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2021-01-10 騰訊網

古代帝王出生時都伴有異象的發生,有些事確實發生了,但大多數是牽強附會之作。

無獨有偶,古代文人也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層神奇色彩,大詩人李白出生時,正值晚上,他的母親夢見長庚入懷,於是父親便為他取名「白」,字「太白」。因為,古時候又把金星稱作太白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為長庚。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話說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齊地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槃做了個奇怪的夢,看到一個身披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貼著塊銅錢大的膏藥。蒲槃從夢中驚醒,聽到嬰兒的哭聲。原來,他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驚訝地看到,新生兒胸前有塊銅錢大的青痣,跟他夢中所見病和尚胸前的膏藥大小、位置完全符合。

長庚入懷伴隨李白出生,總帶有一些朦朧的詩意,從李白給自己的女兒起名月光奴以及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與月亮有關的詩詞來看,李白對於月亮、夜色、甚至對於長庚與啟明是情有獨鐘的!

如果長庚入懷是李白為自己出生所做的附會,而如此的附會無疑是充滿了浪漫、詩意的情懷。

而病和尚入室,是蒲松齡四十歲時對自己出生情境的描繪。

蒲松齡是如何解釋「父親夢病和尚入室而生」的呢?

他說:我如此不得志,如此困苦,很可能因為前世是苦行僧。

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裡杜撰的宿命故事。

的確,蒲松齡一生充滿坎坷!19歲應童子試,雖有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了個博士弟子員,但只是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一生為生活所迫,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縱觀蒲松齡的一生所受之苦,可以說是三苦並存:

生活之貧苦;

科舉失利之痛苦;

創作《聊齋志異》之艱苦。

是先有病和尚入夢而致使蒲松齡一生三苦並存,還是人過中年仍被三苦所困擾繼而對人生一世發出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嘆息?!

我們已無從得知!更不好妄下結論!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仔細閱讀原著,你會發現《聊齋》的世界既是作者蒲松齡的內心世界,又是人性的世界,也是充滿宿命的世界。那些「狐狸精」小姐姐們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託手。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聊齋志異》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蒲松齡用文言寫的一部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於敗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十九歲參加科舉,在縣、府、道連得三個第一,此後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始為歲貢生。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蒲松齡很少出遠門,與妻子感情深厚,為何他卻說自己有外遇呢
    《聊齋志異》是明末清初,一本短篇神怪小說集,其作者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近些年,各種關於《聊齋志異》的影視作品也被搬上大銀幕,收穫無數好評。  比如寧採臣、聶小倩,這二個角色便出自《聊齋志異》中《聶小倩》這一段章節。
  • 蒲松齡趣事:弄假成真
    蒲松齡先生,少不得志,屢試不中,教過私塾,一生窮困潦倒。 晚年在家門口開爿小茶館,勉強維持一家人生計。他得閒就寫《聊齋志異》,兒子兒媳婦不理解他,都說:老爹您點燈熬油的不說,要是累壞身體還得我們負擔,寫那東西有啥用?能當吃喝?乾脆別寫了。
  • 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聊齋志異》之《噴水》一直到清晨,大家起床後才發倒在地上的三人。但宋母和一個丫環已經死了,另一個丫環身體尚有餘溫,救醒之後一問才知昨夜發生的事情。宋琬因為母親被害死,十分悲憤,細問了丫環那噴水老婆子消失的地方。
  • 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
    目前,「聊齋學」研究成果令人矚目,但仍有深入研究探索的廣闊空間,希望藉助「聊齋學」論壇今後不斷地舉辦,有更多的學者參與研究,有更多的學術成果出現,使「聊齋學」研究更加繁榮。張帥在歡迎辭中強調,《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古代打鐵、磨豆腐、撐船被稱為人生三苦,而蒲松齡一生三苦是什麼
    看官接著且看蒲松齡的人生三苦我們都知道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一生都付出給個聊齋志異,而這部作品流傳後世,如今人人皆知,可謂是與我國的四大名著一樣的經典,看官且看這蒲松齡的三苦是何三苦;蒲松齡收集故事三、艱苦中不忘寫書的苦聊齋志異的經典,蒲松齡一生的巨作,相信部分人都知道蒲松齡為了寫這部作品白天到路邊茶棚,叫過路的人給他講故事,晚上回家後獨自在房子修編。
  • 《聊齋》裡甚為荒唐的事,初讀感覺很搞笑,再讀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聊齋》作為我國最出名的志怪小說,不僅僅有著狐仙所代表的美好的愛情,更多的則是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他的作者蒲松齡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早些年想藉助科舉開始自己的仕途,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
  • 潘攻愚:《西部世界》的編劇,請付一部分版權費給蒲松齡
    誕生在清中前期的著名短片小說集《聊齋志異》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作者蒲松齡以高超的文學技法融合了魏晉時代的鬼怪民間故事集和唐傳奇,有了「一書兼二體」之稱(紀曉嵐對《聊齋志異》的評語,很獨到)。蒲松齡所能汲取的思想資源儲備相當廣闊。比如《阿繡》這一篇,「意識與肉體同一性」這一主題,在《西遊記》中也同樣出現過,可以和《西部世界》相映成趣。
  • 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它借談狐說鬼,來揭露和批判醜惡的現實社會。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在蒲松齡筆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們無孔不入地刮地皮,為了金錢喪盡天良。席方平的父親被富豪楊某害死,因為羊某賄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親反而被拘押。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裡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講的這個故事來自柳泉先生的《聊齋志異》之「四十千」。對於故事裡的一個情節有點疑惑,這孩子雖然在夢中告訴管家欠他40千錢,但如果管家後來不提醒,孩子是不是就忘記了?也就不會再離開?他長大後必定要回報管家,管家此舉等於兩不相欠,按小說所言,這管家以後哪裡還會有後代呢?
  •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說到蒲松齡先生,難免想起了他的小說《聊齋》,就在今年春節檔,由成龍大哥主演的《神探蒲松齡》在全國上映,但是票房卻相比於《流浪地球》顯得低迷。有網友吐槽其胡亂改編?所以小編也就沒去電影院看。近日,網上終於有了正版授權的資源,所以小編昨日看完今天就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這部電影。真的是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夫的陰謀?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很有爭議。這篇故事想必大傢伙兒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屍變》的故事。看得出這篇故事蒲松齡老先生是用了全心投入才寫出了這樣的故事,實在難得啊!不過在這篇驚悚故事的情節裡,越來越多的讀者發現了一個問題:這真的就是一場屍變?一場驚悚的故事嗎?咱都知道,蒲松齡老先生的每篇故事裡都有寓意,那麼是不是這篇驚悚故事的背後也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寓意呢?
  • 蒲松齡的《鳳陽士人》,存在著許多怪奇異,是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
    說蒲松齡的《鳳陽士人》是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我認為有以下2個原因。一、小說裡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怪異之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專講鬼怪狐魅的小說,在《鳳陽士人》中,卻沒有出現一個鬼怪狐魅的身影。這豈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