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向他們和奮鬥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廣大青年致以誠摯的問候。諄諄囑託,激勵著廣大青年勇挑重擔,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的回信,對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給予充分肯定,令廣大青年深受鼓舞。3月31日,北京大學科研部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在線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大家結合疫情期間實際工作和生活分享了自己對回信精神的心得感悟。
視頻會議
王玥(「90後」黨員)
讀了習總書記的回信,看了網絡上大家對「90後」在抗疫工作中表現的肯定,我感到十分榮幸。「90後」一直被認為沒有經歷過艱辛,出生在改革開放、經濟繁榮發展的年代,總是被用「叛逆」「嬌氣」等詞語形容。然而此次抗疫工作中,在4.2萬餘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更有千千萬萬個年輕人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的各個崗位,居家隔離、小區防控、醫療資源配送等,雖然是小崗位,但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他們中間,有人推遲婚期、堅守一線;有人日夜兼程,奔赴崗位,他們主動請戰、衝上前線、披荊斬棘、勇挑重擔,留下了一個個剛毅果敢、充滿活力的身影。同樣作為一名「90後」,我想,只要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努力學習,有擔當、有責任,在各方面力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體現一名年輕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成長和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衝到前線,勇擔重任。
李芳兵(「90後」黨員)
初讀習總書記的回信,首先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年輕一代深切的關心和期望。在這次戰「疫」中,「90後」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成了中國又一代最勇敢的人。我想這是給予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最高評價,時代的使命和人民的召喚激勵我們一路成長,接力傳承愛國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經過這次疫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加堅定了我們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不是一句空話,而通過這次疫情真真正正表達出來,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縱觀世界各國抗疫表現,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將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中央一聲令下,14億人集體不出門,4.2萬醫護人員迅速集結支援湖北,海外華人華僑「搶」光了全世界的口罩寄回國內。這一場疫情也告訴了全世界,中華民族是地球上最團結、最偉大的民族。
再次讀這封意義非凡的回信時,腦海裡映入一幕幕令人動容的英勇身影。國內疫情爆發時,一批批醫護人員奔赴一線,他們化身「90後」白衣天使,用知識與病魔抗爭,用青春與死神賽跑,他們用「捨生忘死」的精神為「90後」重新定義。
在大眾眼裡,「90後」一直是被詬病最多的群體,然而,這場戰「疫」讓所有人看到了「90後」的脫胎換骨,我們用堅實的臂膀挑起了防控疫情的責任與擔當。看到習總書記的回信,作為一名「90後」的我感到非常激動和自豪,雖然我無法像白衣戰士那樣在防控疫情第一線擔起救死扶傷的責任,但作為一名普通的「90後」黨員,我要時刻把人民擺在「心尖」上,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機會深入群眾中歷練,在為人民服務中成長;堅守工作崗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就像習總書記說的那樣,「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董博為(「90後」黨員)
疫情是對我國的一場「大考」,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這次大考,考驗的是我國的綜合實力。我以兩個友人的境外經歷為例,說明我國的治理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是世界一流的。
一位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他本科畢業於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他向我講述了美國在中國疫情最困難時期,對疫情不聞不問,又在本國疫情爆發後,將國內民族情緒轉嫁中國。這是一種不科學、不負責的行為。
一位是西班牙分子科學中心的博士後,博士畢業於北大化學學院。他向我講述了西班牙同學在中國疫情初期對疫情的笑談,又在本國疫情爆發後,接受中國援助的感激。
這兩位同學都是「90後」,他們從「90後」對疫情的視野對比了西方國家的前後態度。不難發現,意識形態之爭毫無意義,務實的解決問題才是國家之本。在北大援鄂醫療隊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年輕人一腔熱血,勇於擔當,在國家和人民的艱難時刻,應該「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將自身所學回報社會、回報人民。
多年來,西方,特別是美國以其三權分立的價值輸出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武器,因為工作原因,最近了解到美國的科技管理機構,之所以形成如今分權的狀態,起因於二戰後各方勢力的逐利行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推動其形成的主體為精英階層。美國標榜的分權不過是利益之爭的結果,而並非其宣揚的「人權」「自由」等價值觀。對比我國「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相去甚遠。特別是在疫情中,美國政府為保經濟,犧牲人民的精英利己思想,更是無法同我國「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同日而語。如今,我國作為首先遭受疫情全球大流行衝擊的國家,始終戰鬥在抗疫最前線,並且開始傳播中國經驗,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疫情。這與國際上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和做法,沒有周全地顧及到自身政策產生的外部性問題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習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努力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帶動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作為「90後」共產黨員,我們要做到聽從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堅定信心,共克時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陳健(1989年生黨員)
讀習近平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的三點體會:
1、「90後」逐漸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
由於時代的不同,「90後」擁有更強的個性和更獨立的自我意識,被認為是「叛逆的一代」,常常被質疑。但是隨著「90後」的成長,各行各業開始出現「90後」的身影,尤其是這次抗疫,「90後」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挺身而出,獲得了認可。其實,無論是「80後」「90後」還是「00後」,他們由於時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個性,但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永恆不變的。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不同時代、不同個性的中國人都會站出來,扛起自身的責任。
2、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制度的優越性。
