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很多地區都有各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曲藝,例如五音戲、越劇等。每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都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
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和蒲松齡本人所處的環境有關。蒲松齡是明末清初的任務,當時明清俗曲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恰巧蒲松齡本人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家是豪門貴族,畢家一直也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為蒲松齡編寫離去故事創作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區之一。蒲松齡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家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給蒲松齡編寫俚曲故事準備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蒲松齡集一生之閱歷,匯明清俗曲之精華,取諸宮調、南北曲的曲牌聯套成曲,於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
2.與蒲松齡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蒲松齡一生坎坷,雖然家中並不是名門望族,但是這並沒有成為影響他本人讀書的理由,他們家出現過很多獲得科舉功名的人。蒲氏雖非名門望族,但多讀書,獲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齡的父親名蒲槃,幼習舉子業,鄉裡稱博學洽聞,科舉不利,棄儒經商,饒有贏餘,「稱素封」,經過明清的戰亂之後,加上蒲家子女較多,漸漸入不敷出,家道中落。但是蒲松齡本人並沒有放棄科舉考試,而後因為多次未能中榜,蒲松齡選擇隱居山林,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可能也正是因為他自身的經歷才成就了《聊齋志異》和聊齋俚曲。
那麼聊齋俚曲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語言
聊齋俚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大多數以白話文為主,因此成為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之一。其中還結合了山東本地大量的方言,如淄川方言、俚語、民間成語、歇後語、典故新用的語言等。語言風格也以詼諧幽默為主,因此成為了民當地民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曲藝。
2.聲腔體系
聊齋俚曲的聲腔體系以具有「全國一致性」的明清俗曲為主體,結合具有山東淄川一帶特點的民歌,以及具有方言字音特點的民歌唱法,構成了俚曲的基本腔系,另外還吸收了南北曲、崑曲、梆子、弋陽高腔以及江南小曲、船歌、陝西西調、東北的滿調等為輔助的多種有代表性的聲腔,構成了它的多元化且具有綜合性的聲腔體系。這個聲腔體系既古老傳統又新鮮時興;既有全國一致性又有地方特殊性;既單一簡易又多元豐滿;既可單曲疊唱又可聯套成章;可歌可吟可怒可贊。因此為全國各地人民所喜愛。
3.內容形式
聊齋俚曲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與百姓日常生活有關,而且大多數都是人們所關心的生活熱點,所以大多數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愛這類內容即使是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愛情故事、傳奇軼聞等,也大都是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的用於演唱的曲牌是風靡當時社會的時調俗曲。本來這種形式活潑的有說有唱就足以吸引人了。這些時調俗曲又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俚曲一改過去用南北曲作劇的傳統而以時調俗曲入戲,使人們感到既熟悉又新鮮,為人們喜聞樂見,成了廣泛傳唱於街衢裡巷的傳世之作。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俚曲的比較淺薄的理解,如有不正之處,煩請指出。當然不管我所描述的俚曲是什麼樣子,圖片上的俚曲有多麼吸引人,都不如自己聽一曲俚曲來得更直觀,相信聽過俚曲之後,大家會有更加深刻地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上我們國家的傳統遺產,並積極地為宣傳他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