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理論:推動美、蘇/俄核裁軍的"催化劑"

2020-11-24 中國網

據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估計,目前,在全球14個國家的111個基地共存有23360枚核彈頭,其中將近一半處於現役或戰備狀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和俄羅斯核武庫總量佔據了全球核庫存總量的96%,就其現役核庫存來講,也佔據了全球現役核庫存總量的91%。嚴酷的「核冬天」理論告誡我們:在全球逐漸變暖的今天,如果不能採取切實的核裁軍行動,人類依然面臨著「核冬天」可能帶來的嚴寒和滅頂之災。

簡言之,「核冬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核戰爭會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使整個世界處於嚴寒的環境之中,稱之為「核冬天」。科學家計算,如果在一場核戰爭中使用50億噸以上當量的核武器,不僅將有20多億人成為直接受害者,而且會使世界上的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地面溫度平均下降低至零下15-25攝氏度以下,並持續數周以上。最後,地球上的相當一部分生命,包括人類在內,將在一場核大戰中消失。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型核戰爭也會帶來與「核冬天」類似的全球性災難。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核戰爭會導致足夠可怕的後果,如果在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投放一百枚核彈(僅佔全球25000枚核彈頭的0.4%),就會產生足夠的煙塵,導致全球農業癱瘓,而即使在地理上遠離衝突的國家也一樣會備受其害。核爆炸點燃的大火將使濃煙在兩天之內通過對流層。太陽將加熱這些微小的粒子,使得它們上升至平流層,由於平流層從來不會發生降水,因此,粒子在平流層中覆蓋地球表面的時間就將達到10年之久。

「核冬天」理論:不可用「實踐」檢驗的「真理」

不同於一般的科學理論需要通過實踐檢驗其「真理」性,鑑於「核冬天」的可怕後果,「核冬天」理論是不可用「實踐」檢驗的。「核冬天」理論最早產生於1982年。當時,西德科學家保羅•克魯茲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約翰•伯克斯,就核戰爭引起火災所產生的煙霧可能會影響地球氣候的問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並在瑞典的《環境》雜誌上發表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不過,當時他們還沒有把這種現象提升到會出現「核冬天」的嚴重程度。但是,美國康奈爾大學長期從事火星塵暴觀測研究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這一研究報告的啟示下,隨即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潛在意義。他會同美國航宇局等部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學家,利用一系列物理模型,就大規模核戰爭產生的煙霧和塵埃對地球大氣的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卡爾•薩根等研究者以美蘇使用核武庫中40%核武器(50億噸)在北半球進行核戰爭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開發表的核武器性能數據建立數學模型,終於得出這樣的推論:在一場50億噸當量的核大戰中,可將9.6億噸微塵和2.25億噸黑煙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陽光被這些黑煙的微粒吸收而變熱,變熱後的黑煙又產生一股上升氣流,將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裡高的同溫層,使臭氧層遭到破壞。這樣,整個地球就會變成暗無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煙雲遮蓋著天空,終日不散,陸地再也見不到陽光,白天和夜晚難以區分,氣溫急劇下降,綠色植被凍死,海洋河流凍結,地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條件被毀於一旦。他們五人在經過了將近一年半的努力之後,於1983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由美、蘇、英、西德等國約五百名科學家參加的關於「核戰後的世界」的國際討論會上,聯名宣讀了他們的研究報告,題為「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全球後果」。同年底,這篇報告在美國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公開發表。這篇報告後來就被人們用這五人名字的首寫字母合寫稱為TTAPS報告,或TTAPS理論。「核冬天」的理論就這樣流傳開來,日本還專門拍攝了《地球凍結》的科幻影片。

按照卡爾•薩根等人提出的「核冬天」理論,假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北半球發起一場規模較大的核戰爭,則核爆炸掀起的塵埃以及由爆炸引起的大面積火災所產生的滾滾濃煙,將隨風漂流在地面以上1~10公裡高度的大氣層中,形成一個大致均勻的煙雲層。這一厚度足以擋住太陽光對地面的照射,但擋不住地面的熱能以紅外線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散射。這樣,整個地球(首先是北半球)將會被黑暗籠罩,地溫急劇下降到零下15-25攝氏度,陸地和淡水水源嚴重凍結,生態聯繫將中斷,持續時間可達數月之久。結局將是使很大一部分動物和植物,甚至包括人類在內,從地球上消失。這就是「核冬天」理論的創立者們所描繪的核戰爭帶來的「核冬天」的可怕景象。「核冬天」的理論假如真能成立,那將意味著美蘇任何一方想要通過先發制人去取得核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一旦出現核戰爭,其結果不僅交戰雙方遭到同樣的下場,並且也將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樣,本來是用於威懾別國的核武器同樣也威懾了自己。據此,西方的一些評論家認為,這個結論的證實將會對發展核武器和核戰爭戰略產生重大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這個理論一發表,立即受到了有關國家、特別是美國和蘇聯的廣泛注意。

