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
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
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蒲松齡是山東省淄川縣人,而「淄川蒲氏」在元代曾是家世顯赫的望族,但是元朝傾覆後,蒲家便日趨沒落了。
蒲松齡的祖父、父親都是知識淵博、通覽經史的儒生,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的蒲松齡從小就受到濃厚的文化薰陶,再加上他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
可是他仕途無望,後來屢應省試不第,始終沒有考上舉人。蒲松齡直到71歲時才成為貢生,可他一生懷才不遇,直到晚年依然窮困潦倒。
蒲松齡成年後,大清朝的統治已日趨穩固,滿清貴族依仗權勢巧取豪奪,身處中小地主階層的蒲松齡在經濟和仕途上都深受壓制。
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已屆中年的蒲松齡逐漸淡漠了進仕之心,也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有了新的認識,為他今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因為生活所迫,蒲松齡在縣衙當過幕賓,還在農村做了將近40年的教書先生。這期間蒲松齡創作出多種有益於農村勞動人民的雜著,有《歷字文》、《日用俗字》、《藥崇書》、《農桑經》、《省身語錄》、《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
蒲松齡還寫過不少詩文、俚曲,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另外還寫有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和其它短篇作品。
蒲松齡的代表作就是他花費畢生精力創作的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傳說,蒲松齡先生曾在街頭設一茶攤,供來往的過路人飲水解渴,邊喝茶邊與他們開心閒聊,據說這就是「聊齋」此名最初的由來。
就這樣,日積月累,蒲松齡收集到很多有關民間鬼怪傳說的素材,經過精心整理,寫出了舉世矚目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是揭露官場腐敗、科舉制度的弊端和試官的昏庸無能,而描寫愛情的作品,多為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這些故事多採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雖然這部作品中充斥著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卻絲毫無損於它的價值,相反,蒲翁正是用這種談狐說鬼的方式隱晦曲折地表達了他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構成了區別於其他作家的主要藝術特色。
在這部將近五百個狐仙鬼怪的故事集裡,蒲松齡把自己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能結合起來,從民間廣泛採擷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把各種各樣的仙鬼狐魅形象化、人格化,把描寫幽冥世界作為現實生活的投影,間接地表現了人類社會的生活真實。
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曲折跌宕,文筆簡練,條理清晰,不愧為我國浩瀚文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聊齋志異》不但在國內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松齡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松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蒲松齡也只能把感情傾注在自己的筆下,於現實不可得者,寄託於他所嚮往的理想之境,寫鬼畫狐,只是為了在自己心中再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聊齋志異》正是蒲翁孤獨悽苦人生的見證!
《聊齋志異》書成後,很快便有多部抄本流行,較早的有鑄雪齋抄本、青柯刻本等。蒲松齡因家貧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才得以將這部名著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
康熙54年,蒲松齡先生去世,在去世的前夕,他深感自己一生寫詩撰文,清淡不足以關懷民生,因此發奮編撰了一部有利於鄉人安排農事的《觀象玩佔》。
此書多年來山水渺茫,人們無緣得見,據說其中一卷藏在日本,另外兩卷,藏在路士漢老人(中國第一位蒲學專家路大荒先生的兒子)的手中,蒲松齡先生的文章手稿在歷經多次劫火紛爭後,能夠得以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這不能不說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
今天,當我們走進蒲松齡故居(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的大門,迎面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小院,這就是古往今來譽滿天下的「聊齋」。
匾額上的「聊齋」二字,即是由研究蒲松齡的著名專家路大荒先生題寫的。
故居中收藏有蒲氏家譜、手跡和其多種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此外,故居中還陳列著當代名人題詠蒲松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共計200餘件。蒲松齡故居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