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母親被「鬼」嚇死,清初著名詩人宋琬,成了《聊齋志異》的主角

2021-01-15 醉東楓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宋琬的人,租了一處丟荒了很久的房子,和家人一起住。一天夜裡,兩個丫環侍奉宋琬的母親睡下床後,忽然聽到外面院子裡有類似「撲撲」噴水的聲音,她們馬上靠近窗邊看個究竟,這時只見院落中有個長著掃帚一樣白長頭髮的,挽著髮髻的駝背矮老婆子,正在院子裡繞著圈走,一邊走一邊噴水,而且怎麼也噴不完。丫環連忙把宋母叫起來,三人都趴在門窗邊看。忽然,那老駝背矮老婆子就竄到窗前,朝著三人噴了水,三個人接著便倒地不起。

《聊齋志異》之《噴水》

一直到清晨,大家起床後才發倒在地上的三人。但宋母和一個丫環已經死了,另一個丫環身體尚有餘溫,救醒之後一問才知昨夜發生的事情。宋琬因為母親被害死,十分悲憤,細問了丫環那噴水老婆子消失的地方。找來人當場掘地三尺,漸漸就看到了深埋在地裡的白頭髮,接著又挖出了一具完整的屍首——面貌和丫環昨夜看到的一模一樣,甚至和活人相同。宋琬命人將這屍首砸壞。下人一邊砸,一邊看到屍體的皮肉骨全都變成了水。

這個故事叫《噴水》,儘管是虛構的故事,但裡面的主人公宋琬卻是真的,而且他還是蒲松齡非常敬重的一個著名文學家。

宋琬,1614年生於萊陽,清初著名詩人,是清朝八大詩家之一,與安徽宣城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稱,在清初文壇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他一生遭遇坎坷,在任上時兩度為人誣告入獄,最終客死他鄉,令人唏噓!

宋琬的詩格合聲諧,能兼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有《安雅堂集》《二鄉亭詞》等作品。宋琬儘管沒有唐宋詩詞大家的名氣,但在清朝初年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宋琬的詩在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用語奇麗清新,構思精巧,不落俗套。

如《寄蘭州司馬趙紫垣(其一)》中寫道:「故人燕市別,萬裡赴邊州,我已辭朱紱,君應念白頭」,詩人以荊軻和高漸離來比自己與趙紫垣,以滿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對篤友的思念。

再如《蝶戀花·旅月懷人》中寫道: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裡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宋琬說,低低的明月離窗簾不過數尺,棲息的烏鴉和喜鵲忽然驚飛,就因為見了這一片令人傷心的月色。老友們遠在萬裡彼此關山阻隔,南樓是誰吹奏起悽涼的《梅花落》?

宋琬說,蟋蟀在燈前嗚叫似乎故意欺負生病的旅客,我忍不住起床只見人影徘徊,即使想入睡又怎能使得?牆角邊的芭蕉在風中瑟瑟作響,多虧它遮擋了窗戶使屋內一片漆黑。

此詞上片借烏鵲驚飛寫月色,借「梅花笛」勾起對友人的思念。起首三句「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通過寫稀疏的窗簾、銀白色的月光、驚飛的烏鵲,勾起作者對傷心往事的回憶。接下來兩句「萬裡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寫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聽到梅花笛聲,又想到在遠方的故友,更加傷感。

下片作者借蟋蟀悲鳴,芭蕉風中作響,揭其內心的寂寞悲苦。起首三句「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寫蟋蟀在窗外悲鳴,使得作者心煩意亂,無法入眠。接下來兩句「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寫芭蕉葉被風吹動,作響更引起作者內心的惆悵。但最後一句卻寫出作者終於在「牆角芭蕉」的庇護下獲得了暫時的寧靜,芭蕉葉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擋住了在多數人眼裡是美好圓滿象徵的那輪明月,把作者傷痕累累,不忍卒視的內心靜靜地掩藏起來,使得作者內心暫時獲得了一些安慰。

