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古諺語:「文明來自東方」。
西歐古代觀念中的東方類似今天西方口中的近東與中東,包含著奠定歐洲文明的地中海沿岸古文明,奠定中東文明的兩河流域古文明,以及非洲西北部的尼羅河沿岸古文明。
尼羅河是一條特殊的大河。遠古時代北非環境尚未惡化時,尼羅河的重要並未凸顯,但隨著撒哈拉沙漠的成型,古人類生存的空間被極大壓縮,尼羅河就成了維繫生命的紐帶。常年泛濫的尼羅河帶來洪水的同時,也造就了肥沃的衝積河谷與三角洲,使之成為孕育文明的搖籃。
約前五千年,古尼羅河沿岸聚集的遊牧民族聚落逐漸發展為以農畜為主的部落社會,建立起古埃及的前身。來自尼羅河定期泛濫的饋贈——肥沃的黑色淤泥,讓這些原始居民發展出發達的農業;生產力的富餘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階級的分化,國家的雛形由此而來。
由於地處沙漠包圍,古埃及各部族為了爭奪生存空間頻繁徵戰。在多年的兼併戰爭後,形成了以孟菲斯為界的「上埃及」與「下埃及」兩個主要政權,直至約前3100年,上下埃及兼併為統一的奴隸制國家,開始我們熟知的三十一王朝時代。神權與王權的綁定讓埃及獲得無與倫比的凝聚力,以法老王為中心的權力體系形成穩固的統治,代代延續。恢弘的金字塔開始出現在尼羅河岸,象徵著法老無上的權威。縱使埃及不斷受到入侵,王朝不斷改朝換代,但文明的核心——文化還是在埃及土地上代代傳承。
古埃及的衰敗是內外因素綜合造成的,在埃及國內,巨大的成就引起了自大,埃及人沉迷於歌頌法老的偉大與國家的昌盛,耗費巨大的國力為法老修建金字塔,金字塔越修越大,宏偉的胡夫金字塔甚至雄踞最高人造建築物榜榜首四千餘年之久。埃及止步不前,其他國家卻沒有止步。且埃及肥沃的尼羅河土地一直受到其他國家覬覦。從公元前一千年後,埃及開始進入被各個域外文明統治的時代。
公元前945年,利比亞人塞桑克取得政權,開始兩百年的利比亞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埃及並未失去自己的文化,反而是利比亞統治者被高度埃及化。直至前535年波斯王徵服埃及後仍給自己冠名法老。但埃及此時已經開始接受外族文化的衝擊,在而後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埃及創造的託勒密王朝時期以及埃及作為羅馬行省的時期,大量羅馬文化流入埃及。到了阿拉伯人統治埃及時期,埃及徹底失去自己的文化。
一個文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東山再起就要困難得多了。今天的埃及雖然還矗立著金字塔,但主體文化卻是阿拉伯文化。屬於自己的文化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關鍵,埃及統治者致力於阿拉伯文化圈的鬥爭而沒有自身文化,對埃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而阿拉伯文化依託信仰建立,阿拉伯信仰本身包容性差,存在著不同信仰派系間的激烈鬥爭,具有極大的分離性。各個信仰不同教義的國家間,鬥爭非常激烈。
而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率先崛起,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殖民掠奪,埃及及周邊由於自然資源豐富和地緣位置險要而首當其衝。在進入近現代,殖民掠奪難以實施後,西方人更是利用本區域內的矛盾,牽制阿拉伯地區各國,影響其發展,遏制其崛起,以便於西方在此區域謀取資源與利益。二戰後,西方更是扶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讓中東地區保持「一灘渾水」的局勢,以便其牟利。
再說近現代的埃及內部。埃及在近代受英國殖民,資源大量外流,二戰又作為北非戰場飽受戰火。二戰後英國迫於國力下滑,撤出埃及。爾後的冷戰時代,納賽爾政府最終選擇站隊蘇聯。蘇聯的援助曾給埃及帶來短時間的興盛,但蘇聯式微後,埃及不得不再次和美國妥協,以避免以色列的侵略。而後的埃及飽受區域爭鬥、軍事政變以及經濟困難影響。埃及的債務問題在2012年左右達到非常危險的地步,但後幾年的經濟改革頗有成效,債務問題有所緩解,但距離崛起還遠遠不夠。
縱觀埃及五千餘年的興衰史,起起落落讓人嘆嗟。奇觀誤國、自大衰落等等在其他文明應驗的規律,在其身上也處處體現。如今也只有斑駁的大金字塔,向過往遊人訴說埃及當年的強盛與輝煌。