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中國,代有人才,名流千古的名言不計其數。但有一句卻不論歲月流逝,朝代更迭,對於漢族來說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的這句豪言流傳已久,也將亙古永存。漢武帝之後數十年,漢朝不斷進攻匈奴,匈奴連年戰敗,發生內訌,逐漸分為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股勢力,南匈奴臣服了漢朝,而北匈奴被漢朝打的舉族西遷。北匈奴舉族西遷到中亞後認為漢朝已經無力徵伐了,就殺死了漢朝使者。漢朝大軍遠徵糧草難以籌措,無法攻擊匈奴。
公元前36年,陳湯仔細分析西域各國勢力,另闢蹊徑,向西域各國請求共同進攻匈奴,進行西徵,發動了對逃亡到中亞的北匈奴的攻擊。這支四萬人的大軍在陳湯率領下,奔襲萬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斬殺了北匈奴王。戰勝匈奴,班師回朝後給朝廷的上疏中發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雄壯之音。這位威震西域的將軍還招降過一支羅馬軍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甘肅省永昌縣旁邊有座古城遺址,這座古城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驪罷」城,據說是漢元帝是為安置一支羅馬降軍而修建的城池。在《後漢書》一書中,書中記載最初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後來才改成為「大秦」。史書中沒有任何古中國與古羅馬的戰爭記載,在當時的人力、物力情況下,相隔幾萬裡的羅馬軍隊為何遇到了陳湯,並投降了漢軍呢?
班固的《漢書.陳湯傳》中記載陳湯西徵中亞北匈奴時,遇到了這支與中亞諸國風格迥異的軍隊。「土城外有重木城」,「夾門魚鱗陣」便是對於這支奇異的軍隊的詳細描述。這支部隊使用眾多圓形盾牌組建魚鱗陣的戰法及「重木城」工事是典型的古代羅馬帝國步兵配置,古代歐洲的重步兵大多如此。那麼羅馬的軍隊怎麼到了中亞並被陳湯率軍收服了呢?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帝國與古安息帝國曾經打過一場大戰,安息帝國興起於今天的伊朗,興盛時佔據中亞、西亞大片土地,與古羅馬帝國在西亞發生了利益衝突。羅馬投入了近五萬兵力攻擊安息,結果出人意料的是羅馬大軍被安息大軍擊敗,只有一小部分羅馬軍隊突出了重圍。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取得了對安息帝國戰爭的勝利,羅馬安息達成議和協議。羅馬要求安息釋放這支殘軍時,安息表示這支殘軍33年前成功突圍了,這支不翼而飛的軍隊到了哪裡呢?
這支羅馬殘軍突出重圍之後,被安息大軍阻擋,無法通過西亞返國,流落東方,後來到了中亞。公元前36年,陳湯率軍攻擊中亞北匈奴時,途徑此城。攻破了城池,俘虜了一千多人,並帶回了漢朝,漢元帝在甘肅設立了「驪罷」城安置他們。公元前20年,安息羅馬議和時,這支殘兵早在祁連山腳生活十幾年了,自然在安息難尋蹤跡,發生了不翼而飛的情況。
公元592年,隋文帝撤銷了「驪罷」城,把它編入了周邊郡縣,至此這支羅馬殘軍完成了與中華民族的徹底融合。「驪罷」城一共存在了600多年的風雨歲月,見證了陳湯收服古羅馬軍隊的奇蹟,同時也奏響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美好樂章。
參考資料:
《漢書》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