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顧金亮
郭慕孫院士是中國流態化學科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他1939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43年畢業後,相繼在上海漢堡化工廠和生化藥廠任化學師。
1945年5月,他抱著振興民族工業的理想,自重慶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化工,師從R. Wilhelm教授,進行流態化研究,1946年10月獲碩士學位。
他的畢業論文《固體顆粒的流態化》於1948年發表在美國《化工進展》期刊上。
論文首次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態化的新概念,為流態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該論文的實驗數據和計算方法,時至今日仍在流態化領域被引用。
《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護封
《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手稿
1956年,正當郭慕孫在碳氫研究公司從事的煤炭氣化、氣體淨化和空氣低溫分離等項目剛進入中間試驗之際,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與夫人桂慧君一起,帶著子女舉家回到祖國。
1957至1978年的21年時間裡,郭慕孫將流態化技術應用於我國不同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上,並建立了廣義流態化理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為我國流態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後,依靠多年的知識積累和洞察能力,他又提出了關於無氣泡氣固接觸的理論體系。
郭慕孫的成就歸功於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勤奮認真和勇於創新,也與他身處逆境仍堅守流態化研究密不可分。
據《追求卓越:郭慕孫傳》(《追求卓越:郭慕孫傳》編寫組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11月版)記載,早在「文革」前的1963年,國家科委就批准了化工冶金研究所三室主任郭慕孫申請的「100噸/日流態化磁化焙燒貧鐵礦中試」項目。
中試廠廠址選在安徽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郭慕孫親自領導並組織了中試廠的選址、設計方案審議及建設的全過程。
流態化磁化焙燒爐高30多米,設計有7層平臺,在建設過程中,郭慕孫總是爬上爬下,對每層平臺上的構件、設備進行嚴格核查。該中試廠於1965年建成。
1966年,「文革」開始,郭慕孫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不能再擔任實驗室主任指導研究,又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隔離審查長達一年半之久。
但這並未改變他報效祖國的初衷,他曾三次奔赴馬鞍山,親臨現場指導「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貧鐵礦」中試熱試車間的試驗工作。
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視親自取得第一手實驗資料。
在一次投礦熱試驗中發生了流化床失流故障,排料口也排不出料。
經進爐掏礦檢查後發現,在燃燒室四個燒嘴處爐壁上方都有較大的燒結瘤塊,並向著爐中心延伸,這可能是燃燒室煤氣噴嘴的操作不協調而導致流態化床失流。
面對當時情形,郭慕孫要求親自下到爐內考察。
考慮到郭慕孫的專家身份,加之他身材較高,在場人員都不同意,但郭慕孫一再堅持要到爐內查看。
大家拗不過他,經過嚴密的布置和準備,最終還是把郭慕孫用安全帶捆綁著,從爐頂吊入爐內。
此事驚動了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院長和流態化車間主任等人,他們紛紛趕來阻止,還嚴厲批評、訓斥了在場人員為什麼同意郭慕孫進行這種高危險性的觀察活動。無奈「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結束爐內考察的郭慕孫心滿意足,面含微笑,已靜靜地站在30多米高的爐頂平臺上。
郭慕孫終於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求真精神查明了失流和燒結原因,後來他又參與研製了解決方案。
郭慕孫《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手稿見證了他在那風雨歲月中對流態化研究的堅守。
該手稿字跡工整,附若干幅圖紙,時間跨度始於1966年9月18日,訖於1967年2月5日。
從裝幀可以看出郭慕孫生前對該手稿倍加愛惜——在用普通書寫紙寫就的文本外面,又用較厚實的紙質文件夾精心做了護封。
這個文件夾顯然是郭慕孫珍藏了數十年的舊物!它的右上角是極其流暢、優美的英文花體手書:「M S Kwauk. Princeton University 1945.」。
1945——郭慕孫於1945年負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化工;M S Kwauk——郭慕孫是廣東潮州人,據考證,M S Kwauk有可能是郭慕孫的姓名潮汕話讀音的英文拼寫。
《中國科學報》 (2020-12-10 第5版 文化周刊)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