「核冬天」:「地球不可承受之重」

「核冬天」到來時,動物面臨著各種直接和潛在的致命威脅,許多動物受到的輻射將達到致死量。那些在核戰爭直接殺傷下的倖存者所面臨的問題是:多數淡水水源被封凍達幾尺深而無法飲用;由於照射到大地的日光少,植物停止生長,許多草食動物面臨「斷糧」的威脅;草食動物的驟然減少,又給肉食動物帶來災難;冬眠的動物靠整個夏天積累起來的脂肪度過一個普通的冬天,它們幾乎沒有能力在春天或夏天應付突然降臨的「核冬天」。由於一場核戰爭後數十億人和動物的屍體得不到掩埋,那些耐寒的以腐肉為食的動物便得以大量繁殖。我們面臨的世界可能是一個老鼠、蟑螂、蒼蠅等倖存生物橫行無忌的世界。

一場大規模核戰爭中釋放出的數千億度的光輻射會引起的地球表面燃起熊熊烈火和毒性很強的放射性塵埃,這些烈火與放射性塵埃將使莊稼和植物遭到巨大的損壞。又因為植物的生長全靠光合作用,而低於正常光照百分之五時,植物的生命就會停止,所以「核冬天」引起的漫長黑夜與昏暗,將使植物停止生長。植物在長時期黑暗的籠罩下只能逐步趨於死亡。由「核冬天」導致的環境溫度的驟然降低(大概在冰點以下),會產生很嚴酷的效應。植物抵抗嚴寒的能力取決於植物所處的時令和所習慣的氣溫,植物在冬天具有較強的耐寒力。

除了隆冬時節,任何時期嚴寒的突然襲擊,都會促使許多植物死亡。像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亞這些嚴冬地區,冬眠的幼芽可以忍受零下80℃的低溫,這比預測的最寒冷的「核冬天」的溫度還要低許多,但是,在它們的生長季節,同樣是這些植物,如果溫度低於零下10攝氏度,就可能被凍死。植物在熱帶終年處於生長狀態,其禦寒能力極其有限。需要指出的是,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有三分之二生活在赤道兩側25度的範圍之內。因而,世界上的主要農作物都不耐寒。如果我們對照一下「核冬天」計算中所預測的溫度,就會發現不論戰爭發生在一年中的什麼時刻,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所有農作物一年的收成,即使陽光和溫度一年後恢復到正常水平,生物學家們根據已知的核戰爭其他效應對植物多方面的威脅後果,如核照射、輻射、臭氧層遭到破壞而接受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化學汙染等等,估計覆蓋地球和海洋的植物要回到正常水平得需十年或更長的時間。

推動美、蘇/俄核裁軍的「催化劑」

1983年,「核冬天」理論剛一露頭,美國政府就撥專款資助國家科學院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這一理論正式發表後,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喬治•基沃思就發表講話說:「顯然這是公眾關心的一個問題,值得對它進行遠比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的更為完善的科學評價」。美國國會還就「核冬天」問題召開了專門的聽證會。國防部負責原子能事務的部長助理華格納在聽證會上說:「不僅是國防部,而且是整個科學界,都應對沒有意識到核爆炸產生的煙霧和塵埃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感到懊惱」。此外,一些國家爭取和平和核裁軍運動的組織,正以目前這一「核冬天」的理論為依據,廣泛開展反核的宣傳運動。例如,英國「爭取核裁軍運動組織」(CND)於1984年11月訪問我國時,「核冬天」問題就是他們的一個重要話題。

之後,「核冬天」理論對推動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裁軍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對各自的核戰略、核政策進行了調整,一直限於「談判桌上扯皮」的核裁軍談判終於取得重大進展,籤訂了一些條約。如1987年的《美蘇中導條約》,雙方同意全部銷毀射程500-5500千米的短程和中程核飛彈,共2611枚;1991年的《美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規定到2000年將各自的戰略核彈頭削減至6000枚;1993年的《美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規定到2003年將各自部署的戰略核彈頭削減到3000-3500枚。

2000年,俄國家杜馬終於批准了《美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掐指算來,距籤署之日已經整整7年了。不過,莫斯科的議員們根本無需汗顏,因為 該條約在華盛頓的命運更加悲慘,在國會山繼續沉睡了一年後,這個曾「為全人類帶來福音」的「和平天使」連同《反彈道飛彈條約》一道被草草埋葬了。雖然新條約未能生效,但美俄兩國的核裁軍論調並未就此「熄火」。1997年3月,美國、俄羅斯兩國元首在赫爾辛基會晤中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達成口頭協議,兩國戰略核彈頭下一步削減的目標為2000-2500枚。

