一個房子那麼大,住了一家十口,住在那麼小的房子。我自己也不是很有錢,但是我比他們好得多。我覺得我不應該拿這個錢,我就是在這邊做學問的。」

「慢慢過了十多二十年以後,我自己的薪水也足夠了,我小孩子也慢慢長大了。我反正也不需要很好的住的房間,這個車子什麼都不重要;因為我講話很直,我常常會得罪人,所以就不拿錢最簡單。」

分文不取的丘成桐給中國培養了許多數學人才。

20年前,丘成桐也曾接受過楊瀾採訪,當時丘成桐說回國是想培養數學方面的人才,因為替這個國家著急,並表示「大概再過二十年,他們才能夠看得懂我現在在研究的東西」。

二十年過去了,丘成桐再次接受楊瀾採訪時,已經非常欣慰於「大部分年輕老師都有能力來接受最先進的數學,同時還能去闖這條路。」但是,中國仍然缺乏數學的領軍人物。

為了提高中國學生的數學水平,丘成桐籌辦了從中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的數學競賽,希望能改變此前國內的一些教育方式。

例如,由於此前高考不考微積分,參賽的中學生都不懂微積分,丘成桐設置的競賽就要求學習微積分,到了現在,參賽者們不僅懂微積分,還能用微積分去做一些有意義的研究;同樣,此前很多大學教了很多課,但實際上並沒有讀完,據丘成桐回憶,此前在哈佛招收中國學生的時候,介紹信很好、分數也很好,但「考博士資格考的時候,滿分150分,他們只能考80分、90分,所以有一陣子哈佛大學不大願意收中國學生」,「我最後才了解,原來他們的內容沒教完,也差不多是十年前,我成立了一個大學生競賽這個項目,讓每個學生內容要全部念完。」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現在中國的學生「已經能考140分、150分,不比國外的名校差」,哈佛大學非常高興能招收這種高水平的學生。

在談及為何堅持40年幫助中國提高數學水平時,丘成桐深情的說,「我和數學的交融,已經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

家國情懷:從未忘記是中國人

丘成桐1949年出生,在共和國同齡,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4歲父親去世,家境陷入貧困。這位幼年即離開中國內地的學者,對中國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這個源自於他的父親丘鎮英的薰陶。

 

丘鎮英是一位哲學家,在網易科技的《致前行者》中,丘成桐向楊瀾回憶,「我父親一輩子就希望中國能夠強大起來。他搞中國哲學,也搞西方哲學,可是主要的目標,對他來講是融合中國的哲學跟西方的哲學,將中國的思想現代化,以啟發民智。」

從小在父親薰陶下的丘成桐,擁有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他撰寫的《時空頌》《幾何頌》等,用詩賦的方式呈現了數學、物理之美,委實令人心折。

而在1969年與夫人郭友雲相識時,他填寫的一闕《蝶戀花》讓人見證了這位大數學家的浪漫,「劍未磨成追旅思,驀見芳容,笑靨回天地。願把此情書尺素,結緣今世丹心裡。」

在《致前行者》節目中國,他跟楊瀾說,「我太太是臺灣長大的。因為她們教的東西還是孔子、孟子的。她們認為我們香港、南洋一帶的僑生的文化功底都不行,有些看不起我。所以她看了我寫的東西嚇了一跳,她才曉得,這個我還是可以的。」

回憶到往事的丘成桐,不好意思得笑了起來,開心得像個孩子。

陳省身是邱成桐的老師,晚年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數學的復甦,丘成桐目睹了陳省身在培養中國數學人才時的不遺餘力。

