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2020-12-03 堅決捍衛夢想

《聊齋志異》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蒲松齡用文言寫的一部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於敗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十九歲參加科舉,在縣、府、道連得三個第一,此後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始為歲貢生。一生除在江蘇寶應縣作過一年幕僚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鄉附近教書。

我國文言小說,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和寓言,雖還不是小說,但已孕育著文言小說的胚胎,對小說的產生起了催化的作用。漢魏六朝時期,以鬼神妖怪為題材的「志怪」和記敘官僚、貴族、名士的「志人」小說,陸續出現。

這些小說,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又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代小說戲曲創作影響不小;但篇幅短小,故事粗簡,人物性格缺乏細緻的刻畫。到了唐代,小說發生重大變化,由對鬼神的描寫變為對社會生活的反映,由粗簡的故事梗概變為情節曲折、描寫細膩、構思精巧的篇章,出現了許多現實主義的、富有藝術魅力的傳奇,標誌著文言小說的成熟和興盛。

宋元時期,由於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使文言小說這一文藝樣式遠不能適應現實的要求,更宜於表現生活,為人民群眾所喜聞的白話小說在民間興起,蓬勃發展。相形之下,文言小說顯得暗淡無光,日趨沒落。這時,雖還有人創作,但為志怪「而乏文採」,寫傳奇,則「多託往事而避近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宋之話本》)。脫離現實,又多說教,藝術性較差,老百姓很不喜歡它。

元亡明興,有些文人又繼承唐宋傳奇的遺風,掀起創作文言短篇小說的微波,如瞿佑作《剪燈新話》,李昌祺作《剪燈餘話》,邵景瞻作《覓燈因話》等。這些作品,雖不無可取之處,但多模擬唐宋傳奇,缺乏新意,仍然給人以老氣橫秋,陳腔舊套的印象。

清初,蒲松齡總結前代文言小說創作的經驗教訓,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寫了一部獨具藝術風格的《聊齋志異》,「風行天下,萬口傳誦」,使文言小說大放異採,一新讀者耳目。

《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歷代文言小說無法和它相比的。思想雖比較複雜,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主要的。它寫的是鬼、狐、仙、妖的故事,卻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矛盾,大膽揭露腐朽黑暗的社會;批判貪官酷吏、土豪劣紳;押擊科舉制度、嘲笑昏庸的試官;同情受害受苦的人們;歌頌忠貞不變的夫婦之愛和純潔真摯的男女愛情,表達了人民的愛僧和願望。它不僅在深刻反映現實方面使人開闊眼界,對社會的真實面貌有新的認識;而且由於歌頌正義、讚美反抗、幻想未來,又給人以鼓舞和希望,《促織》、《席方平》、《夢狼》、《石清虛》、《司文郎》、《考弊司》、《嬰寧》、《小翠》、《阿寶》等,都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名篇。《聊齋志異》不僅以深刻的思想打動讀者的心靈,而且用它精巧、完美的藝術形式,給人以美的享受。

蒲松齡充分運用誇張、幻想和虛構來反映現實,結構題材,塑造人物,傳達理想,使全書閃耀著浪漫主義的色彩,絢麗多姿,光輝奪目,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善於把幻想與現實、虛構與真實結合起來。如所寫的鬼、狐、妖、仙,雖是幻想中的形象,卻又把人的世界作為他們生活的主要環境,並把生活中的真實細節附在這些虛構的形象身上,因此,儘管有行蹤飄忽、變幻異常的鬼狐特點,然而極富有人情味,散發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在情節方面,曲折而不離奇,多變而不冗雜,波瀾起伏,搖曳多姿,懸念層生,引人入勝。語言的鑄煉,則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六朝小說的語言質樸無華,缺乏文採,唐代傳奇,文辭婉豔,很有文採。蒲松齡淘洗出古文洗鍊、含蓄的精華,與通俗、清新、活潑的口語熔鑄於一爐,加工提煉,形成一種精練、含蓄,而又清新、活潑的語言風格,用以鋪敘故事,描寫人物對話,抒發內心感情,鮮明、準確、生動,耐人尋味,令人喜讀。

