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2日訊11月18日,筆者在椒江區下陳中心校採訪時了解到:原就讀於台州雙語學校的陳安娜,本學期重新轉學到戶籍所在地——下陳中心校上學;原就讀於椒江區中山小學的辛慧汝,也轉學到該校上學……「本學期,我們學校除了接收本戶籍地一年級新生外,還接收了近20名像陳安娜這樣從椒江市區轉進來的學生。」該校校長戴華炳告訴筆者,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當年為了擇校轉去市區的「教育移民」。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那些動輒花上萬元借讀費的學生家長,現在又自願把孩子送回到農村學校讀書?
「是科學的學校發展性督導評估體系。」戴華炳一話道出其中的奧秘。他說,該校以創建發展性評價體系為契機,它涵蓋了學校管理和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身體素質、藝術素質、心理情感、文明禮儀等多個方面,把評價重心放在師生未來的全面發展上,使學校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目前,全校擁有省、市、區骨幹教師27名,80%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教育督導評估在全區農村小學中名列前茅。
生涯規劃:
讓小學生少走或不走彎路
「短期計劃(小學計劃):學會與老外簡單英語溝通能力;中期計劃(中學計劃):初中學會用英語寫日記,高中學會用英語寫作文;遠期計劃(大學計劃):順利考入英語類院校,畢業後當一名英語教師……」現就讀下陳中心校五(2)班的阮微雅小朋友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書」中這樣寫道,因為她英語方面比較特長,她的職業興趣是當一名英語老師。
「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做什麼,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長時間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怎樣幫助大學生走出求職難的「怪圈」?戴華炳認為,這與中小學職業生涯規劃缺失有著直接關係。由於中小學課程教育中職業生涯規劃處於空白,中小學生對於職業規劃意識十分模糊,由此,他們在人生道路選擇中走了不少彎路。特別是現在一些家長懷著「羊群心理」,盲目左右孩子職業選擇的問題,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性格特點、個人特長、發展潛力等因素,導致中小學生群體存在著集體性的「就業無意識」、「升學無意識」、「未來發展無意識」的問題。對此,下陳中心校特地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從小學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職業規劃意識。
「磨課超市」:
把平常課「打磨」成精品課
「是學校『磨課』為形式的研訓活動,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得以快速成長。」談起學校的「磨課超市」,今年獲得椒江區少先隊輔導員技能技巧比賽第一名、椒江區美術優質課評比二等獎的王莉亞老師充滿了感慨。
王莉亞告訴筆者,通常情況下,教師備一節課需要一二個小時,而「磨課」則要通過備課組全體教師對教案進行反反覆覆討論,少則五六次修改,多則十幾次修改,時間往往花費幾天甚至半個月,並且這個老師上了這節課以後,接著另外一個老師或者第三個、第四個教師再上同一節課,以求把上課每個細節加以完善和提高,進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對於這一點,今年獲得椒江區體育教師大比武(農村組)第一名的張禹橋則有另一番見解。張禹橋介紹,「磨課」就是通過初備、中備、後備、總結等途徑,大家展開「頭腦風暴」,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完善每個教學細節。談到自己通過「磨課」以後的變化時,張禹橋非常坦承:「過去體育課一上完,我就看看閒書。有了『磨課超市』後,我在課後就得思考這節課哪些細節未完得完善,說話、肢體語言有無不妥,前後銜接能否更加簡短,教學評價能否更加準確。」
談到為什麼起名為「磨課超市」?戴華炳解釋,「磨課超市」活動包括師徒結對、成立名師工作室、專家講座、教師風採展示、上觀摩示範課、街道星級教師和教壇新秀評比、權威講座等,就好像超市一樣,教師隨意在這個互助平臺上進行隨時隨地「磨課」,進而實現「備一課、促多人、帶一方」的效果。
「米丘林」基地:
學生心目中的「科技館」
「這是我們學校今年從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引進的脆皮金橘。」陪同筆者採訪的副校長梁群老師介紹,脆皮金橘是從普通金橘中選育出來的優良金橘新品種,總含糖量高達18%,果皮極光滑,油胞稀少,無刺鼻麻辣味,全果帶皮食用,皮脆,果肉清甜。「這只是學校『米丘林』實踐基地中的一個科研項目,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從省農科院引進了矮種大蒜、觀賞型西紅柿、食用菌等,目前正在引進水稻、大麥新品種。」梁群說,
該校「米丘林」農科實驗,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轟動全國。上世紀60年代初期,該校又著手多胚水稻和長谷水稻的研究。1968年,該校開展了雞、鴨基因的研究,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廠將此拍成了電影。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該校對浙江大學育種成的蘿蔔進行高產栽培研究,單株達16.25公斤。70年代末,「米丘林」農科院更名為「米丘林」科技組,相繼進行了辣椒嫁接等新技術試驗。到80年代,該校再次對番薯、蘿蔔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試驗,得到省教委、省科協、省環保廳等有關部門的表揚和獎勵,並獲得「省十佳農科院」的稱號。
現在,該校「米丘林」實踐基地,不只是學生簡單勞動的場所,更是培養科學情趣,開展科學實驗,開發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產品的主陣地,被學生稱之為「科技館」。
作者:陳道平包塔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