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愛情沒有固定的形式,因此成為永恆的主題。也正因為它多樣,我們能做的,不是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愛情模式,而是通過觀察別人的愛情來找尋適合自己的愛情。
愛情是什麼樣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從《簡愛》中了解愛情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不知道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愛情不應該是什麼樣子。
愛情不是單方實現目的的手段,更不應該成為自私的華麗外衣。
簡愛在逃離未婚夫羅切斯特後,無意間遇到親表哥聖約翰。聖約翰是一個極其維護自己的信仰的人,他聽從主的聖意,熱衷於離開穩定的生活而去去印度半島傳教。前往印度半島之前,他已經物色好表妹簡愛來當他的助手。
但是一位牧師帶著一位不滿二十的姑娘在異國他鄉,很難不會引起他人的質疑,而又不方便地給他人解釋。於是,聖約翰向簡愛提出來結婚。
他們二人在另外兩個姊妹很是看好這一對兒,就在今天看來,這兩個都很有才華且有修養的人,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然而,簡愛並沒有接受表哥的求婚。
聖約翰希望簡愛以牧師妻子的身份,能幫助他更好實現自己偉大的目標——到印度半島傳教。簡愛拒絕時明確地對表哥說到:「我瞧不起你的愛情觀。」
簡愛知道了婚姻只是聖約翰更好實現自己傳教目的的一種手段。即使去了那裡,就像簡愛說的:「同意聖約翰就等於毀了自己人生的一半,去了印度群島,就等於自尋夭折。」
簡愛也曾想像過,在印度半島以後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聖約翰和簡愛不會有愛情的,更何況聖約翰心裡是有喜歡的一位小姐了。至於和自己結婚只是掩飾的一種手段。
愛情的作用不應該是讓人對生活絕望,而是令人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當初,簡愛離開羅切斯特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結婚當天被告知羅切斯特的第一任妻子被僕人看管在自己住過的房子裡。婚禮未能如願舉行,羅切斯特這才講起自己的與第一任妻子伯莎的事情。
在親戚們的慫恿、情敵的刺激與伯莎的引誘下,年輕的羅切斯特先生和伯莎結婚。但是在婚後,伯莎就日益顯現出令丈夫難以忍受的兩個極端——侏儒式的智力與巨人式的怪癖。結婚多年後,這些恣意妄為已然成為神經病。面對這樣的妻子,又無法通過合法的手續與瘋掉了的妻子解除婚姻,僅26歲的羅切斯特已經對生活感到了絕望。(他遇到簡愛時是40多歲)
羅切斯特的第一次婚姻很是失敗,因為他看錯了人。
我們無法說出愛情究竟是什麼樣的,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愛情不是什麼樣的,愛情不應是一方面的自私,它所起的作用更不應該是消極的。排除這些否定的,才是適合自己的愛情。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