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讀的是「地球末日三部曲」。作者是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克拉克是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世界上最著名的硬科幻作家。硬科幻的定義呢就是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根據已知的科學知識或者科學理論推演得到的。
科幻作家不總是給我們帶來好消息的,在這個系列裡,我們來看看亞瑟·克拉克是怎麼在想像裡,讓我們人類遭遇滅頂之災的。「地球末日三部曲」是三個獨立的故事,但是說的都是一件事,在未來,人類要完蛋了。面對末日,人類做了各種努力,有的拯救了地球,有的沒成功。
先給你說說為什麼要讀這套書——「地球末日三部曲」。
第一個理由來自作者。克拉克的身份,是世界聞名的硬科幻小說家。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簡直就是一個先知。如果要評一個科幻小說家預測未來生活的準確程度,克拉克絕對是第一名。他在20世紀50-70代,可以說完整地預言出了我們今天每個人在科技環境下的生活方式,他預言了電子郵件、預言了搜尋引擎、預言出了筆記本電腦,預言了人類會帶著筆記本電腦移動辦公。他還完整地描寫出了人類飛向外太空的細節和執行流程。所以說,如果克拉克的想像力是風箏,那不管這個風箏飛得多遠,它都是被科學這根繩子牢牢拽著的。這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想像。那這樣的想像中的人類末日,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聽一聽。
第二個理由,我們知道,一般人能想到的地球末日也就是那麼幾種,什麼核戰爭啊、外星人入侵啊等等。但克拉克一共設定了三個層級的末日,它把人類可能面對的末日排列成了三個層次,這三種災難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分別是:人類和自己的矛盾,人類和環境的矛盾,人類和未知的矛盾。我也會用這個順序給你解讀這三部作品。在第一部,也就是我們這裡要說的《地光》這本書裡,講的是人類內部的矛盾,這個矛盾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但在第二部,《遙遠地球之歌》裡,講的是環境的突變,這種毀滅就可怕多了。但是人類很厲害,給予了完美的應對。而在第三部《最後一個地球人》裡,人類要面對來自未知的虛空的災難,是一種未知的力量要毀滅你,人類根本無從反抗。
這三部小說,也是三個人類面對威脅掙扎反抗的故事。讀完這三個故事之後,我們能感到人類的頑強,同時更能體會到宇宙的深邃。下邊,我們就進入三部曲的第一部《地光》。
《地光》這部小說主要說的是22世紀人類之間的一場星際內戰。簡單說就是,兩夥人類,為了搶東西,最後打起來了。本文會帶著兩個問題,來給你解讀這部小說:第一個問題:如果22世紀的人類之間為搶奪什麼東西而爆發了戰爭,最可能是搶什麼東西呢?小說裡給了一個答案,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有道理;第二個問題:如果22世紀的人類之間打了一場星際戰爭,那麼這場戰爭會是個啥樣子呢?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個問題:22世紀的人類搶什麼?
在電影《天下無賊》裡,葛優有一句名言,叫21世紀最缺什麼?人才。那22世紀人類最缺什麼?克拉克在小說裡給的回答:金屬。
我們先來看一下小說的背景。在22世紀,人類變成了一個橫跨太陽系的星際文明,在八大行星上都有殖民地。當時的人類,分成兩個陣營。一個叫地月聯盟,地球和月亮是一夥的。另外一個叫行星聯盟,就是除了地球和月亮之外的所有其他行星組成了一個聯盟,包括水星、金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它們一起,是一個聯盟。
照理說,這倆聯盟有自己地盤啊,而應該沒有矛盾啊。不,一種資源讓他們打起來了,他們為了搶金屬礦藏,動手了。行星聯盟那邊雖然佔的地盤很大,那麼多行星,但他們發現,他們佔的那些行星上,幾乎沒有什麼金屬礦產。反而是地球和月亮上的金屬礦產非常豐富。尤其是在月球的表面下,人類發現了厚度有100公裡的金屬礦層,各種金屬礦產全有。行星聯盟因為缺少金屬,遇到各種問題,像經濟停滯啊,還有工業發展緩慢啊。本來想通過貿易買金屬,最後兩邊也沒談成,最後兩邊打起來了,爆發了戰爭。這就是克拉克想像的22世紀的世界格局。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克拉克的這個設定合理嗎?首先,亮個觀點:非常合理。就算用我們今天人的視角來看,22世紀如果一定要搶資源的話,還真的可能是金屬。
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人類的搶奪史。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裡,為了搶資源,發動過很多戰爭,包括搶吃的、搶人頭兒、搶領土、搶財富、搶能源。後來,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人類越來越發現,其實前面幾樣根本不用搶來搶去,大家搶最後一個東西,也就是搶能源,就是最高效的。因為人類的科學發達了,只要有了能源,吃的、人口、財富,就都好解決了。所以到了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以搶東西為目的的戰爭,基本就只剩下搶能源了。
而現在科學家預計,21世紀,人類就很有希望徹底解決能源問題。解決的方案就是可控核聚變的技術,只要這個技術突破了,那大海裡、月球上,核燃料有的是。那我們是不是出現一個問題?到了22世紀,我們人類是不是就什麼都不用搶了呢?
