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孫院士的1966

2020-12-10 中國科學報

作者 |顧金亮

郭慕孫院士是中國流態化學科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他1939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43年畢業後,相繼在上海漢堡化工廠和生化藥廠任化學師。

1945年5月,他抱著振興民族工業的理想,自重慶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化工,師從R. Wilhelm教授,進行流態化研究,1946年10月獲碩士學位。

他的畢業論文《固體顆粒的流態化》於1948年發表在美國《化工進展》期刊上。

論文首次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態化的新概念,為流態化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該論文的實驗數據和計算方法,時至今日仍在流態化領域被引用。

《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護封

《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手稿

1956年,正當郭慕孫在碳氫研究公司從事的煤炭氣化、氣體淨化和空氣低溫分離等項目剛進入中間試驗之際,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與夫人桂慧君一起,帶著子女舉家回到祖國。

1957至1978年的21年時間裡,郭慕孫將流態化技術應用於我國不同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上,並建立了廣義流態化理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為我國流態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後,依靠多年的知識積累和洞察能力,他又提出了關於無氣泡氣固接觸的理論體系。

郭慕孫的成就歸功於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對事業的勤奮認真和勇於創新,也與他身處逆境仍堅守流態化研究密不可分。

據《追求卓越:郭慕孫傳》(《追求卓越:郭慕孫傳》編寫組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11月版)記載,早在「文革」前的1963年,國家科委就批准了化工冶金研究所三室主任郭慕孫申請的「100噸/日流態化磁化焙燒貧鐵礦中試」項目。

中試廠廠址選在安徽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郭慕孫親自領導並組織了中試廠的選址、設計方案審議及建設的全過程。

流態化磁化焙燒爐高30多米,設計有7層平臺,在建設過程中,郭慕孫總是爬上爬下,對每層平臺上的構件、設備進行嚴格核查。該中試廠於1965年建成。

1966年,「文革」開始,郭慕孫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不能再擔任實驗室主任指導研究,又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隔離審查長達一年半之久。

但這並未改變他報效祖國的初衷,他曾三次奔赴馬鞍山,親臨現場指導「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貧鐵礦」中試熱試車間的試驗工作。

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視親自取得第一手實驗資料。

在一次投礦熱試驗中發生了流化床失流故障,排料口也排不出料。

經進爐掏礦檢查後發現,在燃燒室四個燒嘴處爐壁上方都有較大的燒結瘤塊,並向著爐中心延伸,這可能是燃燒室煤氣噴嘴的操作不協調而導致流態化床失流。

面對當時情形,郭慕孫要求親自下到爐內考察。

考慮到郭慕孫的專家身份,加之他身材較高,在場人員都不同意,但郭慕孫一再堅持要到爐內查看。

大家拗不過他,經過嚴密的布置和準備,最終還是把郭慕孫用安全帶捆綁著,從爐頂吊入爐內。

此事驚動了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院長和流態化車間主任等人,他們紛紛趕來阻止,還嚴厲批評、訓斥了在場人員為什麼同意郭慕孫進行這種高危險性的觀察活動。無奈「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結束爐內考察的郭慕孫心滿意足,面含微笑,已靜靜地站在30多米高的爐頂平臺上。

郭慕孫終於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求真精神查明了失流和燒結原因,後來他又參與研製了解決方案。

郭慕孫《半載流兩相流態化磁化焙燒》手稿見證了他在那風雨歲月中對流態化研究的堅守。

該手稿字跡工整,附若干幅圖紙,時間跨度始於1966年9月18日,訖於1967年2月5日。

從裝幀可以看出郭慕孫生前對該手稿倍加愛惜——在用普通書寫紙寫就的文本外面,又用較厚實的紙質文件夾精心做了護封。

這個文件夾顯然是郭慕孫珍藏了數十年的舊物!它的右上角是極其流暢、優美的英文花體手書:「M S Kwauk. Princeton University 1945.」。

1945——郭慕孫於1945年負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化工;M S Kwauk——郭慕孫是廣東潮州人,據考證,M S Kwauk有可能是郭慕孫的姓名潮汕話讀音的英文拼寫。

