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對話中科院專家:這是全國首次

2020-08-15 紅星新聞

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給達古冰川「蓋被子」。

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是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

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如果效果良好,將會把這項措施優化推廣。

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

減緩冰川消融試驗

「目前對冰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變化過程、機理和未來變化預估等方面,而在應對冰川消融的工程措施方面,相關研究極少。之前國家從節能減排等方面減少氣候變暖,從而保護冰川,我們將這兩個問題合為一個行動方案,從具體方面直接針對冰川進行保護。」 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表示,此次試驗是中國科學家在面對冰川消融問題首次應用「地球工程學」開展的科學試驗。(「地球工程學」指大規模的改造地表環境,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2020年8月拍攝的達古冰川

據悉,早在2013年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就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研究。2018年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與研究院下設的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決定進行冰川消融實驗。

據王飛騰介紹,此前奧地利和瑞士都曾做過類似緩解雪場、冰川消融的試驗。瑞士的科學家曾將白色的羊毛毯覆蓋在瑞士的兩座冰川上,利用羊毛毯遮擋和反射太陽輻射來達到緩解冰川消融的目的。「用遮蓋的方法來緩解冰川消融的效果還處於定性的描述上,沒有定量分析。」所以實驗室決定做一次實驗,驗證鋪設材料是否可行,到底能對冰川消融產生多大緩解作用。

達古冰川17號冰川

為了找到適合的材料,科研人員在室內模擬達古冰川的氣候、地形製造了小生態環境,做了一系列室內實驗。在模擬過程中,通過對隔熱反光材料的密度、反照率、輻射衰減率、耐用性、經濟性等多方面的考察,科研人員選擇了土工布並決定進行野外實驗。

「土工布具有高反射率,增強太陽輻射的反射,從而限制冰川的淨輻射。同時土工織布減少了冰川與外界的感熱通量、潛熱通量,對冰川具有保溫作用。」王飛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次實驗我們用5至8毫米的土工布,考慮了成本問題,如果成功,大面積推廣可以控制成本。」

全國首次!

量化測量隔熱防冰川消融效果

8月是達古冰川消融最厲害的時候,4位實驗室的專家和景區的十幾名工作人員決定於8月5日在達古冰川進行鋪設。科研人員選取了冰川中下部的17號冰川,在這裡建立了1個500平方米左右的試驗場。

達古冰川17號冰川漂礫

鋪設的隔熱材料寬2米長50米。在施工時,首先通過達古冰川纜車,將材料運輸至冰川海拔4860米處,然後再鋪設至施工作業區。施工時研究人員自海拔高處向低處鋪設,利用材料本身的重力向下滾動。整幅材料鋪設完畢後,相鄰的材料搭接在一起用沙袋壓好。鋪設時每間隔3米用拴著沙袋的繩索固定。

減緩融化試驗現場

王飛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2017年實驗室和北京冬奧組委合作在北京延慶石京龍滑雪場做過類似工作。為了存儲1.4萬立方米雪,他們於當年春天鋪設了相應的隔熱材料,10月份檢查的時候雪融解了一半。「雪和冰川不一樣,選取的隔熱材料也不同,我們會在9月底進行評估,看兩個月時間鋪設材料是否有效果。」

王飛騰表示,量化測量隔熱防冰川消融效果也是全國首次,他們會根據在冰川附近鋪設的花杆網陣和三維雷射掃描儀,測量判斷冰川消融的高度和體積。「我們在冰川上安插一些杆子,根據兩個月裡杆子露出多少,判斷冰川消融的高度距離。再根據高度和冰川表面測量出消融的體積。將這些與未鋪蓋的地區進行對比分析就可得出鋪設隔熱材料的效果。」

近半個世紀以來

達古冰川面積消融了近70%

據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18年4月出具的《達古冰山冰川旅遊研究項目總結報告》顯示,2016年,達古冰山冰川總面積為1.70平方千米,比2007年第二次冰川普查時減少了25%,比1962年至1971年第一次冰川普查時面積減小了69.64%,冰川消失了4條。「這裡的氣溫升高了很多,我在這工作了15年,2014年之前的夏天我都沒有穿過短袖,現在必須穿短袖。」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科研處處長黃仕海說道。

2006年拍攝的達古冰川

「這次試驗也是我們地學科研人員想用直接行動來實現保護冰川和減緩氣候變暖。」王飛騰表示。中國的山地冰川在數量上以小冰川為主,佔到冰川總數的80%。數量眾多的小冰川應對氣候變暖,尤為脆弱。一旦小冰川呈現全面消融,如不加人工幹預,則面對難以逆轉最終消亡的現實。

減緩融化試驗現場

據了解,冰川是高緯、中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特有的自然文化景觀,而我國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橫斷山中斷,現已發展成為我國第三大冰川旅遊目的地。此次之所以選擇在達古冰川開展冰川消融試驗研究,主要是考慮到達古冰川是海洋性山地冰川,是我國海洋型冰川緯度最北、最東的冰川分布區,被稱為「冰川遺蹟百花園」。且乘坐全球海拔最高的客運索道即可到達冰川之巔,便於開展冰川消融試驗。