越是危難的時刻,越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實力、一個民族的團結。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國家就展現出強大的經濟實力、醫療條件、應變能力和執行力,我們的民族展現出不畏艱險、捨生忘死、團結一致的精神,尤其是現在疫情全球蔓延後與其它國家的對比,更是感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3、心態的變化
在疫情剛開始的12月—1月初的時候,內心很是擔心和焦慮。疫情不明朗,流言蜚語很多,尤其是愛人預產期到了要去醫院生產,所能做的就是全力做好防疫準備,讓家裡人、身邊的人做好防疫。到了1月中旬,疫情漸漸明朗起來,國家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醫療條件的保障消除了我們的焦慮。當看到北大附屬醫院多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時,內心心潮澎湃;當看到認識的「90後」小夥伴也在名單裡時,內心充滿崇敬,也羨慕他們可以到抗疫的一線。我也開始想要出一份力,去社區當志願者、去口罩工廠做志願者。但後來因為家裡寶寶的出生,並沒有做成志願者。後來,我開始考慮在工作崗位上進行抗疫。將北大新冠相關的科研工作按基地分類,發給了市科委和教育部,做好抗疫科研的宣傳;規劃和做好基地辦疫情期間的工作,例如如何讓四個等待換屆的實驗室正常組織答辯,保障實驗室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通過線上溝通,保障實驗室年報的順利填寫。我逐漸發現,抗疫不一定非要到前線去,遵守國家、社區、單位的統一安排是抗疫,做好本職工作是抗疫,保護好家人和身邊的人也是抗疫,我們的點點滴滴都算是前線抗疫英雄的強大後援。
吳迪(1989年生黨員)
總書記的回信是北大的重要精神財富,是對青年的深切期待和關心愛護。總書記對青年的認可是我們成長和前進的動力。
疫情讓我們體會到祖國母親的溫暖、強大。最近,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努力抗擊疫情,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巨大韌性,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我更加堅定了「四個自信」。
感謝醫務人員和支撐保障人員的職業精神、敬業精神,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個人也有同學一直堅守在武漢的工作崗位上,更有同學在武漢疫情比較嚴重時奔赴前線進行抗疫科研工作。我們要以這些「逆行者」為榜樣,向他們看齊,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人。我們雖然不能在一線抗疫,但也要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積極的貢獻和努力。
這次疫情給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很大變化,需要我們適應改變,善於從現實中學習,為承擔屬於我們的時代責任積累經驗、做好準備。為國家作貢獻、為人民服務,是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既立足當下,為疫情防控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更放眼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光與熱。
鮑錦濤(1989年生黨員)
1、向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表示敬佩並堅定地向他們學習
按照總書記指示,在學校黨委組織領導下,向454名白衣戰士、171名黨員、34名「90後」黨員學習,學習他們在抗擊疫情戰鬥過程中表現出的「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的頑強精神和高貴品質。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1.2萬多人是「90後」,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逆行向前,在艱苦和危險的狀態下工作,不畏艱險、頑強拼搏,與死神零距離鬥爭,對病人充滿愛心,醫療救治精益求精,為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展示了當代青年的擔當和作為。
2、進一步深刻理解青年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為國家發展帶來了重大挑戰,同時也帶來了重要機遇。我國青年一代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也經受著考驗,並得到了充分的歷練和成長。青年強則國家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偉大而壯麗的事業,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奮鬥。2013年以來,總書記先後五次給北大師生回信,每一封回信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思想引領。聽黨話、跟黨走,確立正確的人生航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鬥青春、不負韶華。
3、結合自身工作實踐
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們努力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離不開艱苦奮鬥。「只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社會實踐。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砥礪青春、增長才幹,才能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結合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好「90後」年輕人的衝勁和闖勁,起到年輕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教師和一線科研人員站在一起,做好服務工作。一方面做好基礎服務工作,進一步完善和強化過程化管理;另一方面打好每一次關鍵戰役,爭取最大的勝利,為教師、為學校爭取最大利益。一是在疫情期間,結合基金委化學科學部、醫學科學部、管理科學部徵集的專項項目指南,積極宣傳、組織學校及醫學部和附屬醫院的老師和臨床大夫進行項目申報,積極與基金委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為老師答疑解惑,最終項目申報一共77項,最終獲批9項。二是基金集中受理期項目,在這次基金申報的集中受理期,我們面臨無法線下交流、申請書形式審查的困難,我們將服務工作更多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做到相關的服務工作不耽誤、不打折。在往年經驗基礎上,我們結合預判最新政策趨勢,推出近10份北京大學基金申請系列文件,最大程度便於老師們進行申請書的填報。另外,組織科研部各辦公室老師一起,分學科開展線上傑優青一對一輔導,為老師們的申請書提建議,幫助完善和優化。當前正在進行的形式審查工作,通過線上方式推出細化的形式審查表。近期將組織安排各院系通過分小組、視頻會等形式開展審查相關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因為格式問題造成的初篩。通過工作實踐,貢獻屬於我們的青春力量。
特別記得,主筆人王奔在信中提到,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後」,而是努力後、奮鬥後,能夠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夠為國家作貢獻、為人民服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2020年的春天因一場疫情變得與眾不同,不變的是北大青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勇擔當甘貢獻的情懷與使命。」我們不能辜負總書記的囑託,不管是這次抗疫勝利,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青年一代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
王緯超(1985年生黨員)
「90後」處於青春期狀態的時候,給大家一種特立獨行,甚至有點不靠譜的印象。但是人都是會成長的,「90後」的成長,在這次疫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逐漸成為了祖國的「擔當」,在抗疫戰鬥中起到了先鋒隊的作用,一線作戰的醫生、護士、警察、社區工作人員、外賣小哥、快遞小哥……「90後」佔了絕大多數。但是另一方面,一支軍隊不能只有先鋒,還要有中軍、左路軍、右路軍、後軍,以及糧草供應等,任何崗位都缺一不可。大家在向「90後」學習的同時,更要遵紀守法,堅守在各自崗位,發揮各自的作用,服從國家和學校的安排分配,這場抗疫戰爭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專題連結:學習總書記回信精神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