不是。在現有的認知框架裡,人類接下來搶的東西,應該會是珍稀的元素,也就是金屬。金屬對人類發展非常重要,同時又是一種嚴重限量供應的資源,給我們限供的不是哪個國家,而是宇宙。這就涉及到宇宙生產元素的機制了。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在元素周期表上序號越靠後的元素,就越稀有,因為宇宙把它造出來越難。
我們這個宇宙剛出現的時候,是非常單調無聊的,只有氫元素和氦元素。但我們知道,現在地球上,一共有近百種元素。這些都是宇宙在後來一點點造出來的。而造這些元素的,就是恆星,恆星都是宇宙的鍊金爐。恆星鍊金爐生產的產品有三種,我們可以分別管它們叫便宜貨、高級貨和尖兒貨。太陽平時生產的全是便宜貨,太陽的所有工作就是把兩個原子序數是1的氫原子,合在一起,讓它們變成一個原子序數是2的氦。平時的太陽就只有這點本事,它生產的氦就是典型的便宜貨。
但在太陽生命的最後階段,它會變成一顆紅巨星,就相當於太陽爆炸了,這時候太陽才能生產一些高級貨。這個時候太陽肚子裡的溫度更高,壓力更大,就能合成一些原子量更高的元素,比如說,能把6個氫原子和中子合體成一個原子核,變成原子序數是6的碳原子,或者把8個氫原子和中子合體,變成氧原子。但是紅巨星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它最多只能生產原子序數到26,也就是鐵元素,之後的元素都生產不了了。只有質量大於太陽的1.44倍的恆星,才有資格發生二次爆炸,像一個二踢腳一樣又炸一次,這個過程叫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提供的溫度和壓力,才能生產原子序數是26以上的金屬,這時候,原子序數在26以上的尖兒貨出現了。
所以,這個宇宙所有元素的大規律就是,原子序數,越往後,就越難生產出來。要合成像金銀這樣的元素,需要報廢掉一個質量是8個太陽的恆星。宇宙就在用這麼高昂的代價製造金屬元素,它們都是恆星的舍利子,是這個宇宙最稀缺的東西。好,這是金屬的一個特點,稀缺。而另一方面,在未來,排位靠後的元素應該會越來越有用。為什麼這麼說,這是我們在人類社會發展裡看到的一個可能的規律。我們看,原始人最開始和水、火、土、石頭、野獸這些東西打交道,那組成這些東西的元素就很簡單,無非就是,碳氫氧氮磷,還有矽,我們看這些元素的原子序數基本都是30以下。這些元素也是人類和所有低級生命公用的元素。
但後來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會製造工具了,我們就能利用像鐵、銅、鋁這些元素了,這些元素的原子序數就是20-60之間。我們就能造汽車,造飛機,沒有金屬元素是不可能做到的。那只有人類在掌握了更高級的知識之後,我們才能用得上後面的元素,比如說造原子彈的鈾元素和鈽元素,原子序數分別是92和94,你看這就是人類又升級了。而到了21世紀,整個工業體系仰仗的元素就更多了。
你可以試一下,你把元素周期表打開,隨便選一個原子序數100以上的任何一個金字邊兒的,你可能讀都不會讀的元素,你百度一下,你都會發現,它一定在人類工業上佔一席之地,甚至可能支撐一個行業。同時,它的價格一定不會太便宜。那這時候,我們回看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在元素周期表裡往上爬格子的過程。一個文明能利用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裡越靠後,就說明這個文明的層級越高。如果這個規律存在的話,我們人類在科技進步的過程裡,對原子序數靠後的金屬的需求量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用八個字來總結貴金屬,就是:宇宙限供,人類有用。對於我們這個段落提出的問題,答案就是:22世紀,如果人類要因為搶東西而發生戰爭的話,那大概率上會是搶珍貴的金屬。小說裡的設定,是非常符合我們現在的科學認知的。
可能原來你看到金字邊加一個字,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東西和我沒啥關係,但現在不一樣了,你知道它是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元素,在未來還可能是對人類非常重要的元素。