關鍵時候,又是「核冬天」理論發揮了威力。2000年,戈巴契夫說:「俄羅斯和美國科學家建立的模型顯示,核戰爭會導致核冬天的出現,極大地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因此,這一信息對我們,對於尊嚴、正直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時隔不久, 2002年俄美兩國時任總統普京和小布希又在莫斯科籤署了第三個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莫斯科條約》)。也許是吸取START或走樣或夭折的教訓,新條約不過區區數百字,相當寬鬆,它只規定10年後俄美戰鬥值勤的核彈頭數不得多於1700-2200枚,而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成分與結構」完全由雙方自行決定。(竇豆/謝武)

獨家稿件,轉載須經作者許可。

相關焦點

  • 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毀滅對方,為什麼美蘇還要造上千顆核彈
    幾十顆核彈就可以毀滅對方,為什麼美蘇還要造上千顆核彈美蘇造那麼多原子彈並不只是單單消滅對方,而是保證世界上每個十萬人以上的城市都能挨一枚原子彈,這就是核綁架,有句話叫槍打出頭鳥,要玩完大家一起玩完,不然的話美國蘇聯實力大幅削弱了連阿富汗都能欺負他們。
  • 俄向美拋出新籌碼:將高超音速武器納入軍控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拉夫羅夫此前已在俄媒提及,俄願意將一些新型核武器納入軍控談判。防務新聞網站稱,這些新型核武器包括「薩爾馬特」重型液體洲際飛彈、高超聲速飛彈等。 據塔斯社4月14日報導,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14日在接受俄羅斯和外國媒體在線採訪時說,俄方願意與美方就高超音速武器等新的先進武器發展進行對話。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 日本執政黨6成眾議員贊成脫離美核保護傘
    日本共同社10月10日報導,共同社日前對308名日本民主黨眾院議員進行了有關核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3%的人表示「將來應考慮脫離」美國的核保護傘,2.8%的人表示「應馬上考慮脫離」;逾6成受訪者認為日本應建立不依賴美國核保護傘的安全體制。87.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採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 俄能發動核海嘯淹沒美國沿岸城市?美官員發警告被網友嘲諷:太好笑
    「今日俄羅斯」(RT)14日報導稱,美國務院官員本周就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發出警告說,後者配備了核彈頭的無人潛航器有能力引發「放射性」的(核)海嘯淹沒美國沿岸城市。不過,對於美官員的這種擔憂,有網友斥責說,「無休止地製造恐慌是很危險的」,還有不少網友調侃美官員的言論真是「好笑」。
  • 核冬天是否只存在於假說中?
    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 核冬天是否只存在於假說中?
    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
  • 俄吹上天的蘇57戰機遭美媒唱衰:中國殲20都要更先進
    俄羅斯近日將新型T-50隱形戰機正式賦予空軍編號蘇-57,並宣布將在2018年接受首批蘇-57戰鬥機。正在俄羅斯準備喜迎新裝備的時候,西方媒體開始集體唱衰蘇-57。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稱,新型的蘇-57「隱形」戰機帶來的是巨大失望,甚至有評論認為,蘇-57遠稱不上第五代戰機,當今世界仍只有美中兩國具備研製五代機的能力。《商業內幕》16日以「俄新型蘇-57『隱形』戰機讓人失望」為題的報導稱,蘇-57於2010年首飛,但這些年來,蘇-57未能為俄空天軍展現一個有望實現的未來。
  • 俄空中撞機蘇34戰機照片曝光 受損情況一目了然
    俄羅斯空天軍兩架蘇-34殲擊轟炸機9月6日在飛行訓練時發生碰撞,未造成人員傷亡。日前撞機最新照片被爆出。   塔斯社援引強力部門消息人士的話報導說,兩架蘇-34戰機當天在俄利佩茨克州上空進行飛行訓練時因飛行員失誤而發生碰撞。
  • 射程覆蓋大半個地球,重型洲際飛彈批量服役,美改口:有話坐下說
    據悉,美國方面對於俄軍的「薩爾馬特」和「先鋒」兩款飛彈最為關注,認為前者射程覆蓋大半個地球,整個北美都在其射程之內,並可攜帶千萬噸級的氫彈頭,而後者的速度則超過20馬赫,足以突破美軍現役的所有反導攔截系統,面對俄軍新型核飛彈接連服役,美國方面也一改之前的強硬態度,表示希望「有話坐下說」,聲稱願意和俄方儘快就籤訂新一輪的核裁軍條約進行和談,但是由於白宮方面堅持要將第三國拖入美俄雙邊核裁軍談判
  • 南海火力升級,美國強烈威脅遭無視:納土納群島或上演蘇30對蘇35
