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ke Mcrae
冷戰的結束加上人類的未來處於水深火熱中,我們很少有人會花功夫思考當今世界的核冬天。美國羅格斯大學的氣候學家Alan Robock則是一個例外。他仍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思考了相當多。
Robock和一小組環境和大氣科學家合作,仔細查看了之前的數據,想弄清假設中的核冬天能夠達到多麼糟糕地步的。結果如何?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相當可怕,無論你身在何處。
根據他的計算,如果今天這場戰爭動用了俄羅斯和美國所有的核武器,那麼全球氣溫將會驟然下降,降水會減少,食物供給也會減少很多。
在這場假設中的所有戰爭之母,放射性微粒將會在2周內傳遍南北半球。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全球氣溫會陡然下跌大約9攝氏度。根據該模型,溫度還會再下降1.5攝氏度。
別忘了,這只是個平均數。在歐洲和北美的許多地區,即便夏天也比現在要低上20攝氏度,至少在幾年裡會是這樣。
那些通過藏身地堡倖存下來的人,也要五六年都穿著大棉衣二棉褲,還要擔心沒東西吃的問題。
持續的冬季不但會限制農作物的生長,而且大氣中的懸浮微粒也會在最初的幾個月導致全球降水平均減少30%。降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則會減少的更多,在47%至58%之間。
首先,讓我們退一步聊一聊是何種戰爭才有觸發如此劇烈的核冬天的可能。
Robock假設美國和俄羅斯動用了所有庫存的核武器。
而這也不是什麼完全無法想像的東西。在80年代初期冷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和蘇聯可能失去冷靜然後洲際核武器滿天飛的這個看法並不只是一個可怖的可能性,而是一個不斷增加的可能性。
雖然大多數人都害怕毀滅性的核爆炸以及隨後的放射性浮塵,但是一位名叫Richard P.Turco的美國大氣科學家則更擔心放射雲被吹到上層大氣。
正是Turco提出了「核冬天」這一術語——數座城市遭到劇烈轟炸後揚起的細微浮塵籠罩全球表面,導致全球溫度下降。
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是第一個顯示出城市火災產生的煙霧注入對流層上部後是如何影響大範圍的氣候的。而到達平流層的微粒就像是搭上了環球直達快車,可能導致更為急劇的氣候變化。
這個概念是肯定的,但是算出精確的細節則需要準確的氣候模型。
數十年以來,氣候學家都會定期帶著新數據和更犀利的數學模型重新回到Turco的核冬天課題中,為預測結果進行微調。
2007年時,Robock首次運用了NASA創建的大氣-海洋循環模型,判斷如果有1.5億噸的沙塵被送到大氣中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2年後,Robock和他的團隊重新檢測了他們的計算,用自己的老算法和改良後的氣候模型一較高下。好消息是這些運算結果或多或少都一樣恐怖。如果這也能算得上好消息的話。
「這意味著對於大規模的核戰爭,我們對氣候反饋有了更強的信心,」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羅格斯大學博士生Joshua Coupe說道。
壞消息?
Coupe說:「真的會有一場具有毀滅性後果的核冬天。」
結果也是以上提到過的——氣溫大幅度下降,食物短缺。
真正的問題是,這會持續多久?
當然,這都要看細節如何。核彈會落在哪裡?核彈的數量有多少?時間尺度又是怎樣的?
雖然有推測的空間,但是有一些情景是更有可能發生的。
基於歷史的戰爭策略,我們可以推斷城市遭到的毀滅性打擊遠比郊區更嚴重,攻擊工業和交通樞紐,然後高濃度的煙塵和其他細微顆粒物會進入空氣中。
Robock的新模型樂觀的認為氣溫恢復在5年內就會開始。而在NASA的氣候模型中,氣溫的回升可能需要更長一段時間,災後第7年才開始升高。
但是大約需要10年時間,塵雲覆蓋層才能分散並在吸收太陽輻射後消散掉。
雖然我們都知道由於全球變暖氣溫上升2攝氏度是我們最緊迫的問題之一,但是直到全球徹底消滅核武器,塵埃漫天下災難性的核冬天就不是我們能輕鬆排除掉的。
2年前,聯合國召開大會商討《禁止核武器條約》。截至目前,50個籤署國中只有一半同意了條約中的條款。而美國並不在其列。
凜冬可能還是會來。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Diehard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