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救星——七年級地理,經緯網 地球運動 (資料)

2020-10-18 當以讀書通世事

應粉絲們要求,我把初一地理 【經緯網+地球運動】 的知識點和相關題目發到這裡。內容有易有難,主要是幫助同學們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

東西經的劃分

這部分內容重在理解,結合經緯網地圖,弄清楚東西經和南北緯,理解東西半球的劃分以及學會書寫一個地點的地理坐標;

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概況以及產生的自然現象(我這裡有完整的視頻教學)如果看了兩遍還沒有理解,那也沒有關係,那你最好是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背記下來,會區分哪些是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哪些是公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地球公轉示意圖(重要)

比如,地球公轉示意圖,這個基本上是必考題。你要記住兩分兩至的名稱和日期,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五帶的劃分

上面的這幅五帶劃分圖,也是必考題。五帶的範圍以及特點要好好記住。

正午太陽高度

至於正午太陽高度角,不是很好理解(去看我的視頻,地球的公轉);不過考試也考得簡單,正午太陽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離太陽直射點越近高度角越高,離太陽直射點越遠高度角越低)一般和正午物體的影長結合起來出題。   

相關焦點

  • 七年級上冊地理重要嗎?怎麼學地理?
    七年級正式接觸地理學科,不同於小學階段的科學內容,講述部分的地理知識,七年級開始系統地學習地理。對於一部分新生而言,他們既陌生又好奇,帶著一份忐忑,一份期許。那麼,七年級上冊的地理重要嗎?肯定重要的,因為上冊的內容都是基礎性的知識,掌握了,理解了才能在之後的大洲、中國等內容學習時靈活應用。上冊哪一部分的內容更重要呢?
  • 經緯網習題與地球運動習題綜合
    今天熊老師收到這樣一道地理題,難度還不小呢,經緯網知識結合地球公轉,不費點腦子,還真不一定能作對哦。【題目】讀極地經緯網俯視圖,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時北半球許多河流都結冰了,A點的經度為160°E,請問該圖為什麼節氣?
  • 七年級上冊地理考點總結,新初一學生,務必備一份,開學能考98!
    七年級上冊地理考點總結,新初一學生,務必備一份,開學能考98!進入新初一階段,同學們會從三門學科的學習直接編成七門學科的學習,一時間很多同學都難以適應,導致進入初中階段成績普遍不理想。所以今天老師這裡便為同學們整理了一份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知識考點提綱,地理是同學們進入新初一階段需要接觸學習的科目之一,也是需要大量記憶背誦的科目,難度不大,同學們提早預習也能適應,內容緊貼教材,建議新初一的同學們一定要列印收藏一份,利用假期時間認真背熟,開學以後,地理考試能夠考98分,一定不能錯過。文末有word版完整資料的獲取方式!
  • 【複習專題】地球經緯網
    地球經緯網目 錄考點一 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判斷考點二 經緯網上方向的判斷考點三 經緯網上距離計算考點四 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判斷【例1】 (高考經典題)下圖是經緯網圖層和中國省級行政中心圖層的疊加圖,圖中經緯線間隔度數相等。讀圖,回答下題。
  • 初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同步練習069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知道五帶界線、範圍及光照情況。   2.過程與方法:通過運用地球運動儀演示,說明地球自轉公轉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 愛地理之,七年級第一章,地球與地圖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流 、國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和名稱。在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地軸,地軸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地軸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經度與緯度和半球的劃分:(1)、緯線的特點: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 2018中考複習專題:七年級世界地理常考重要知識點總結!提分必備
    七年級地理下冊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分區地理,講述一個大洲:亞洲,五個地區:東南亞、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極地地區,六個國家:日本、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巴西。在複習過程中應該把握以下幾點:1.認識大洲:運用地圖說明某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根據有關資料歸納出地形、氣候、河流的特點及相互關係;運用事例說明某個大洲內部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2.了解地區:利用地圖說出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分析自然條件對工農業發展的影響。
  • 初一七年級上冊地理《地球的運動》微課教學視頻+知識點+課件+教案
