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2021-01-10 瑪卡巴卡甜

在我國的很多地區都有各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曲藝,例如五音戲、越劇等。每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都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

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和蒲松齡本人所處的環境有關。蒲松齡是明末清初的任務,當時明清俗曲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恰巧蒲松齡本人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家是豪門貴族,畢家一直也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為蒲松齡編寫離去故事創作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區之一。蒲松齡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家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給蒲松齡編寫俚曲故事準備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蒲松齡集一生之閱歷,匯明清俗曲之精華,取諸宮調、南北曲的曲牌聯套成曲,於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

2.與蒲松齡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蒲松齡一生坎坷,雖然家中並不是名門望族,但是這並沒有成為影響他本人讀書的理由,他們家出現過很多獲得科舉功名的人。蒲氏雖非名門望族,但多讀書,獲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齡的父親名蒲槃,幼習舉子業,鄉裡稱博學洽聞,科舉不利,棄儒經商,饒有贏餘,「稱素封」,經過明清的戰亂之後,加上蒲家子女較多,漸漸入不敷出,家道中落。但是蒲松齡本人並沒有放棄科舉考試,而後因為多次未能中榜,蒲松齡選擇隱居山林,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可能也正是因為他自身的經歷才成就了《聊齋志異》和聊齋俚曲。

那麼聊齋俚曲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語言

聊齋俚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大多數以白話文為主,因此成為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之一。其中還結合了山東本地大量的方言,如淄川方言、俚語、民間成語、歇後語、典故新用的語言等。語言風格也以詼諧幽默為主,因此成為了民當地民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曲藝。

2.聲腔體系

聊齋俚曲的聲腔體系以具有「全國一致性」的明清俗曲為主體,結合具有山東淄川一帶特點的民歌,以及具有方言字音特點的民歌唱法,構成了俚曲的基本腔系,另外還吸收了南北曲、崑曲、梆子、弋陽高腔以及江南小曲、船歌、陝西西調、東北的滿調等為輔助的多種有代表性的聲腔,構成了它的多元化且具有綜合性的聲腔體系。這個聲腔體系既古老傳統又新鮮時興;既有全國一致性又有地方特殊性;既單一簡易又多元豐滿;既可單曲疊唱又可聯套成章;可歌可吟可怒可贊。因此為全國各地人民所喜愛。

