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2021-01-10 琬珂玥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

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

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蒲松齡是山東省淄川縣人,而「淄川蒲氏」在元代曾是家世顯赫的望族,但是元朝傾覆後,蒲家便日趨沒落了。

蒲松齡的祖父、父親都是知識淵博、通覽經史的儒生,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的蒲松齡從小就受到濃厚的文化薰陶,再加上他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

可是他仕途無望,後來屢應省試不第,始終沒有考上舉人。蒲松齡直到71歲時才成為貢生,可他一生懷才不遇,直到晚年依然窮困潦倒。

蒲松齡成年後,大清朝的統治已日趨穩固,滿清貴族依仗權勢巧取豪奪,身處中小地主階層的蒲松齡在經濟和仕途上都深受壓制。

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已屆中年的蒲松齡逐漸淡漠了進仕之心,也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有了新的認識,為他今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因為生活所迫,蒲松齡在縣衙當過幕賓,還在農村做了將近40年的教書先生。這期間蒲松齡創作出多種有益於農村勞動人民的雜著,有《歷字文》、《日用俗字》、《藥崇書》、《農桑經》、《省身語錄》、《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

蒲松齡還寫過不少詩文、俚曲,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另外還寫有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和其它短篇作品。

蒲松齡的代表作就是他花費畢生精力創作的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傳說,蒲松齡先生曾在街頭設一茶攤,供來往的過路人飲水解渴,邊喝茶邊與他們開心閒聊,據說這就是「聊齋」此名最初的由來。

就這樣,日積月累,蒲松齡收集到很多有關民間鬼怪傳說的素材,經過精心整理,寫出了舉世矚目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是揭露官場腐敗、科舉制度的弊端和試官的昏庸無能,而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這些故事多採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雖然這部作品中充斥著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卻絲毫無損於它的價值,相反,蒲翁正是用這種談狐說鬼的方式隱晦曲折地表達了他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構成了區別於其他作家的主要藝術特色。

在這部將近五百個狐仙鬼怪的故事集裡,蒲松齡把自己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能結合起來,從民間廣泛採擷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把各種各樣的仙鬼狐魅形象化、人格化,把描寫幽冥世界作為現實生活的投影,間接地表現了人類社會的生活真實。

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曲折跌宕,文筆簡練,條理清晰,不愧為我國浩瀚文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聊齋志異》不但在國內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松齡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松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蒲松齡也只能把感情傾注在自己的筆下,於現實不可得者,寄託於他所嚮往的理想之境,寫鬼畫狐,只是為了在自己心中再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聊齋志異》正是蒲翁孤獨悽苦人生的見證!

《聊齋志異》書成後,很快便有多部抄本流行,較早的有鑄雪齋抄本、青柯刻本等。蒲松齡因家貧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才得以將這部名著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

康熙54年,蒲松齡先生去世,在去世的前夕,他深感自己一生寫詩撰文,清淡不足以關懷民生,因此發奮編撰了一部有利於鄉人安排農事的《觀象玩佔》。

此書多年來山水渺茫,人們無緣得見,據說其中一卷藏在日本,另外兩卷,藏在路士漢老人(中國第一位蒲學專家路大荒先生的兒子)的手中,蒲松齡先生的文章手稿在歷經多次劫火紛爭後,能夠得以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這不能不說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

今天,當我們走進蒲松齡故居(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的大門,迎面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小院,這就是古往今來譽滿天下的「聊齋」。

