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回憶年少時,對周遭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不論是什麼都可以吸引到我的目光。一年當中除了過大年外,最喜歡的節日那便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了,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可以看到在外工作回來的哥哥和小姑,回來自然是帶著許多新鮮玩意兒,他們一回來我就霸佔了他們的電腦打小遊戲,那其二嘛,不說也都知道,就是豐盛的飯菜和各樣的月餅了。
小時候,中秋是一個月餅,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長大後,中秋是一杯濁酒,我泯一點,你泯一點;而現在,中秋是一輪圓月,我看一眼,你卻不在。

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家裡的女性同胞們就會一齊聚到奶奶家,從早上就開始忙活著晚上的飯菜,男性同胞們就開始外出採購,只要家裡女人一說缺什麼東西,奶奶一看的確得來點,男人們就開始分工採購了。當然是少不了中秋節的象徵性美食月餅了,在我小的時候月餅是自己家裡做的 ,自我記事以來只見過一次,擺大鍋燒水,拿出幾天前就已經發好的麵團,先是揉搓一會兒進而倒上糖汁,一塊大白胖子轉眼就成了黃色,大鍋裡的水咕嘟咕嘟地冒泡,上蒸籠,鋪麵餅一套流程一氣呵成,小時候哪有那麼多心思放在這上面,早早就和小夥伴出去玩耍了,等到回來的時候餅子已經上桌了,但是還不能吃,需要在餅上大大的寫一個「月」字然後將白天準備的東西統統放到一個圓桌上,放到庭院當中,上三炷香稱為「照月」。

伴著時間的流逝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人們逐漸淡忘了這一流傳下來傳統,相信到現在家中依然有著這一套傳統的應該是少之又少了把。
最圓的月亮永遠在家的方向
即便是叫做八月十五中秋團圓,但是漂泊在外而不能回家的人一定大有人在,為了家庭的生計而拼搏奮鬥,也許家中有依靠自己養活的父母,妻子懷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即使是心中有百般思念,也會將它化作前進的動力,八月十五月兒圓,家鄉月兒別樣圓。

記憶中的中秋是大家圍桌坐在一起,吃完了晚飯大家有說有笑,談論著自己的近況。切好的月餅鋪滿了整個盤子,一塊一塊,再就一碟花生,饒有趣味的人沒準還會來上一瓶燒酒,一邊賞著月一邊聊天,其樂融融,好生自在。長大後的中秋是伏案工作,為了生計,為了夢想,為了出人頭地,將短暫的假期留給了加班,留給了工作,留給了自己那心中的理想。每天忙不完的工作,應接不暇的出差,但是別忘了家中圓桌的席位缺了一個口子,多了一張板凳,有至親在等待,即便是等不到你的身影,但是他們放在桌上的手機也等待著閃爍。
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未可知、開謝盈虧,花月依舊,幾度離合。人卻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就因為別離最使人感受到人生無常。——周國平《中秋讀詞曲》
就是這樣,月有陰晴圓缺,花有謝後再開,人不一樣,人看著那月亮,鮮花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停交替,它們依舊,但人卻老了。愛很簡單,不需要過多的修飾和包裝,父母也不是希望你往家中寄去多少錢,他們只是想知道你在異鄉怎麼樣,是否周全,長大後的你,他們已經融不進你的世界,有了代溝,而你卻是他們的全世界,趁著親人健在,多陪陪他們,其實不只是局限在中秋,平日裡也可以回去看看父母,家人朋友,別等到來不及的時候才說出愛和感謝。有的時候一通電話就將距離化為咫尺,超脫道路的距離,那就是心的距離,心與心之間沒有路途的顛簸遙遠,拿起手中的電話不要再構思說些什麼,拿起手中的電話打過去,幾句問候遠超過你構思的美妙語言,因為愛是簡單的,她也許並不華麗但情誼真切。

來日方長很難,與其計劃著未來,不如把握現在,即便不論是因為工作還是距離回不了家,但是也要記得把思念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