《中國科學報》 (2020-12-10 第5版 文化周刊)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相關焦點

  • 化工界多位院士專家聚首 紀念這位前輩科學家
    (2010年5月,郭慕孫的《思索 實踐 創新——我的一些專著、論文和手稿》出版)我國化學工程領域的多位院士專家9日齊聚一堂,以學術思想研討的形式,紀念郭慕孫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郭慕孫(1920-2012),祖籍廣東潮州,1943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46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工系獲碩士學位。
  • 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院士提名08範代娣(女)1966年01月製藥工程與工藝西北大學院士提名09馮志海1965年01月複合材料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院士提名10傅正義1963年01月無機非金屬材料廣東省科學院院士提名35任其龍1959年01月化學工程浙江大學院士提名36孫寶德1963年04月有色金屬冶金上海交通大學院士提名中國科協37湯慧萍(女)1966
  • 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李彥宏、王堅等上榜
    北京理工大學院士提名40王  華1965 年 05 月冶金熱能工程大理大學院士提名41王昭東1968 年 12 月金屬壓力加工東北大學院士提名42魏世忠1966 年院士提名53楊立榮1962 年 08 月精細化工浙江大學院士提名54楊為民1966 年 04 月化學工程與技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士提名55應漢傑1969 年 07 月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浙江大學 中國科協 19 王國慶 1966年04月 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院士提名 20 王海福 1966年11月 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藥(戰鬥部)
  • 真有效值轉換器LTC1966的原理與應用
    電子設計應用2003年第5期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3231.htm摘   要: 本文首先介紹了真有效值數字電壓表的基本原理,然後闡述LTC1966 TRMS/DC轉換器工作原理,最後給出由
  • 中國工程院 2019 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李彥宏在列
    中國科協19王國慶1966年04月機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動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院士提名20王海福1966年11月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藥(戰鬥部)工程北京理工大學院士提名21王建華武漢大學院士提名10金  峰1966年09月水工結構工程清華大學院士提名11李愛群1962年07月土木工程抗災與防護工程北京建築大學院士提名12李成名1968年07
  • 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新聞...
    > 黃長強 1961年06月 武器系統與應用工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院士提名 5 焦宗夏
  • 李冠興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日電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材料專業。
  • Turing Award - 1966
    Perlis因為在Algol60中的貢獻,獲得了1966年首屆Turing Award。
  •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戴宏傑也是納米技術專家,1966年出生於湖南邵陽,1989年獲中國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任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該校教授。
  •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網友:企鵝來了凍顫,北極熊來了點讚北京,-19.5℃!據北京市氣象局消息,1月7日06時,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降至-19.5℃,迎來1966年以來最冷清晨。觀象臺最低氣溫-19.6℃(出現在7日05:56),為1966年以後冬季最低值(-27.4℃,1966年2月22日)。據中國天氣網消息,目前,北京大風藍色和持續低溫黃色預警中。7日白天,北京仍有陣風6、7級,最高氣溫僅-7℃,天寒地凍,公眾出行保暖工作要做好,避免在戶外長時間逗留,謹防凍傷。這波寒潮,北京為啥這麼冷?
  • 王曦出任廣東副省長,為中科院院士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他是一位材料科學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早在2009年便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1966年8月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通,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長安街知事注意到,除了王曦,還有多名地方領導幹部是兩院院士,比如——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彭金輝,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遼寧省副省長盧柯,是中科院院士;
  •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_中國網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 2021-01-07 14:06:33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北京迎1966年以來最冷早晨】網友:企鵝來了凍顫,北極熊來了點讚北京,-19.5℃!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4年,他獲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19兩院院士增選名單官宣,最小年齡42歲
    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新當選院士中,女性6名;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畢業。1982年至1984年,他獲公派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冶金工程系作訪問學者,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四川巴中籍科學家吳偉仁、韓傑才當選院士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7日訊(記者 仲健鴻)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分別發布通告,宣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據了解,今年中國工程院增選70名院士和8名新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增選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