    南海國家的戰鬥力因為俄制武器不斷得到升級,這引來了美國的強烈反對。而擁有俄制武器的國家不只一個,在納土納群島就可能上演蘇-30對陣蘇-35的情況。俄羅斯武器出口東南亞來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消息稱,近日,印尼方面向俄羅斯表示,即使有來自美國的威脅存在,但印尼仍舊會完成和俄羅斯的軍事合同,這份合同涉及金額高達10億美金,包括11架蘇-35戰機。
  • 俄專家可沒這麼說
    近日,中國正在研發新型熔鹽核反應堆的新聞很熱,這都驚動了俄羅斯專家,俄羅斯專家瓦西裡·卡申認為,中國研發的熔鹽核反應堆可以用在艦船甚至戰機上,媒體一聽到用在戰機上,大肆渲染,實際上俄專家只是說可以二字,不過,核動力轟炸機製造問題已經再次擺在桌面上。
  • 用「核冬天」對付全球變暖?
    「核冬天」的理論,是1982年聯邦德國保爾·克魯茲恩博士和美國約翰·伯克斯博士提出的:多枚核彈爆炸產生的滾滾濃煙,能在長達數周或更長的時間內截斷北半球大部分地面的陽光,進而引起半球尺度的氣候變化。後來科學家進一步指出,「核冬天」的悲慘後果不僅僅限於上述的災難,尤為嚴重的是:由於黑暗、酷冷、冰凍的氣候環境,植物光合作用急劇減弱,糧食生產陷於停頓,海岸地帶受到異常兇猛的風暴衝擊。有些物質燃燒可產生大量毒化大氣的有害氣體。中緯度放射性成倍增加……這一切還可引起許多生物在幾周或幾月內大量死亡,甚至滅絕。據測算,全球有半數人口之多的生命也要被核死神奪去。
  • 俄罕見公開普京絕密核手提箱:總統貼身攜帶,一排鍵盤輸密碼
    2019年是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成立60周年,近日俄媒罕見的公開了「核手提箱」內部畫面。無論俄羅斯總統普京走到哪兒,總有一位軍官手提皮箱貼身相隨,這個箱子便是人所共知的「核手提箱」。俄羅斯衛星網稱,「核手提箱」是保存核武器行動密碼的裝置,共有三隻,分別由總統、國防部長、總參謀長掌管。12月5日,俄媒首次對外公開了俄羅斯「核手提箱」的內部畫面,這也是「核手提箱」首次出現在電視節目上。俄羅斯紅星臺《軍事驗收》節目主持人 葉戈羅夫:作為「核手提箱」組成部分之一,這裡有一種獨立的快閃記憶體卡,是秘鑰之一。老實說,我們不會透露這個手提箱的工作細節。
  • 科學網—基於Au/SnO2核殼結構的CO氧化催化劑
    《物理化學雜誌:C輯》2008年112卷7期 基於Au/SnO2核殼結構的
  • 俄外交部:美國系統性破壞伊核問題
    聲明稱,提高濃縮鈾豐度與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的義務無關。聲明強調,近年來國際社會清楚地認識到,伊核問題當前困局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系統性違反國際義務,違反《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五條,不遵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231號決議,故意給其他國家執行聯合國決議製造障礙。 聲明稱,俄方歡迎伊朗領導人關於推動全面協議重回正軌的聲明。
  • 美決議重開核戰大門,已準備好退出一核軍控條約,美媒:全球危矣
    正當世界各國慶幸俄美之間唯一有效核軍控條約能夠續籤之際,白宮又態度突變,給全世界潑了一盆透心涼的冷水。《華盛頓郵報》6月9日援引白宮一位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美國方面已做好準備退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但為了緩和這種情況給全世界帶來的緊張情緒,所有的方案都還可以通過談判解決。消息一出,美媒直呼「全球危矣!,恐將陷入核戰爭災難中」。
  • 俄研究填埋核廢料替代方案
    俄研究填埋核廢料替代方案創新連線·俄羅斯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與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合作,研究把核廢料用作反應堆燃料的可能性。相關論文發表在《核能年刊》上。在運行中的核反應堆中,會積累所謂的錒化物——一種長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
  • 科學家證恐龍滅絕因隕石撞擊:地球進入核冬天(圖)
    有說法稱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隕石撞擊,導致地球進入「核冬天」,恐龍不堪惡劣環境最終滅亡。科學家最近找到實質證據證實這一說法。  科學家指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巨大隕石撞擊地球,揚起大量煙塵遮蔽天空,地球環境進入「核冬天」 (nuclear winter),太陽被遮蔽致使氣溫嚴寒,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缺乏氧氣,讓一度支配地球的恐龍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