與新中國同齡的丘成桐說,他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報國之心,令人動容。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此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華為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而華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成就,跟這些領域專家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 任正非被懟!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任正非被懟了!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起因是任正非此前曾經透露過華為擁有700名數學家,而丘成桐質疑說這700名有多少是純理論數學家?最多只能稱為數學工程師,數學家應該研究純理論問題,離經濟和技術遠一點。其實,理論數學家和應用數學家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何必文人相輕呢!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任正非最近不斷強調數學的重要性,他意識到高科技的競爭最根本的就是數學競爭。他成立兩個數學中心,一個在法國巴黎,一個在俄國。這兩個地方可以找到最好的數學家。手機的研發、人工智慧的發展,歸根到底都是數學。」丘成桐的博士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劉克峰說,「是不是數學強國,要看你有多少在世界被認可的數學家。」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質疑任正非:華為稱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此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華為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可以說正是這些專家工程師人才才有了華為「專利申請數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也因此華為才可以實現5G領先!但是國際有名的數學家丘成桐卻不認可,他說華為大多數學家只能算是應用數學的工程師,並不能成為真正的數學家!
  • 致敬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成立於1925年,原本是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的研究機構,90多年來已在學術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上作出非常傑出的貢獻。該室從基礎研究起步,把創新放在首要的地位,發明了眾多劃時代的產品,不但使貝爾實驗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聲譽,而且使美國經濟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貝爾實驗室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 諾基亞貝爾實驗室首次亮相中國
    中國日報7月6日電(記者 施婧)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移動大會-上海站中,具有業界領先研發能力的諾基亞貝爾實驗室Future X體驗區驚豔亮相,這是該實驗室首次參與國內展會。Future X是一種可持續自適應、學習和優化的大規模分布式認知網絡,它能夠連接所有人、感知、事物、系統、基礎設施以及流程,並創造一種旨在節省時間的虛擬第六感。
  • 貝爾實驗室創建記
    貝爾實驗室的創建是世界科技史上一個有意義的事件,也是一個經典的創新故事,了解這段歷史,對當今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科技創新富有啟示意義。
  • 貝爾實驗室創建記
    ​貝爾實驗室的創建是世界科技史上一個有意義的事件,也是一個經典的創新故事,了解這段歷史,對當今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科技創新富有啟示意義。1902年朱厄特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或許是有麻省理工的情結,他去那裡應聘任物理和電氣工程講師。
  • 任正非對話「Polar碼之父」:科學家讓未來道路更加寬廣
    今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深圳總部與通信技術專家畢爾肯大學電氣工程系Erdal Arikan教授進行了對話。Erdal Arikan自1982年便開始研究多址信道的時序解碼,於2007年發現信道極化現象與極化碼,開拓信道編碼的新方向,被稱為「Polar碼之父」。
  • 貝爾實驗室創建記profile-avatar
    貝爾實驗室的創建是世界科技史上一個有意義的事件,也是一個經典的創新故事,了解這段歷史,對當今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科技創新富有啟示意義。撰文 | 戴吾三(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來源:科學雜誌1915紐約市西街463號西方電氣公司原址 1925年貝爾實驗室在此建立,直到1945年新址建成,貝爾實驗室搬遷。
  • 任正非將於下午2點對話美國科技思想領袖
    藍鯨TMT頻道6月17日訊,華為官網公告顯示,華為創始人兼CEO任正非將於今日下午2點與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的其中兩位,《福布斯》著名撰稿人喬治·吉爾德和美國《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進行100分鐘的交流和談話。
  • 楊振寧和丘成桐為200億美元論戰,水平也就比寶強高了100個郭德綱
    楊振寧等人認為不要建超大對撞機,中國還在初級社會主義階段,有很多國計民生的緊要問題要先解決,而且,能出大成果的概率很低。丘成桐等人認為要建超大對撞機,雖然要花200億美元,但是中國花得起,而且可以為中國吸引至少5000個高端人才,能帶來超越物理學研究的價值
  • 革新時代需要貝爾實驗室
    培養賈伯斯,並不可行,但複製貝爾實驗室,就更具可行性。貝爾實驗室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產出先進科技成果(包括理論成果、實用發現、新技術與新材料)數量最多、也最為密集的創新機構。 在當下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不可阻擋的踴躍浪潮,越是如此,越應當避免創新的短視化(滿足於能夠一時變現的殺手級應用的漸進式創新),越應當借鑑貝爾實驗室的機制,創造出類似的創新環境,以更好地驅動和支撐激進式創新。 《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人、《快公司》雜誌編輯喬恩·格特納所著的《貝爾實驗室與美國革新大時代》一書,以史詩般的文體向讀者呈現了貝爾實驗室的光輝歲月。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興衰史
    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貝爾實驗室的成就遠不止這些。自從成立之日起,貝爾實驗室一共獲得了30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一個。確切地說,是AT&T的命運被徹底改變,而貝爾實驗室也只能隨之發生改變。「盛極必衰」這個詞,在AT&T和貝爾實驗室身上得到了驗證。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到底貝爾實驗室經歷了什麼?它是如何輝煌起來的?又是如何衰敗的?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回顧它的傳奇故事。▉ 實驗室的誕生貝爾實驗室,以貝爾命名。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貝爾實驗室,以貝爾命名。他的成果是部分基於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貝爾實驗室,也隨之歸了合併後的「阿朗」(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歸諾基亞所有。而這些,在貝爾實驗室都能得到最充分地滿足。
  • 1998年,楊瀾採訪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在美的第9年,崔琦獲得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且進入了貝爾實驗室工作,而自1925年以來,貝爾實驗室已獲得了兩萬五千多項專利。
  • 核心技術研發急需帥才——貝爾實驗室帶來的啟示
    本文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發布時間:2020年09月23日巴克萊時期: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關係不應分開或孤立地理解實驗室第一任總裁尤厄特在193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並在1940年辭去貝爾實驗室總裁。之後巴克萊繼任該實驗室總裁。
  • 諾基亞貝爾亮相MWCS 貝爾實驗室「Future X」國內首秀
    上個月剛剛完成重組的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諾基亞貝爾),在本次展會上展示了5G、超寬帶、可編程雲網等技術方案。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Future X」通過本次展會首次在國內亮相,讓觀眾領略這一全球通信技術最新高精尖科技。
  • 任正非:不做小商品,2012實驗室要瞄準未來
    任正非:不要做小商品,不要掙小錢,2012實驗室要瞄準未來華為正在面臨兩大困境。一個是美國科技霸權的打壓,對華為的實體清單管控,硬體和軟體的根上仍在處於被斷供的極端困境中。另一個困境,是華為自身研發創新正處於無人區的困境。任正非在科技大會上說過,「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