匾額上的「聊齋」二字,即是由研究蒲松齡的著名專家路大荒先生題寫的。

故居中收藏有蒲氏家譜、手跡和其多種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此外,故居中還陳列著當代名人題詠蒲松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共計200餘件。蒲松齡故居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聊齋志異》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它是蒲松齡用文言寫的一部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集。我們先來了解下它的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身於敗落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十九歲參加科舉,在縣、府、道連得三個第一,此後屢試不第,直到七十一歲時始為歲貢生。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裡杜撰的宿命故事。 的確,蒲松齡一生充滿坎坷!19歲應童子試,雖有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了個博士弟子員,但只是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有意思的是,這些白富美們總是青睞那些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甚至女追男也在   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 蒲松齡很少出遠門,與妻子感情深厚,為何他卻說自己有外遇呢
    《聊齋志異》是明末清初,一本短篇神怪小說集,其作者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  近些年,各種關於《聊齋志異》的影視作品也被搬上大銀幕,收穫無數好評。  比如寧採臣、聶小倩,這二個角色便出自《聊齋志異》中《聶小倩》這一段章節。
  • 蒲松齡趣事:弄假成真
    蒲松齡先生,少不得志,屢試不中,教過私塾,一生窮困潦倒。 晚年在家門口開爿小茶館,勉強維持一家人生計。他得閒就寫《聊齋志異》,兒子兒媳婦不理解他,都說:老爹您點燈熬油的不說,要是累壞身體還得我們負擔,寫那東西有啥用?能當吃喝?乾脆別寫了。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
    王平教授致開幕辭,他表示,在蒲松齡先生誕辰380周年之際,舉辦的此次高端論壇,對於促進「聊齋學」學術繁榮具有積極明顯的作用。蒲松齡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小說創作不僅繼承發展了以往文言小說的藝術經驗,而且還借鑑了白話小說的豐碩成果,藝術上更為成熟。
  • 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它借談狐說鬼,來揭露和批判醜惡的現實社會。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在蒲松齡筆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們無孔不入地刮地皮,為了金錢喪盡天良。席方平的父親被富豪楊某害死,因為羊某賄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親反而被拘押。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裡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
  • 《聊齋》裡甚為荒唐的事,初讀感覺很搞笑,再讀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但蒲松齡老先生從小就對民間的鬼神故事非常感興趣,既然仕途這條路走不通了,那就乾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吧,為了讓別人給自己講故事,蒲松齡專門開了一個茶館,路過的人可以憑一個故事換一碗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這就是《聊齋》的來歷,就像前文所說的,其中不僅有美好的愛情,更多的則是蒲松齡對於世間黑暗一面的厭惡,今天一起來看一下《聊齋》中最荒唐的事,初讀的時候笑掉牙,再讀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辛辣手筆。
  • 古代打鐵、磨豆腐、撐船被稱為人生三苦,而蒲松齡一生三苦是什麼
    而這三大苦離不開的是水和火,乃人世間最苦的事情,被世人成為在水深火熱中煎熬,且從天還未亮到人們都睡下,這個時間段特別的長,也比較枯燥。看官接著且看蒲松齡的人生三苦我們都知道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一生都付出給個聊齋志異,而這部作品流傳後世,如今人人皆知,可謂是與我國的四大名著一樣的經典,看官且看這蒲松齡的三苦是何三苦;
  • 蒲松齡的《鳳陽士人》,存在著許多怪奇異,是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
    說蒲松齡的《鳳陽士人》是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我認為有以下2個原因。一、小說裡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怪異之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專講鬼怪狐魅的小說,在《鳳陽士人》中,卻沒有出現一個鬼怪狐魅的身影。這豈不怪哉?
  •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說到蒲松齡先生,難免想起了他的小說《聊齋》,就在今年春節檔,由成龍大哥主演的《神探蒲松齡》在全國上映,但是票房卻相比於《流浪地球》顯得低迷。有網友吐槽其胡亂改編?所以小編也就沒去電影院看。近日,網上終於有了正版授權的資源,所以小編昨日看完今天就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這部電影。真的是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 潘攻愚:《西部世界》的編劇,請付一部分版權費給蒲松齡
    誕生在清中前期的著名短片小說集《聊齋志異》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作者蒲松齡以高超的文學技法融合了魏晉時代的鬼怪民間故事集和唐傳奇,有了「一書兼二體」之稱(紀曉嵐對《聊齋志異》的評語,很獨到)。蒲松齡所能汲取的思想資源儲備相當廣闊。比如《阿繡》這一篇,「意識與肉體同一性」這一主題,在《西遊記》中也同樣出現過,可以和《西部世界》相映成趣。
  •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夫的陰謀?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很有爭議。這篇故事想必大傢伙兒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屍變》的故事。可那家店已經住滿了人。店主老人就說後面還有一間,不過那裡停著還沒出殯的兒媳婦的屍體。四個車夫不介意便住了進去。夜裡的時候,這女屍便站了起來,奪走了三個車夫的命,後將最後那個車夫追到了村外。最後女屍十指插進了樹幹裡死了,那車夫最後被廟裡的和尚救醒。縣令經過勘查,判那車夫無罪。最後還寫了份手諭,已還車夫清白。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多起神秘失蹤案件,讓新上任的廣州巡撫大人一籌莫展。《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
  • [淄博]從蒲松齡書館探尋周村畢氏家族:書香傳後人
    提到蒲松齡,大家都不陌生,他創作的《聊齋志異》更是人盡皆知,然而,在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有一個蒲松齡書屋,或許很多人還不了解。蒲松齡坐館33年的畢府,為當地名門望族,數代官宦之家。  畢府主人畢自嚴(公元1569年-1638年),明萬曆二十年進士,累遷至戶部尚書,他一生唯愛讀書,萬卷樓藏書日豐。
  • 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聊齋志異》之《噴水》一直到清晨,大家起床後才發倒在地上的三人。但宋母和一個丫環已經死了,另一個丫環身體尚有餘溫,救醒之後一問才知昨夜發生的事情。宋琬因為母親被害死,十分悲憤,細問了丫環那噴水老婆子消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