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城管局聯合濱州日報社共同舉辦的「寫意濱州 別樣鄉情」市樹市花有獎徵文活動自5月12日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踴躍參與。投稿的市民以市樹、市花為主題進行文學創作,或是用記敘的方式娓娓道來,或是用詩歌抒發濃厚的情感,細緻描寫了市樹市花的文化內涵、象徵意義,以及自己的所想所悟所感,展示了濱州地域特色文化和城市形象。
據悉,白蠟樹為濱州市市樹,月季花為濱州市市花。舉辦此次徵文活動,旨在進一步豐富濱州城市的文化內涵,強化城市形象宣傳,營造人人熱愛市樹、市花的濃厚氛圍。此次徵文活動的作品徵集將持續至6月30日,徵文要求原創,以市樹、市花為主題,題材不限,散文、詩歌、紀實文學、記敘文、議論文等均可。市民可選擇紙質或電子郵件形式投稿,標明題目、作者、單位、聯繫方式等。投稿地址:市城管局宣傳科;投稿郵箱:bzssshzw@163.com;聯繫人及電話:王同浩 3163919。市城管局、濱州日報社將組織專家對徵文進行綜合評選,選出25篇優秀作品予以獎勵,歡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踴躍投稿。
在此選登部分徵文作品,以饗讀者。
白蠟三頌
作者:郭華悅
韻
老家的白蠟樹,是一道別致的風景。
一場場春雨,催動著嫩芽從枝幹上悄悄冒出頭,點點新綠,帶來了新的生機。行走在樹下,仰頭看著滿樹新綠,那種無言的堅韌,讓人的心頭一陣陣溫熱。
每當遇到難事,我總喜歡在白蠟樹下行走。白蠟樹的堅忍與執著,給了我面對困難的勇氣。行走在樹下,有時駐足凝望,總能感受到一種無言的鼓勵。仿佛,在樹與我之間,有著一種無須訴諸言語的默契,像兩個多年的故友,不需要言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白蠟樹,那四季不變的盎然綠意,是它的風韻。如一位婀娜的少女,讓人感受大了時光的美好;也像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用寬闊的胸膛和茁壯的身軀,展示著生命的力與美;還可以是一位稚童,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春雨綿綿的天氣裡,白蠟樹也是令人感動的。春雨潤無聲,晶瑩的雨滴壓彎了嫩葉,一身綠裝的樹顯得晶瑩而亮麗。綠,是春天對樹的愛撫。靜靜享受著愛撫,白蠟樹是歡喜的,是雀躍的。和其他季節裡比起來,此時的樹多了幾分俏皮,綠色的外表下,透著濃濃的春意。樹和雨,難捨難分,相依相偎。
春天的白蠟樹,有著鼓舞人心的希望。春天來了,希望也就在不遠處。站在春天裡,眺望著未來,看著春天裡的樹,如一個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子,婀娜多姿地慢慢走近,猶抱琵琶半遮面。未來,不再遙遠,而是在樹的目光中,一步步走進。這樣的期盼,成了溫暖春日裡,激勵人心的一絲堅韌力量。
春日賞白蠟樹,是浪漫,也是溫暖的。
姿
有一年,我正好辭職,賦閒在家。
辭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和多數剛走出校門的人一樣,對於新工作的期待值太高。可走上崗位後,才發現事實和理想相差太遠。工作上,事事不順心,於是乾脆就走人,打算另找一份。
那天,正閒得發慌,母親喊我幫忙。
走出去一看,原來正種白蠟樹呢!見我懶洋洋的,母親也沒再說什麼,讓我幫忙栽樹。
種好後,母親問我,知道為什麼要種白蠟樹嗎?空氣越差,就越少不了樹。這白蠟樹呀,能吸收廢氣,製造氧氣。做人呀,也是一樣。別以為「空氣」糟,就生存不下去了。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把自己當一棵白蠟樹,消化掉別人不要的,吐露的卻是別人需要的芬芳。這麼一來,才能紮根成長。
我心尖一顫,這哪是種樹,分明是變著法兒開導我呢!
我知道,母親不是擅長說大道理的人。母親的每一句話,都是多年來,一點一滴從生活中領悟出來的。話粗,理兒卻不粗。而細細一想,越覺得母親的話,頗有道理。很多人一遇到困境,就怨天尤人,要麼埋怨身邊的人,要麼感嘆時不與我。可卻從未想過,造成困境的,可能就是自己。
每個人,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難免會碰到各種難題。要想跨過這些溝溝坎坎,一是得有不屈不撓的勁頭,就像一棵白蠟樹,環境再惡劣,始終不忘把枝幹向上伸展著;二來,就是得有像白蠟樹一樣,化害為利的法子。別一味被不利的因素嚇倒,變廢為寶,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才是制勝的法寶。
從那以後,儘管還是會碰到各種困難,但每到這種時刻,耳邊總會想起母親的那番話。只要把自己當一棵白蠟樹,以向上的姿態,百折不撓,消化不利因素,將其轉變成有利的「芬芳」,那還有什麼可懼怕的?
人生在世,就該活出白蠟樹的姿態,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有價值。
態
人生路上,一路走至夕陽,方知要精彩,就得像白蠟樹一樣生活。
首先,人活在世,得有根基。就像白蠟樹,唯有把根深深扎進土壤裡,汲取養分,方能在春夏秋冬的輪迴中,年復一年地煥發新綠。樹是如此,人何嘗不是?
工作上,我們得把根扎進土壤中,才能吸取有利於工作的養分。獨善其身,不齊集眾人之長,難以成大器;如無根浮萍,飄飄蕩蕩,人云亦云,也不利於發展。唯有像樹一樣,打好根基,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任何氣候中都能生存。
當然,這土壤,不僅是指工作,還有生活和家庭,也是如此。
家庭,對每個人來說,也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家,能給我們的,實在太多。情感上,家庭可以給我們勇氣和信心;物質上,家庭也能給我們幫助。還有在我們生活中,周遭的朋友和親鄰,也是我們的「養分」,為我們提供了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不過,把根扎進土壤中,還得有個前提,就是尋找適合自己的土壤。不合適的工作,硬扛著,始終難以長久;不合適的人,硬是湊合在一起,也難免勞燕分飛。再肥沃的土壤,不適合自己,終究只能是有害無益。
以前,很難理解有些海外華僑的心態。人在外鄉,過得挺好,可哪怕到了晚年,都不忘故土。如今,自己也到了這個年紀,才明白了老人們落葉歸根的心態。不管人走得再遠,過得再好,故土的人和事,始終是自己為人處世的養分。沒有這些「養分」,在外頭的一切也無從談起。所以,飲水思源,不忘本才是該有的態度。
其次,還得像白蠟樹一樣,任何時候都清楚並能堅持自己生長的方向。
這一點,說來容易,但做起來可不容易。說起來,一方面,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知道人生該往何處?工作,感情以至於生活,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還得不忘初心。任誘惑再多,歧路紛繁,我心巋然不動。
如今,人生走到了晚年,回首過往,才知道這兩點其實做到並不容易。人生在世,若能有著像白蠟樹一樣,不屈不撓的態度,哪怕到了夕陽,也能有迷人的風景。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