這首詞生動地寫出了作者那惶惶不安的心理狀態,也折射出他動蕩不安的一生。公元1673年,五十九歲的宋琬,宛如一顆流星,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宋琬一生詞、賦、文俱佳,著述頗豐,傳世的詩作有《安雅堂詩》八卷,詩1333首,《二鄉亭詞》三卷,詞165首,《安雅堂文集》兩卷,文223篇,《安雅堂書啟》一卷,《入蜀集》兩卷,《安雅堂未刻稿》八卷,著有雜劇《祭皋陶》一卷等等,這對中國歷史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人對其評價也很高,有人讀了他的詩,當時慨然感嘆道:「今日詩宗,乃在萊陽」。還有人評論他的詩亦嘆曰:「思接千載,視通萬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清初,蒲松齡總結前代文言小說創作的經驗教訓,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寫了一部獨具藝術風格的《聊齋志異》,「風行天下,萬口傳誦」,使文言小說大放異採,一新讀者耳目。《聊齋志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歷代文言小說無法和它相比的。思想雖比較複雜,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主要的。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無獨有偶,古代文人也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層神奇色彩,大詩人李白出生時,正值晚上,他的母親夢見長庚入懷,於是父親便為他取名「白」,字「太白」。因為,古時候又把金星稱作太白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為長庚。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 《聊齋志異》的嬰寧特別愛笑,婚禮上因笑的直不起腰被免去了儀式
    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喜歡讀《聊齋志異》品味其中的奇聞異事,其中最經典最有意思的就屬《嬰寧》篇了。《嬰寧》篇講的就是主人公嬰寧的故事。因為在父親去世時,嬰寧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所以到了母親臨走時,她也還是個幼小的孩子,於是她的母親把她託付了給鬼母撫養,於是她們娘兒倆相依為命,一起生活了十多年。這位嬰寧常承山村雨露,長得可愛,嬌憨天真,一笑生神。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清明來襲,不如認識一些《聊齋》裡的美顏鬼怪
    於是想到小時候那部片頭曲一出來就嚇得裹緊小被子的《聊齋》,來,讓我們重溫一下——同暴露年齡的小夥伴們應該依稀記得,這部1987年開始以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為題材拍攝的電視劇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用靈魂出竅這一題材創作出了《阿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幾番「丟了魂」的泡妹大法,可謂「魔幻現實主義」的老祖宗了。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這是《聊齋志異》中的小故事《邑人》,趙某自以為厲害,無人敢惹,卻不想罪惡累計,被施以凌遲,「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膠州的李總鎮,曾經買過兩個漆如墨的黑鬼,他們腳上的皮又粗又厚,把刀子豎起來,利刃朝上,他們們能在上面自如地行走,絲毫不受傷。李總鎮為黑鬼買個煙花之地的女子,生下的兒子皮膚卻是白。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這是《聊齋志異》中的小故事《黑獸》,俗話說「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誰能想到,獸中之王在黑獸面前變成了綿羊呢?可憐的老虎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千辛萬苦狩來的獵物會被自己不屑一顧的人類截胡。李某陝西人,養了一隻八哥,他每日同八哥說話,日久天長,八哥學會了很多話,他出門遊玩時,總是帶著八哥,就這樣幾年過去了,主人和鳥相處得越來越默契。
  • 聊齋故事:書生將她葬在家旁邊,女鬼報恩嫁給他,還為他生下兒子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也就是說蒲松齡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談狐說鬼」的內容。今天給大家講一個《聊齋志異》裡的故事:書生將她葬在家旁邊,女鬼報恩嫁給他,還為他生下兒子。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聊齋志異聶小倩原文及翻譯(含注釋)
    最近很多這個人都在看這個新版的倩女幽魂,但是看得不過癮,那麼有的人就想看看這個原版本裡面的倩女幽魂是個什麼樣的故事了,聊齋志異裡面的聶小倩的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這個原文以及這個原文翻譯,有感興趣的可以借鑑看看喲!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這些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官府的人收到狀子,開始還派人四處查詢,張貼告示,行文追輯,可是卻毫無頭緒,這種狀子一多,官府有些力不從心,漸漸地鬆懈下來,時間一長,很多案件就積攢下來。
  • 54年前的恐怖神作,中國內地引進的第一部鬼片,據說曾經嚇死人!
    在國產電影史上,曾經流傳著不少影片嚇死人的傳說。比如:迷影君推薦過的《黑樓孤魂》,就曾有嚇死過一位老年觀眾的新聞。此外還有盜墓電影《夜盜珍妃墓》,也曾經有過嚇死過人的八卦傳聞。像這樣的傳聞其實並非個例,很多誕生於八九十年代的國產恐怖片都曾有過類似傳言。至於這些傳言的背後到底有幾分真實,幾分編造,因年代所限已不可考。
  • 它被翻拍超過10次,被稱「中國第一部鬼片」,真的嚇死老太太了嗎?
    這部電影改編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畫皮》第一卷第40回,在1965年由鮑方導演,高遠、朱虹等主演,1966年在香港上映後大獲好評。不過,這部《畫皮》在1979年前後在內地上映時,卻遇到了一個問題:有人說因為太恐怖,一個老太太看《畫皮》,當場嚇死。還有人說老太太嚇死的地方就是北京工人文化宮影院裡。
  • 《神都夜行錄》被水蟒鬼害的人若知道鬼的姓名拿到什麼東西可以痊癒
    導 讀 神都夜行錄1月9日每日一題的題目是據《聊齋志異》記載,被水蟒鬼害的人,若知道鬼的姓名,只要求到他生前的一樣東西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講的這個故事來自柳泉先生的《聊齋志異》之「四十千」。對於故事裡的一個情節有點疑惑,這孩子雖然在夢中告訴管家欠他40千錢,但如果管家後來不提醒,孩子是不是就忘記了?也就不會再離開?他長大後必定要回報管家,管家此舉等於兩不相欠,按小說所言,這管家以後哪裡還會有後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