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段落。標題是,22世紀的人類戰爭,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說未來戰爭什麼樣之前,我們還是先來說小說的情節。剛才我們說到人類未來分成了兩夥,準備為了搶金屬而打仗。但是這本小說的主要情節,還不是描寫這場大戰,而主要是一個潛伏和反潛伏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地月聯盟這邊的情報人員,他奉命假裝成一個工程師,到月球基地上去找一個叛徒,整個小說的主要情節就是在月球基地上發生的一個偵探小說,有很多人物和細節,我就不詳細展開了。最後呢,叛徒算是找到了吧。但就在叛徒快找到的時候,兩個聯盟之間的一場大決戰也打完了。等於這個情報工作沒起到什麼太關鍵的作用。
在小說的最後,描寫了兩個聯盟之間的一場大決戰,也是小說最高潮的地方。下邊我們重點來說說這場戰鬥的細節。戰鬥發生的地點,月球表面。地月聯盟在月球表面造了一個超級大炮臺。為什麼要建在這兒呢,因為這個炮臺底下,有一個整整100公裡深的金屬礦床,這是全太陽系最富的金屬礦。所以行星聯盟必須把這打下來,而地月聯盟,必須守住。
我們來看進攻方,是行星聯盟的三艘超級戰艦,就是渾身都是炮的那種。防守方呢,是一個超級炮臺。戰鬥一開始,兩邊先用各種武器互射了一下,但不管是飛船還是要塞,都裝了各種防護設備,所以這些常規武器,打來打去像撓痒痒一樣,基本沒啥用。最後,地月聯盟這邊把終極大招放出來了,是一種超級大炮,是整本小說最厲害的武器,小說的名字《地光》也是從這來的。這個超級大炮剛發射出來的時候呢,所有人都以為是一根從地面射出來的光柱呢,就像一個射向宇宙的探照燈似的。但這道光柱剛一碰到行星聯盟的飛船,馬上就把飛船的半個身子打掉了。原來,這個所謂的光柱是從地面發射出來一道液態金屬棍,就是熔融態的高溫的金屬液體。它的攻擊方法,就是物理攻擊,有點像一根金箍棒,地月聯盟就用這根幾百米粗的大金屬棒子在太空裡掃來掃去,很快就把行星聯盟的戰艦給打敗了。
那最後的結局就是,地月聯盟贏了。這場仗打敗之後,行星聯盟那邊也就服了,兩邊在火星的衛星上,籤了一個火衛一條約,等於說,最後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這次宇宙矛盾,太陽系又重回了和平。這就是整個小說的大概情節。
我們再來看,我們第二段落的標題:22世紀的人類戰爭什麼樣?你可能會說,小說裡不都描寫了嗎?在這裡我們必須指出來。在我們今天看來,未來戰爭肯定不會是像克拉克筆下這麼打的。甚至,我們可以說這場戰鬥方式,幾乎是人類未來的戰爭的反例。
你可能會說,你憑什麼質疑大師?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本書是1955年寫的。這裡要說一句,在所有能找到的這本書的中文版本裡,出版商們都特意淡化了寫作時間,都只說2013年出版的,這個做法理由也好理解,因為讀者聽說這是1955年的科幻小說,可能就不買了嘛。但如果不知道寫作時間,對讀者和克拉克都不太公平。因為這不是克拉克的局限性,而是那個年代的局限性。通過下面我們對原作的重新審視,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這幾十年普通人的認知發生了多大的升級。
下邊我們就說說,為什麼人類未來的戰爭應該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小說裡寫的這場戰爭過程,可以總結成下面三個概念:第一,由上而下的擴張;第二,佔位性勝利;第三,關鍵性武器。
下面我們一個個說。首先,我們要說,這部小說的原始設定,就不是很合理,至少是有很強的時代烙印。小說裡說,發動戰爭的行星聯盟,它的領地包括金星、木星、土星、海王星等一堆行星,因為這些行星上的工廠沒有金屬用了,然後發動戰爭來搶金屬。聽到這,你會不會感覺這個設定有點不合理,怎麼會有一個國家,都已經在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建立了基地,然後回頭發現,這個地方沒有金屬,然後被迫要打仗去搶金屬,為了維持這麼大的領土呢?
