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花疏影
提到春晚,重頭戲當然是語言類節目。而語言類節目的重中之重就是小品。開創春晚小品先河的是誰,您知道嗎?
1983年的首屆春晚大獲成功,84年的春晚籌備就顯得很受矚目。為了更好的節目演出效果,劇組找到科班出身的陳佩斯和朱時茂,請他們住在賓館裡寫小品《吃麵條》。這也是小品這個藝術形式第一次被搬上舞臺與觀眾見面,以前負責搞笑的娛樂節目最好的是相聲。創新總是很難的,有時好不容易琢磨出來點眉目,又被無情斃掉。據說為了這個作品,兩個人曾經偷偷「跑掉了」三次。
但最終,他們還是交出了一份讓全國人民滿意的答卷,從此以後,這對兄弟組合就成了春晚舞臺上的頂梁柱。85年的《拍電影》、86年的《羊肉串》、89年的《胡椒麵》、90年的《主角與配角》、91年的《警察與小偷》、92年的《姐夫與小舅子》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成為經典至今仍在綜藝欄目上不斷回放。
這些作品裡面,疏影最喜歡的是《胡椒麵》和《主角與配角》,可以說這兩部作品也是他們兩位合作的巔峰之作了。
《胡椒麵》是一部啞劇小品(現在這種形式好像改稱「默劇」了),整場除了朱時茂的一聲「啊~」的慘呼和收尾陳佩斯的那兩句「他把東西拿走了有沒有人管啊」之外,全憑演員的現場表演——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加上一些必要的道具:一張小桌、兩把椅子、相差懸殊的兩份餐具、胡椒麵瓶子、朱時茂的包和眼鏡、紙巾。一個斯文謹慎,一個魯莽霸道,在最初的小小誤會中,上演了一出笑料百出的荒誕故事。兩位的表演簡直無可挑剔,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教科書般的演技」,故事雖然荒誕,但細節模仿惟妙惟肖,活脫脫地再現了一些生活場景,讓觀眾在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被他們爐火純青的演技所徵服。
90年的《主角與配角》,框架脫胎自相聲作品《論捧逗》,但僅僅是框架,內容、情節、包袱都是根據演員的形象特點量身打造的,兩個人一正一諧,亦正亦諧,「濃眉大眼」與「賊眉鼠眼」的形象差距造成了最出彩的反差效果。整個劇本節奏的把握,輕重緩急配合默契,兩個人表演得行雲流水,自然輕鬆。最著名的意外「事件」當然是「斷槍帶」,可朱時茂處理得冷靜、淡然,不疾不徐不慌不忙,沒有給表演造成任何的影響,當陳佩斯把重新系好卻短了一截兒的槍挎在肩上時更顯得不倫不類,反而增加了喜劇效果。若不是有心人指出來,觀眾的注意力當時都集中在兩人精彩的對白和表演上,誰能意識到這是一次處理得當的意外呢?
自從94年《大變活人》之後,兩人的作品開始走下坡路,加上趙麗蓉、趙本山在春晚舞臺上的精彩表現,與央視因版權糾紛鬧的不愉快……兩位黃金搭檔漸漸離開了春晚,離開了觀眾的視野。但是他們留下的那些藝術作品,卻是永遠的經典,至今深受大眾喜愛。
您喜歡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嗎?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討論。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