    (九州學苑出品)第二課時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重點和難點)一、會畫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  填圖冊第7頁(1)1、地球自轉的定義、方向(北逆南順)、周期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2、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13頁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圖(太陽直射點、日期、晝夜長短、極晝極夜、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影子長短光照面積大小)注意南北半球剛好相反。1、地球的自轉⑴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⑵方向:自西向東。⑶周期:一天(約為24小時)。
  •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很全面的資料,值得收藏學習!
    但是由於前幾年全國上下大興素質教育,呼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初中升學不再考生物學科,只在初二下期結業,以至於教師和學生忽視了生物學習的重要性。其實生物課雖然不參加中考,但是,我們還是要學好生物,因為生物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學科都是相通的,學好了生物,對其它學科也有一定的好處。
  • 七年級下冊地理:各章精華知識點(很詳細),地理老師都說收藏了
    七年級下冊地理:各章精華知識點(很詳細),地理老師都說收藏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小編老師一直有強調的就是期末複習方法。
  • 【專題複習】高考地理經緯線判讀及分析方法,經緯網圖的判讀技巧與...
    與經緯網地圖(或無圖考圖)相關的試題較靈活。常見的考查形式是與區域或等高線地形圖結合綜合考查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和人文地理知識(資源、能源、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環境問題的表現、成因及解決措施)等基礎知識。根據生成經緯網地圖的不同方法,可以分成多種類型。
  • 七年級下冊生物:分章節總複習資料,期中期末想考95分就列印
    七年級下冊生物:分章節總複習資料,期中期末想考95分就列印時間匆匆流逝,轉眼之間,全國各地的學生們也要迎來期中考試,那若期中考試的成績不理想,之後該如何學習?如何改進呢?就拿七年級下冊生物舉例:(一)深思熟慮,查漏補缺,總結經驗,努力學習對於期中考試,看成績,肯定有得有失,我們應該對成績肯定,對於不足之處,要找到失敗原因。例如,是食物鏈的書寫不規範,還是對顯微境的構造和操作,沒有掌握好?還是對細胞的分裂、動(植)物的結構層次的基本概念,認識不清。
  • 七年級上冊微課 | 地圖: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河南省教育廳發文,2020年入學的初一年級新生開始,將地理、生物納入中考科目,考試成績計入中考錄取總成績,考試時間在八年級下學期期末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考前梳理!非常的全面,趕緊拿去背
    初中地理,是我們上了初中之後就要開始學習的科目,雖然這門學科在中考當中的分值不及語數外高,但是這門課程學習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學們可不能把這門學科丟入『冷宮』,不管不顧了。那麼,這個時候又有同學和我反映,這門學科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真的太多了,尤其是在初一的時候。
  • 2021中考地理 l 專題一 地球與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地球自轉地球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周期一天(約24小時)一年引起現象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時間差異
  • 【七年級地理】世界氣溫的分布特徵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Weixin ID gh_ae6b62e764c1
  • 七年級上冊地理:各單元精華知識+思維導圖,列印,每次95分+
    七年級上冊地理:各單元精華知識+思維導圖,列印,每次95分+地理是升入初一後新增的一門課程,在初中階段只學習兩年,在八年級下冊就會進行結業考試,儘管它不參加中考,但結業考試的成績依然要計入總分。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學認為地理並不重要,對這門學科也不重要,甚至不少同學甚至在上地理課的時候直接複習其他的科目,這樣一來怎麼可能學好這門科目呢?其實,學習初中地理同學們千萬要擺正心態,尤其是在初一階段,重點以學科興趣的培養為主。而且這門學科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像平日出行所遇到的山川平原、江湖大海等,還有很多當地的人文風情,如果學好了地理,那麼接觸這些的時候豈不是更輕鬆了呢。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思維導圖+精華知識點,期末必備複習資料
    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思維導圖+精華知識點,掌握,期末成績95+思維導圖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種教學方法,當然它不僅僅是浪得虛名,而是確實非常有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快速準確的幫助學生們掌握書中的重要知識點,而且它不僅可以運用在歷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2019-03-06 15:22:16 來源:三好網
  • 2019中考初一地理上冊複習指導資料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