如果你也有這個疑問,說明你的思維模式是比較21世紀的。小說裡的整個描述的,是先從頂端設定一個目標,再考慮落實的擴展。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由上而下的擴張。但為什麼克拉克設定出這麼一個框架呢?這可能是時代的問題,當時的人還真可能是這麼思考問題的。我們看,小說是1955年寫的,往前推10年,人類剛打完二戰,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不都是剛才這種由上而下的思維模式嗎?德國是要統治全世界,日本是建設什麼大東亞共榮圈,都是先把自己撐得很大,然後回頭靠戰爭和搶資源來支撐啊。這不和小說裡的設定一模一樣嗎?
這是往前看。而從1955年往後看10年,世界上也不缺這麼思考問題的國家,當時蘇聯代表的陣營,還是這麼一個從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啊。而且1955年的時候,這種思維模式還是有相當的市場的,如果我們是生活在當時的人,真是看不太清哪邊是正確的。克拉克寫《地光》的時候,他才30多歲,他也比較喜歡理想先行的東西。所以在他的潛意識裡,他也不知不覺地,設定了這麼一個由上而下做事的行星聯盟。
但是,如果用今天的視角去看太陽系殖民這件事,不會是這麼一個先把步子邁出去,回頭來填坑的過程的,一定會更漸進、更靈活。比如說,在一個行星發現我們必需的礦產了,今天人類的做法是,就讓市場上的資本和人才自然地流入這個行星唄,等到礦採完了,那資本和人才就離開這裡唄。幹嘛非得為了死撐這麼一個國家而打仗呢?我們看現在伊隆·馬斯克殖民火星的計劃,也是因為火星旅行有了商業價值,推動他的力量完全是商業行為。
這是克拉克小說裡,和現在不符的第一點。從今天人們的思維模式出發,人類應該不會再用這種由上而下的擴張來佔領宇宙。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克拉克描寫的這場戰爭就沒有必然存在的基礎。
第二點,佔位性勝利將退出歷史舞臺。我們先來解釋什麼是「佔位性勝利」。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佔位性病變,一般指的都是腫瘤或者增生。我們借用這個詞,來總結人類的戰爭史,在20世紀以前,人類幾乎所有戰爭都是佔位性勝利。就是我從物理的概念上,比如說,我把你的首都給佔住了,或者把你一個要塞給佔了,對不起,那我贏了,你敗了。
為什麼佔位性勝利這麼重要?兩個原因。一直以來,人類還是一個非常重資產的社會架構,當時人類的財富、政府機構、人才,基本都集中在首都。比如劉邦把鹹陽打下來了,那秦朝就完蛋了,或者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把君士坦丁堡打下來了,東羅馬帝國就完蛋了。因為首都一丟,可能整個帝國的主要財富和資產就都易主了。第二個原因是,人類幾千年打的都是二維化戰爭,說白了,就是沒有飛機的戰爭,大家都是在地圖上推來推去。二維化戰爭,地形是個很大的問題,碰到一座山,一個懸崖,那就真是過不去。這就讓要塞變得非常重要,經常是一個要塞守住了,就能守住一個國家,要塞一丟,就丟一個國家。像山海關一丟,中原就要丟。潼關一丟,關中就要丟,這樣的例子很多。
因為這兩個原因,導致人類的戰爭一直到二戰後期,佔位性勝利還是絕對的主流。那我們再回頭看看克拉克描寫的故事,還是帶著濃濃的時代氣息。最後一場大戰,完全就是一個佔位性勝負的大戰。而且使用的還是人類世界軍事史上非常經典的一個概念,叫做「戰艦對要塞」,戰艦對要塞,是一個典型的二維戰爭的產物,人類歷史上打過很多戰艦對要塞的戰爭。一般來說,戰艦是打不過要塞的,小說的情節也把這個結局給我們重演了一遍。
