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一天夜裡,兩個丫環侍奉宋琬的母親睡下床後,忽然聽到外面院子裡有類似「撲撲」噴水的聲音,她們馬上靠近窗邊看個究竟,這時只見院落中有個長著掃帚一樣白長頭髮的,挽著髮髻的駝背矮老婆子,正在院子裡繞著圈走,一邊走一邊噴水,而且怎麼也噴不完。丫環連忙把宋母叫起來,三人都趴在門窗邊看。忽然,那老駝背矮老婆子就竄到窗前,朝著三人噴了水,三個人接著便倒地不起。
一直到清晨,大家起床後才發倒在地上的三人。但宋母和一個丫環已經死了,另一個丫環身體尚有餘溫,救醒之後一問才知昨夜發生的事情。宋琬因為母親被害死,十分悲憤,細問了丫環那噴水老婆子消失的地方。找來人當場掘地三尺,漸漸就看到了深埋在地裡的白頭髮,接著又挖出了一具完整的屍首——面貌和丫環昨夜看到的一模一樣,甚至和活人相同。宋琬命人將這屍首砸壞。下人一邊砸,一邊看到屍體的皮肉骨全都變成了水。
這個故事叫《噴水》,儘管是虛構的故事,但裡面的主人公宋琬卻是真的,而且他還是蒲松齡非常敬重的一個著名文學家。
宋琬,1614年生於萊陽,清初著名詩人,是清朝八大詩家之一,與安徽宣城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在清初文壇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他一生遭遇坎坷,在任上時兩度為人誣告入獄,最終客死他鄉,令人唏噓!
宋琬的詩格合聲諧,能兼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有《安雅堂集》《二鄉亭詞》等作品。宋琬儘管沒有唐宋詩詞大家的名氣,但在清朝初年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宋琬的詩在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用語奇麗清新,構思精巧,不落俗套。
如《寄蘭州司馬趙紫垣(其一)》中寫道:「故人燕市別,萬裡赴邊州,我已辭朱紱,君應念白頭」,詩人以荊軻和高漸離來比自己與趙紫垣,以滿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對篤友的思念。
再如《蝶戀花·旅月懷人》中寫道: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裡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宋琬說,低低的明月離窗簾不過數尺,棲息的烏鴉和喜鵲忽然驚飛,就因為見了這一片令人傷心的月色。老友們遠在萬裡彼此關山阻隔,南樓是誰吹奏起悽涼的《梅花落》?
宋琬說,蟋蟀在燈前嗚叫似乎故意欺負生病的旅客,我忍不住起床只見人影徘徊,即使想入睡又怎能使得?牆角邊的芭蕉在風中瑟瑟作響,多虧它遮擋了窗戶使屋內一片漆黑。
此詞上片借烏鵲驚飛寫月色,借「梅花笛」勾起對友人的思念。起首三句「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通過寫稀疏的窗簾、銀白色的月光、驚飛的烏鵲,勾起作者對傷心往事的回憶。接下來兩句「萬裡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寫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聽到梅花笛聲,又想到在遠方的故友,更加傷感。
下片作者借蟋蟀悲鳴,芭蕉風中作響,揭其內心的寂寞悲苦。起首三句「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寫蟋蟀在窗外悲鳴,使得作者心煩意亂,無法入眠。接下來兩句「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寫芭蕉葉被風吹動,作響更引起作者內心的惆悵。但最後一句卻寫出作者終於在「牆角芭蕉」的庇護下獲得了暫時的寧靜,芭蕉葉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擋住了在多數人眼裡是美好圓滿象徵的那輪明月,把作者傷痕累累,不忍卒視的內心靜靜地掩藏起來,使得作者內心暫時獲得了一些安慰。
這首詞生動地寫出了作者那惶惶不安的心理狀態,也折射出他動蕩不安的一生。公元1673年,五十九歲的宋琬,宛如一顆流星,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宋琬一生詞、賦、文俱佳,著述頗豐,傳世的詩作有《安雅堂詩》八卷,詩1333首,《二鄉亭詞》三卷,詞165首,《安雅堂文集》兩卷,文223篇,《安雅堂書啟》一卷,《入蜀集》兩卷,《安雅堂未刻稿》八卷,著有雜劇《祭皋陶》一卷等等,這對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人對其評價也很高,有人讀了他的詩,當時慨然感嘆道:「今日詩宗,乃在萊陽」。還有人評論他的詩亦嘆曰:「思接千載,視通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