在中國文學史上,《聊齋志異》把文言小說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成就是很突出的。所以,魯迅十分正確的指出:《聊齋志異》「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所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中國小說史略·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看到這裡不得不說《聊齋志異》的出現,的確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你了解多少聊齋故事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又找來鄰居家的老人過來詢問,老人才買肉回家,說到肉的片數和斤兩絲毫不差。這是《聊齋志異》中的小故事《邑人》,趙某自以為厲害,無人敢惹,卻不想罪惡累計,被施以凌遲,「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膠州的李總鎮,曾經買過兩個漆如墨的黑鬼,他們腳上的皮又粗又厚,把刀子豎起來,利刃朝上,他們們能在上面自如地行走,絲毫不受傷。
  • 《聊齋》裡甚為荒唐的事,初讀感覺很搞笑,再讀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聊齋》作為我國最出名的志怪小說,不僅僅有著狐仙所代表的美好的愛情,更多的則是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他的作者蒲松齡就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早些年想藉助科舉開始自己的仕途,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多起神秘失蹤案件,讓新上任的廣州巡撫大人一籌莫展。《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這是《聊齋志異》中的小故事《黑獸》,俗話說「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誰能想到,獸中之王在黑獸面前變成了綿羊呢?可憐的老虎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千辛萬苦狩來的獵物會被自己不屑一顧的人類截胡。李某陝西人,養了一隻八哥,他每日同八哥說話,日久天長,八哥學會了很多話,他出門遊玩時,總是帶著八哥,就這樣幾年過去了,主人和鳥相處得越來越默契。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進而以六年的時間,完成了《聊齋全圖》這樣一項宏大的藝術工程。得到學術界和廣大受眾的廣泛讚譽,譽為一個空前的傑構、譽為蒲松齡是講故事的高手,於受萬是畫故事的高手。夢之為境,恍兮惚兮,虛虛實實,似真還幻,有一種源於現實而超然於現實的獨特之美。故而,夢已成為中外文藝作品的構成元素之一。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一個大戶的管家,忽然夢見一個人走進來對他說:「你欠我40千錢,現在該還了。」他驚訝著醒來發現妻子剛好生了一個男孩,他漸漸明白,這孩子是來討債的,就拿出40千錢來單獨放在一起…這個管家是新城王大司馬家的,家資很富有。孩子出生後,衣食用度等各種開資都從這40千錢裡面支取。
  • 《聊齋志異》中一則黑獸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位李老太爺叫做李敬一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說某公在瀋陽,於山頂上舉行宴會,俯視山下,看見有隻老虎銜著東西來,用腳爪在地上扒開一個洞,把東西埋藏在裡面後便走了。某公便派人下山偵察,發現埋的是一隻死鹿。他們便把鹿取出來,重新把洞口填好。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無獨有偶,古代文人也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層神奇色彩,大詩人李白出生時,正值晚上,他的母親夢見長庚入懷,於是父親便為他取名「白」,字「太白」。因為,古時候又把金星稱作太白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為長庚。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有意思的是,這些白富美們總是青睞那些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甚至女追男也在   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 《聊齋志異》鬼作筵,讓一個活人去為陰間的人做飯
    妻子罵著說:「畜生!怎麼連你父親都不認識了?」杜秀才說:「你既然是我的父親,為什麼回來在兒媳身上作怪?妻子呼喚著他的小名說道:「我是專門為兒媳的事回來的,你為何反而埋怨我,兒媳本應馬上就死,有四個人前來勾她的魂。為首的一個叫張懷玉。我苦苦哀求,他們才答應不抓她。我答應給他們一些禮物,你應該馬上備辦。」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聊齋故事:書生將她葬在家旁邊,女鬼報恩嫁給他,還為他生下兒子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也就是說蒲松齡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談狐說鬼」的內容。今天給大家講一個《聊齋志異》裡的故事:書生將她葬在家旁邊,女鬼報恩嫁給他,還為他生下兒子。
  • 《聊齋志異》書生錯失成仙機會,卻成忠臣,名垂青史
    《聊齋志異》楊大洪,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楊大洪,湖北應山人,在未做官之前就頗有名氣,所以有些孤傲,自命不凡。一次科考完畢,在旅舍中聽到小廝通報優等人員,他當時正在吃飯,嘴裡還含著一口未咽下,聽到消息,以為自己肯定優等無疑,於是信心滿滿地跑出去問:「有姓楊的嗎?」來人搖頭沒有。
  • 論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故事,我只服《聊齋志異》中的這一篇!
    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部由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經典——《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
  • 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
    目前,「聊齋學」研究成果令人矚目,但仍有深入研究探索的廣闊空間,希望藉助「聊齋學」論壇今後不斷地舉辦,有更多的學者參與研究,有更多的學術成果出現,使「聊齋學」研究更加繁榮。張帥在歡迎辭中強調,《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
  • 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聊齋志異》之《噴水》一直到清晨,大家起床後才發倒在地上的三人。但宋母和一個丫環已經死了,另一個丫環身體尚有餘溫,救醒之後一問才知昨夜發生的事情。宋琬因為母親被害死,十分悲憤,細問了丫環那噴水老婆子消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