紅星新聞記者 邵洲波 實習記者 郭懿萌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全國首次!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給達古冰川「蓋被子」。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為了減緩其消融速度,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18年就與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進行研究試驗。這次選取了在冰川表面鋪蓋隔熱反光材料的方式,在500平方米的冰川上進行試點。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 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給達古冰川「蓋被子」。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告訴記者,這是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近半個世紀以來,達古冰川融化速度很快,整個冰川面積消融了70%。
  • 達古冰川50年消融70%,科學家試驗「蓋被子」緩解
    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給達古冰川「蓋被子」。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是全國首個應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的試驗。
  • 全國首個!給冰川蓋被子試驗效果顯著,初步估計能減緩70%冰川消融
    此前報導,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10月17日,中科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團隊再次抵達該區域進行科考工作。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期間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
  •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原標題: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預計可減緩70%10月17日,中科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團隊再次抵達該區域進行科考工作。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與未覆蓋區域的冰體相比,「蓋被子」能夠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到1米,初步估計能夠減緩70%左右的冰川消融。8月5日,20人的科研小分隊登上達古冰川做了一次科學試驗。
  •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冰川消融速度明顯減慢,初步估計可減緩70%
    紅星新聞此前報導,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10月17日,中科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團隊再次抵達該區域進行科考工作。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期間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
  •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2020-10-19 10:14:34 來源:成都商報原標題: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此前報導,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
  •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
    紅星新聞此前報導,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了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10月17日,中科院冰凍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團隊再次抵達該區域進行科考工作。本次現場考察發現,兩個月期間內,「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慢。
  • 全國首個給達古冰川「蓋被子」顯成效,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
    達古冰川屬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研究發現,過去的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蓋被子」的手段,在達古冰川海拔約5000米的冰川消融區,建立了500平方米區域的試驗區。
  • 達古冰川景區全國首個冰川「蓋被子」試驗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17號冰川,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保護試驗科考工作。王飛騰研究員說,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呈現出快速的退縮。達古冰川屬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研究發現,過去的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
  • 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過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數冰川在快速消融。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外,科學家們也開始從冰川本身入手。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給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達古冰川蓋上了一層500平方米的「被子」,試驗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10月17日,該項研究傳來了好消息。
  • 為緩解冰川消融,我國科學家給它蓋上「被子」,被稱讚為不錯點子
    根據數據統計,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全球冰川都在快速消融,而進入到21世紀之後,這種情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那麼,究竟該如何減緩冰川消融呢?前段時間,中國科學家找到了一個好辦法——給冰川蓋被子。整塊「被子」的大小約為500平方米,科學家們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減緩冰川融化的辦法,畢竟目前人類徹底消除溫室效應,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通過人工手段,來讓冰川留存的時間更久一點。在通過為期2個多月的試驗後,最終,科學家們發現,給冰川「蓋被子」真的可以起到減緩冰川消融的效果,雖然只減少了1米左右的消融量,但是仍然證實給冰川「蓋被子」,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好方法。
  • 為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 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過去的50年,全球大多數冰川在快速消融。為了阻止冰川融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外,科學家們也開始從冰川本身入手。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給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達古冰川蓋上了一層500平方米的「被子」,試驗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
  • 中科院給冰川蓋被子減緩消融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結束對話視窗過去50年來,全球大多數冰川快速消融。今年8月,中科院研究團隊給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達古冰川蓋上了一層500平方米的「被子」,試驗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日前,研究團隊測量,「蓋被子」區域的冰體消融速度明顯減少,在兩個月內綜合減少了1米的消融量。
  • 達古冰川景區全國首個冰川「蓋被子」試驗成效顯著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17號冰川,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保護試驗科考工作。研究發現,過去的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
  • 為減緩冰川消融,中科院科研團隊給冰川蓋上500平米「被子」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彭衝)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東緣,日前,中科院研究團隊給達古冰川蓋上了一層500平方米的被子,利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黃仕海 攝中科院研究團隊給冰川蓋「被子」今年8月5日,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帶領團隊,來到了達古冰川海拔5000米處的冰川消融區。據王飛騰介紹,達古雪山觀光區現存冰川10條,總面積為0.41平方千米。
  • 減緩冰川消融 我國首次給冰川「蓋被子」效果顯著
    2020-10-19 14:38:4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全球大多數冰川快速消融。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達古冰川,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尤為敏感。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給達古冰川蓋上了一層500平方米的被子,利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10月17日,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評估試驗成效。
  • 達古冰川「蓋被子」兩個多月消融厚度減少1米
    原標題:四川達古冰川「蓋被子」 兩個多月消融厚度減少1米氣候變暖這一問題正威脅著全球冰川。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飛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前往達古冰川17號冰川,開展應用人工措施減緩冰川保護試驗科考工作。王飛騰研究員說,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快速退縮。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
  • 四川達古冰川「蓋被子」兩個多月消融厚度減少1米
    王飛騰研究員說,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數冰川快速退縮。達古冰川位於青藏高原東緣,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研究發現,過去50餘年時間,達古冰川的面積縮減了70%,因此應用人工手段減緩冰川消融尤為迫切。
  • 給冰川「蓋被子」!科研人員運用地球工程學措施減緩冰川消融
    人睡覺冷要蓋被子,可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我們的科研人員居然說要給冰川蓋被子,到底怎麼回事呢?原來,在過去幾十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全球各地大部分的冰川都在快速地消退。位於四川阿壩州的達古冰川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尤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