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就是2020年7月31日,是中國航天值得紀念的一天。我們從無到有,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了
中國北鬥人用2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55顆衛星的研製發射。
其間,中國北鬥人走過了從「埋頭追趕」到「昂首領跑」,從「受制於人」到「自主可控」,從「區域服務」到「全球指路」的艱辛歷程。
隨著北鬥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既是中國傳統天文文化的需要,也能更好地體現該導航系統的價值。
中國從古至今,對天文的研究從來沒有間斷過。
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像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古人還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星宿」,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用來說明太陽、月亮、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而北鬥是中國民間信仰之一,北鬥也叫「北鬥七星」。在北天排列成鬥(或杓)形的七顆亮星這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或作「瑤光」)。
在古書中都有記載,如《甘石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以及古籍《鶡冠子》記載:「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皇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古代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而北鬥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鬥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這些都說明了,古人對星空的嚮往,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向太空邁出了重要一步了。除了今天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我們還有「天問一號」去探測火星,有「嫦娥」「玉兔」「鵲橋」研究月球,有「悟空」進行暗物質粒子探測,還有「鴻雁」做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還有委以重任的「天宮」空間站等等。都是我們進步的體現。
北鬥導航系統是我國的國之重器,這是我國崛起的又一個標誌,值得每一個國人來見證這一聖神時刻,值得每一個國人銘記這一重要時刻。當然整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道路還很漫長和曲折,但我們始終相信道路是曲折的,未來是一定是光明的。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夢想,在茫茫宇宙。致敬航天人,加油,我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