這是小說的設定,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認知層次來看,22世紀的戰爭會是一次佔位性勝負嗎?應該不是。首先,人類現在不是重資產的社會了,你現在把舊金山給打下來了,蘋果和google就屬於你了嗎?不會的,現在人類的資產是線上的、輕資產的和分布式的。佔領具體的城市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第二點是,人類基本告別二維化戰爭了,飛機、飛彈、空降都是三維打擊。何況小說裡說的戰鬥是在宇宙裡,宇宙是一個完全的三維空間,那怎麼會有人固守關口呢?你地月聯盟死守一個堡壘,好吧,借用一句電影臺詞,我有九種辦法弄死你,反正肯定不是正面攻擊你的堡壘。
所以,集中優勢兵力猛攻敵人的要塞,取得佔位性勝利,這也是一種比較過時的戰爭手段。這是克拉克時代局限性的第二點。
我們來看第三點,關鍵性武器。再來看一下這個結局。小說描寫的最後一場大戰,其實全程幾乎就是地月聯盟的這個金屬大炮的表演,對方一點手也沒還上。這裡透露出一個典型的思維模式,關鍵性武器。小說是一個典型的超級武器決定論。我們看,1955年的世界不是也有一種超級武器嗎,原子彈。1955年,當時全世界有三個國家有核武器,美國、蘇聯、英國。所以在克拉克的想像裡,也給22世紀的地月聯盟設定了一種一戰定乾坤的超級武器,決定了整個太陽系的格局。
這個設定和我們今天的認知也不相符。看看現在的世界,哪個國家還靠超級武器稱霸全球呢?現在人類的武器,越來越傾向於用來維持一個相互的平衡就可以了,因為財富根本不是靠搶出來的。而現在這個時代,最能創造財富的是一個健康的,能持續產生財富的關係網。舉個例子,深圳的產業鏈配套網絡,它是一個有生命的體系。而一個國家強盛或者衰弱,再也不是由一種什麼炮,一場什麼戰役決定的了,國家的博弈均攤在各種各樣的空間和參數裡。所以說,小說裡描寫的,兩個陣營找個地方,打一次會戰,然後一翻一瞪眼,決定勝負,這種情況應該不會存在了。
22世紀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會變得更隱蔽,更常態,更虛擬化。國家之間的較勁已經打薄和均攤到一切交易和一切接觸的過程裡了,經濟、金融、債務、生產,每一個過程都在決定這兩個國家的強和弱。
所以說,總結一下,克拉克描寫的戰爭恰恰是22世紀戰爭最不會出現的樣子,不會是因為自上而下的擴張,引發一個佔位性戰爭,最後憑藉關鍵性武器決定勝負。雖然克拉克是一位科幻大師,但我們還是得說,對不起,克拉克你預測的未來不一定對。
那想明白這些,對我們的生活還是很有用的。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還是在用小說裡的情節這種思維方式。我們今天還經常能聽到身邊或者網絡上,自上而下地認為,我們要成為什麼什麼,我們要佔領哪裡哪裡,還有人說:誰誰誰那麼囂張,看我們的軍隊,推過去,把它首都佔領了。或者看我們用什麼什麼武器,直接把它炸成一片焦土。那在你看完《地光》這本小說之後,你就要告訴他,哎哥們,過時了啊,你這是1955年的思維模式啊。
到這,《地光》這本書就給你說完了。回顧一下:第一,22世紀什麼最貴?小說給出的答案,是金屬。這個預測很有可能是準確的;第二,22世紀的人類內戰怎麼打?小說給出的答案恐怕有偏差。22世紀的戰爭,應該更虛擬化、更隱蔽、更常態化,戰爭甚至有可能消失了,國家之間的強弱轉換,打薄到日常的交往裡了。
這就是我們對「地球末日三部曲」第一本《地光》的解讀。讀完之後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後半段怎麼好像都是在給大師找茬呢?這個不是我們的目的。本文最希望達成的目的反而是提醒我們自己。
提醒我們每個現代人,今天的一些看法,在未來有可能是多麼的局限。因為就算克拉克這樣的大師,世界公認的先知,他都被牢牢地鎖在一個年代的認知牆壁裡。那我們的這些普通人對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更可能被鎖在一個21世紀的思維的牢籠裡呢?這就是重讀經典的作用,它讓我們更看得清我們是怎麼一步步從過去進步來的,同時又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敬畏。
撰稿: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