3.內容形式

聊齋俚曲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百姓日常生活有關,而且大多數都是人們所關心的生活熱點,所以大多數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愛這類內容即使是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愛情故事、傳奇軼聞等,也大都是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的用於演唱的曲牌是風靡當時社會的時調俗曲。本來這種形式活潑的有說有唱就足以吸引人了。這些時調俗曲又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俚曲一改過去用南北曲作劇的傳統而以時調俗曲入戲,使人們感到既熟悉又新鮮,為人們喜聞樂見,成了廣泛傳唱於街衢裡巷的傳世之作。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俚曲的比較淺薄的理解,如有不正之處,煩請指出。當然不管我所描述的俚曲是什麼樣子,圖片上的俚曲有多麼吸引人,都不如自己聽一曲俚曲來得更直觀,相信聽過俚曲之後,大家會有更加深刻地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上我們國家的傳統遺產,並積極地為宣傳他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而病和尚入室,是蒲松齡四十歲時對自己出生情境的描繪。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
    王平教授致開幕辭,他表示,在蒲松齡先生誕辰380周年之際,舉辦的此次高端論壇,對於促進「聊齋學」學術繁榮具有積極明顯的作用。蒲松齡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小說創作不僅繼承發展了以往文言小說的藝術經驗,而且還借鑑了白話小說的豐碩成果,藝術上更為成熟。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有意思的是,這些白富美們總是青睞那些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甚至女追男也在   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聊齋志異》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蒲松齡用文言寫的一部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於敗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十九歲參加科舉,在縣、府、道連得三個第一,此後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始為歲貢生。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蒲松齡很少出遠門,與妻子感情深厚,為何他卻說自己有外遇呢
    《聊齋志異》是明末清初,一本短篇神怪小說集,其作者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近些年,各種關於《聊齋志異》的影視作品也被搬上大銀幕,收穫無數好評。  比如寧採臣、聶小倩,這二個角色便出自《聊齋志異》中《聶小倩》這一段章節。
  • 「聊齋」核心是《畫壁》 「魔法學院」談情說愛
    發布會上陳嘉上首次揭秘 「畫壁」、「畫皮」與「聊齋」的關係,《畫壁》是將古人對愛情的看法與現代人的情感聯繫起來,並笑稱蒲松齡300年前早就寫好了《魂斷藍橋》橋段;而閆妮作為仙境的統治者,笑稱「畫壁萬花林」就像女子學院版本的《哈利波特》,自己就是鄧布利多校長。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趙某覺得自己的身體和肉架上的肉合二為一,那二人之後就撒手走了。過了不久,屠夫開始拿刀割肉剔骨,每割一次,趙某就覺得是割在自己身上,那種痛徹骨髓般的疼痛讓他苦不堪言。後來,趙某鄰居家的老人過來買肉,他和屠夫不住地討價還價,添肥搭痩,零零碎碎的割,趙某感同身般的疼痛,幾欲讓他昏厥。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多起神秘失蹤案件,讓新上任的廣州巡撫大人一籌莫展。《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孫某,瀋陽人,一次和朋友相約爬山,在山頂聚會。站在山頂往下眺望,發現一隻老虎嘴裡銜著東西走來,到了一棵樹下,用爪子在地上挖個坑,將嘴裡銜著的東西放進去埋好,而後離開。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
  • 《聊齋》裡甚為荒唐的事,初讀感覺很搞笑,再讀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這就是《聊齋》的來歷,就像前文所說的,其中不僅有美好的愛情,更多的則是蒲松齡對於世間黑暗一面的厭惡,今天一起來看一下《聊齋》中最荒唐的事,初讀的時候笑掉牙,再讀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辛辣手筆。
  • 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一天夜裡,兩個丫環侍奉宋琬的母親睡下床後,忽然聽到外面院子裡有類似「撲撲」噴水的聲音,她們馬上靠近窗邊看個究竟,這時只見院落中有個長著掃帚一樣白長頭髮的,挽著髮髻的駝背矮老婆子,正在院子裡繞著圈走,一邊走一邊噴水,而且怎麼也噴不完。丫環連忙把宋母叫起來,三人都趴在門窗邊看。忽然,那老駝背矮老婆子就竄到窗前,朝著三人噴了水,三個人接著便倒地不起。
  • 蒲松齡趣事:弄假成真
    蒲松齡先生,少不得志,屢試不中,教過私塾,一生窮困潦倒。 晚年在家門口開爿小茶館,勉強維持一家人生計。他得閒就寫《聊齋志異》,兒子兒媳婦不理解他,都說:老爹您點燈熬油的不說,要是累壞身體還得我們負擔,寫那東西有啥用?能當吃喝?乾脆別寫了。
  •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夫的陰謀?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很有爭議。這篇故事想必大傢伙兒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屍變》的故事。這是一篇比較驚悚的小說,如果配上現在的音響效果和電腦特效的話,這篇短篇小說在視覺和聽覺體驗上來說,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驚悚大片。看得出這篇故事蒲松齡老先生是用了全心投入才寫出了這樣的故事,實在難得啊!不過在這篇驚悚故事的情節裡,越來越多的讀者發現了一個問題:這真的就是一場屍變?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講的這個故事來自柳泉先生的《聊齋志異》之「四十千」。對於故事裡的一個情節有點疑惑,這孩子雖然在夢中告訴管家欠他40千錢,但如果管家後來不提醒,孩子是不是就忘記了?也就不會再離開?他長大後必定要回報管家,管家此舉等於兩不相欠,按小說所言,這管家以後哪裡還會有後代呢?
  • 論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故事,我只服《聊齋志異》中的這一篇!
    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部由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經典——《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